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晴
(山東省濟寧市喬羽小學)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作文創新能力
◆蘇 晴
(山東省濟寧市喬羽小學)
作文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是語文教師感到十分棘手頭痛的課題,也是學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課。有的學生的語文功底差,觀察能力低,更沒有組織和駕馭語言能力,作文時經常是下筆無話可寫。或者是茶壺煮餃子——有話吐不出。即使是東湊西拼勉強完成一篇習作。也是內容空洞。條理分不清,或者是詞不表意。馬頭牛嘴對不上。讓教師無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作文能力呢?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知好知之,好知之不如樂知之”。陶鑄在《思想·情感·文采》一文中說:“只要你是有心人,對社會主義的事物有高度的熱情,對事物經常接觸,時刻注意,那你就可能發現萌芽狀態的新生事物……”陶鑄的這些話中的有心人,即是對事物感興趣的人。從而說明了興趣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呢?
1.了解學生思想,出題使之愿為表達心聲
譬如:我了解到最近一段時期,學生對某一科作業過重特別反感,可對這一科老師又敢怒而不敢言。此時,我抓住時機,針對這一現實,我就出一個題目《老師,我想對你說》,并聲明為學生保密。這樣,學生的思想大門被打開,聚集了多日的感情巖流便噴薄而出,言為心聲,各個寫得擲地有聲,表情達意痛快淋漓。
2.設置情景,使之躍躍欲試
一次,我班王喻曉同學在浴池拾到一根金項鏈,想方設法找到了失主。失主十分感激,寫了一封表揚信。我就在班里讀了這封表揚信,并讓喻曉同學談了對這件事的體會和感想。當時,我注意到五十多雙凝目而視的眼睛,肅穆的表情,以及給喻曉那經久不息的掌聲。我隨即出一個作文題目《閃光的不僅僅是——》。題目一出,立時,學生伏案揮筆,班里只有寫字的唰唰聲。由此可見,如果學生能主動地,饒有興趣地去寫作,那么作文的效果一定是可喜的。
信心是作文的動力。要讓學生增強寫作信心,就要打破作文的神秘感,營造輕松、自然的作文環境。告訴學生:誰會說話,誰就會寫作文。其實作文就是說話——在紙上說話,作文就在我們身邊。每個人天天都在作文,只是你沒用紙和筆,沒有意識到而已。比如,我們回家,向父母講述哪天哪節課上發生的事情,這就是在寫記敘文。父母給你買了一件新衣服,你向同學介紹它的顏色、款式、質料、價錢、賣家以及穿在身上的感覺,這就是說明文。你對周圍人和事的評頭論足,這就是議論文。經我這么一說,學生異常的興奮,明白了作文就是“以我手寫我心”,對作文信心大增。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絕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不同的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對于同一個事物,因受興趣、愛好、閱歷等方面的影響,每個人的看法就會千差萬別。作為老師,出了題后,不作任何提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去寫,這樣就可以使自己的思維翅膀自由的飛翔,寫出有自己特點,有個性的文章。例如,一次我出一個題目《粉筆》后,沒作任何提示,讓學生自己去寫,結果令人鼓舞。就粉筆這個題目,單就體裁而言,就有: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小說、寓言、童話故事等。就每一種體裁而言,寫法又各不相同,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真正寫出了各自對粉筆的理解和感觸,使學生思維在自由的天空任意飛翔,激活了思維,發揮了創造性。
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使他們摸索到一種方法技巧,這比單純去給他們講什么“作文要起承轉合”強得多。但畢竟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在鼓勵學生探法、悟法的同時,給學生以基本的創新方法指導是必要的。
1.善于模仿
古人說:“淺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氣”。“偷”即模仿,“偷意”、“偷氣”為模仿中的創新。回顧我們的寫作史,古今中外,從模仿到創造,寫出有新意的作品不勝枚舉。名垂千古的《騰王閣序》作者王勃,模仿北朝庾信《馬射賦》中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寫出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絕句,傳頌至今。魯迅創作的現代文學的開山之作《狂人日記》,其形式和題目,均“偷”自俄國文學家果戈理的同名作品。名家大作尚且如此,學生為何不能“偷”其作文方法呢?模仿是創新的基礎,是個性的發端。
2.點擊冷門
就是讓學生不要盲目跟風,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寫出自己的特色。譬如說,汶川地震發生后,全國人民紛紛奉獻愛心,捐款捐物,以這一話題寫作,有寫單位捐款的,有寫個人捐款的……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一位同學寫的一個乞丐把積攢下來的二百三十四元六角捐了出來,這位同學可謂點擊了冷門,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反彈琵琶
就是讓學生善于去注意人活著事物的另一面,往往能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如學生寫學雷鋒這一話題,絕大多數同學都寫做好人好事,使用了傳統的思維方式,可有一位同學卻寫了一件借學雷鋒之名趁機提走了人家的包的人和事,從而引發人們對“學雷鋒”的思考,就顯得別出心裁。
4.另辟蹊徑
就是讓學生在寫作時尋找一種與眾不同的寫作途徑。譬如,就語言表達而言,問找到對象沒有?如果沒有找到,一般都說“沒有”,好一點的表達是說“八字還沒一撇哪”,如果你表達為“我的愛情之網還晾曬在橘子洲頭”,這不是會讓人耳目一新嗎?
其實學生都有極強的表現欲望,給他點兒陽光就燦爛,給他點兒洪水就泛濫。因此,作文批改,讓學生去表現,就能使他們張揚個性,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具體做法是:兩節作文課,一節讓學生寫,另一節開始讓四人一組按寫作要求評改。然后找代表談本組寫作得失。老師可及時針對共性問題作一些評點,兼顧優劣,同時對學生賞識和夸獎,然后讓學生品評老師的下水作文,這不僅是對寫作理論的驗證,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把老師的文章與自己的對照,比優劣、看得失,究原因。同時讓學生暢說欲言,談認識、說看法,這不僅開拓了學生的思路,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同時也增加學生寫作的成就感,使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主動性,產生了對下一次寫作的渴望,大大促進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綜上所述,作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它要考慮學生的思想認識,知識程度,語言表達等因素,建立在興趣、信心基礎上的科學的方法才會行之有效。否則,不管老師這個導演水平有多高,其“戲”也一定要砸鍋。我之所以采取這些措施來進行創新作文教學,完全是基于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現有狀況。只要我們正視現實,認真尋找對策,使用正確的方法,那么,作文園地就一定會萬紫千紅,生意盎然,朝氣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