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蓮 劉翠娟
(昌邑市南隅小學)
談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
◆王美蓮 劉翠娟
(昌邑市南隅小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怎樣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需要,變傳統的要我學為我要學,要求教師應善于為學生創造學習情境,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讓每一個學生每一堂課始于疑,終于思,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特征,結合教材內容,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精神抖擻的投入研究學習,勢必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二年級學習《鏡面對稱》,學生對“軸對稱”的特點已有了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發現“鏡面對稱”的特點。我用學生喜歡的故事引入,先講“驕傲的公雞”的故事,然后問:“河里的公雞和岸上的公雞真的一模一樣嗎?”這時學生會想,河里是公雞的像,和公雞會有什么不同?帶著這個大大的疑問,學生自覺進入探究學習中。再如,三年級學習《統計》,我把課本中的例題留到練習,另外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我們小學階段開設了語、數、英、音、體、美、微機、思品8門課程,你最喜歡哪一門?你想知道咱班其他同學的情況嗎?全班總體情況是怎樣的?”同學們不約而同的想到了統計的方法。然后,讓學自主調查、整理數據,通過親歷,進一步理解統計的意義。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探究的核心。探究教學的倡導者薩其曼博士認為:“兒童具有探究問題的天性,當兒童不斷處于困惑的環境時,就會本能的開始探究。”但初始有時學生會有很大的盲目性,這時,就需要教師適時的加以引導,及時調整方向。如學習面積單位,學生知道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但感性認識比較缺乏,單位選擇也比較盲目。為此我選擇了比較典型的幾個物體表面,讓學生猜他們的面積。一塊橡皮,一張報紙,教室地面。一開始學生會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量橡皮,得出橡皮的面積大約是幾平方厘米。然后,再去量報紙,會主動選擇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最后是教室地面,自然知道應選擇平方米作單位,學生大膽做出了一些猜測。這時,教師提出:“我們沒有1平方米的正方形來量,怎樣估測出比較準確的結果?”帶著問題學生進一步思考:有的同學提出可以數同學的座位,4個同學大致是一平方米。還有的同學想到可以數天花板,一間大約有幾平方米,再乘3;還有的同學說,可以數地板磚,看幾塊大約是1平方米,再數一共有多少塊。可謂群策群力,既增加了學生面積單位的感性認識,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課程設計應由“給與知識”轉向“引起活動”。因此,教學中必須克服學生的思維跟著教師跑的局面,要讓學生根據個人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前提,根據教師提供的學習素材,主動積極的探究,經歷知識的產生過程,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因此,如何整合教材,以怎樣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也就成了一節課成敗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師既要了解學生的知識背景,又要了解學生的生活背景,精心設計,確保學生有興趣,有學習探究的沖動。
如一年級《10以內數的組成》是學生口算的基礎。初學時,讓學生通過多種實物分,明白了這些數的組成,但要從直觀分到抽象出數的組成,到能靈活應用,靠死記硬背是不能湊效的。在課堂上,我適當穿插游戲,變換花樣帶領學生在玩中練。如猜謎游戲:“我手中有5枚硬幣,看到左手的硬幣數,誰能猜出右手有幾枚?”要求學生既要動口,同時又要用手指表示。學生經歷先看、后想、再口頭報數、手出示的過程,從已建立的知識結構中,不斷地抽取,反復地運用,既鞏固了已有知識,又鍛煉了學生大腦的靈活反應能力。然后脫離實物,讓學生競猜。6、7、8、9的表示,我通過手勢,學生易于接受。如9能分成3和幾?我用手指表示3,學生應立即用手指表示6(出大拇指和小指)。這樣充分運用肢體,讓學生手、腦、口多種感官協同作用,這種游戲式練習,學生興趣高漲,樂此不疲。既鞏固了知識,發展了思維,又培養了自主探究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