◆倪海云
(江蘇省泗陽縣眾興鎮中心小學)
讓信息技術成為語文教學的助推劑
◆倪海云
(江蘇省泗陽縣眾興鎮中心小學)
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經在社會各個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當前課堂教學面臨著重大變革,信息技術改變著教育和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將成為新世紀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任務。
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為小學語文注入了新活力,為教師教學、學生學好用好知識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現代信息技術已成為教師教學的工具,學生學習的工具,也是教師用來獲取知識、傳授知識、運用知識的媒介。
語文學科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學科。比如,《小動物過冬》《變色龍》等講的是動物的世界;《植物媽媽》講的是種子的傳播;《訪環保專家方博士》講的是環境的保護;《三顧茅廬》《司馬遷發憤寫史記》《負荊請罪》講的是歷史故事。正因為語文學科本身在教學內容上的多樣性、多元性,加之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所以,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教育的融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學可以借助各種信息媒介提供的豐富的信息資源,把課本的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寬語文教學的空間。再如,《煙臺的海》一課,課文描述的是煙臺的海一年四季不同景觀,其實,煙臺的海遠不止書中描繪的一種情景,教師備課時通過豐富的網上資源,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擴大課堂教學容量,寓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增強師生之間交互性和教學的趣味性。
依據教材,引導學生借助豐富的網上資源,收集資料,獲取新知。將網絡上的語文資源充實到現行語文教材中。學完《所見》一課后,可引導學生從網上查找幾首描寫兒童的古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自學,為學生學習古詩、擴大課堂教學容量提供了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體現了課內外的有機結合。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學生積極性就會明顯提高。在語文課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并茂、生動活潑的美景。在色彩、動畫及表現手段上比其它教學手段更加形象、生動,立體感更強,可以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煙臺的海》一課,作者在課文第二自然段描寫冬天海的樣子及海浪驚濤拍岸的響聲,“海浪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顫動起來。”教師在教學中,可借助錄音讓學生感受海潮來時浪涌岸灘、洶涌澎湃的聲音,借助投影和錄象,讓學生感受海浪來時如千萬匹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的壯麗之美。通過創設視聽情境,調動了學生視聽感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突破難點,訓練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就像是一個圓的中心,一切教學活動都應緊緊圍繞圓心進行。只有認真研究并確立有效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取最能體現該目標的教學媒體,實現媒體與目標的統一協調,才能達到解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小學語文第九冊《推敲》,課文主要寫賈島去拜訪一個朋友,但沒有見到,夜晚美好的情景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于是他作詩相贈。教學中,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根據圖畫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用多媒體展示出來,集體討論交流。這樣形象直觀的畫面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突出教學重難點,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3.感知語言,培養語感
語言文字的訓練的重點是語感,而語感訓練的關鍵在于將文字轉化為生動可感的形象。現代信息育技術的恰當運用,就可以激活學生的形象思維,使抽象的東西變成具體形象的東西,將作者的語言轉化為活生生的人或事,在學生頭腦中“活”起來,引發學生產生聯想和想象,理解內容深層意蘊,把握字里行間點點情絲,使讀者與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鳴。如《草原》一文,老舍對他初入草原的印象是這樣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是小丘,草地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和,就像只有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天際。”對于這段學生沒有感性認識,憑學生的一般生活經驗很難有廣闊遼原之感。此時可通過畫面的拉近、拉遠,讓學生比較、觀察、體會,反復吟誦畫面的句子,在視覺記憶和聽覺記憶活動中,讓學生感受草原的遼闊、深遠,產生明快、愉悅的情感。
4.誘發美感,滲透美育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優秀文章,如《草原》《九寨溝》《黃山奇松》等展現自然美的課文,詩情畫意是一大特色。教者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把優美的大自然景觀展現在學生們面前,讓學生體會草原一碧千里的的壯觀,九寨溝奇異繽紛的美妙,再加上優美的樂曲,教師聲情并茂地講解,將觀察、閱讀、思維、審美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激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還受到了美的熏陶。在課堂教學中,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教材內容,憑借想象因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的王國,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創造力,起到了無可估量的作用。
1.借助網絡資源,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在《拉薩的天空》一課的識字教學中,在計算機上為這課的9個生字建立了資料庫,每個生字都設置按鈕,有字音、筆順、字義、詞語、趣味識字等內容,學生只要一點按鈕,就可以自學到相關的知識。比如,當學生按“茫”字趣味識字的按鈕時,畫面上就出現了“茫茫的草原”、“茫茫的雪地”、“茫茫的云海”等畫面,學生借助畫面就可以理解“茫”,“茫”就是廣大而無邊際的意思。讓學生利用資料庫進行識字的過程,給了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平等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平等參與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得到心智的發展。
2.借助信息技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在人機互動中,通過與課文相關的文字資料、圖片,去認識世界,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的相互作用,使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參與認識過程,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這種交互方式對于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在學習生字的過程中,為學生設置漢字輸入的窗口,學生可以把自己喜歡的詞語、句子或不理解的字詞輸入到計算機中,利用IE瀏覽器上網查閱,這種方便快捷的學習方式,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在激活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有著獨特的魅力,但整合不等于混合,整合不等于簡單相加。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滲透,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以新的思考和創造性的勞動,去精心搜集,適當選擇,把握時機,靈活運用。
[1]魏雄鷹.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案例專題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
[2]關達,梁建.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吉林教育出版社.
[3]馮奕競.現代教育技術.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