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雷露 喬忠
當前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瓶頸從生產領域逐漸轉入流通領域,農產品物流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發展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國是農業大國,農產品的總產量在世界排名中位居前列,但由于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農產品物流運作、過程管理、支撐體系發展尚不完善,導致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損耗現象突出。有數據表明,目前,我國每年生產的水果蔬菜從田間到餐桌,損耗率高達25%至30%,總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元/年。生鮮農產品物流過程的高損耗,正成為抬高農產品價格、降低農產品供給總量、威脅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而影響農業產業化進程和農產品流通業發展的巨大障礙。因此,研究生鮮農產品物流損耗現狀,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和控制障礙,提出相應的損耗控制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當前農業部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生鮮農產品物流損耗是指由于產品生理特性、物流環節技術落后、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生鮮農產品物流過程中數量的減少和重量的下降,以及物流環節產品新鮮度下降、安全性降低、營養流失等質量損耗。我國是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消費大國,每年約有4億噸生鮮農產品進入流通領域,與此同時,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環節損耗現象非常突出。從數量上看,據發改委相關數據統計,我國生鮮農產品中,果蔬、肉類、水產品流通損耗率分別達20~30%、12%、15%,僅果蔬一類生鮮農產品每年損失就達到1000億元人民幣以上,而發達國家農產品的損耗率低于 5%,大幅好于我國水平。從價格上看,我國蔬菜從田間地頭生產成本為1元/公斤,經菜農、收購商、批發商到終端市場即居民菜籃子,價格為3元/公斤,2元差價中最大的比例為物流費用,主要為物流途中(儲存及運輸)損耗。據相關部門估算,全國每年果品腐損近1200萬噸、蔬菜腐損近1.3億噸,若按每公斤一元計算,經濟損失可超過上千億元。而流通中的這部分損耗要平攤到各環節,最直接的影響是蔬菜價格上揚40%左右。按照國際標準,像生鮮農產品這類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過其總成本的50%,世界發達國家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而我國生鮮農產品成本偏高,在整個成本構成中占60%左右,生鮮農產品流通中物流成本過高導致整個產業的經濟效益低下。
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是當前實施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最大障礙。我國農業生產的小型化和分散化,農業經營的個體化和盲目性,使農業產業集中度下降,難以完成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的整體轉移和升級。這些特性決定了農產品物流形不成規模化、技術化、一體化的現代物流特質,呈現出小規模、季節性、斷續性等前工業化流通經濟的特點。由于生鮮農產品安全、低損耗流通要求的物流經營活動實質上是要以組織化的物流經營活動為主體的,這就構成的最基本的矛盾。分散生產的方式很難實現物流規模化和標準化,也不利于農產品物流產業化發展趨勢。
生鮮農產品物流過程中大多需要采取冷凍冷藏的方式保鮮,而目前用于生鮮農產品物流的冷藏冷凍設備大多屬于專用設備,造價高昂,一次性投資和后期運營維護成本相當高。我國現有的物流管理機制對于資產性高科技設備的投資缺少鼓勵政策,農產品生鮮冷藏物流很難成規模經營,造成盈利能力較差。受技術、裝備限制,我國的農產品物流行業普遍以小規模、原始、低端的方式發展,農產品運輸成本長期居高不下。就拿荔枝來說,使用“冷鏈”物流運輸之后,荔枝的成本價格大約上升10%~15%,而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卻只能達到8%~10%,因此,在經濟型的驅動下,大多數鮮活農產品物流主體選擇損耗,而非控制成本。
生鮮農產品生物學特性則要求物流過程中需要冷凍冷藏,還要有合適的包裝。生鮮農產品的保鮮技術如果得不到解決,產品上架時間、銷售范圍都會受限,而且損耗會很高。而目前,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技術仍十分落后,主要體現在:(1)交通運輸能力不足,缺乏農業專用運輸工具;(2)保溫、保鮮技術落后,且條件差,導致農產品的儲藏時間短,銷售半徑小;(3)加工處理水平低,我國目前80%以上的生鮮農產品采用常溫保存、流通和粗加工。此外,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信息網絡不健全,農產品物流源頭諸如條碼技術、射頻識別技術等信息技術運用落后,缺乏有效的供求信息公開渠道和源頭質量監管系統,導致了我國農產品物流不暢,監管不利。
出臺扶持措施,改造、培育高技術含量的生鮮農產品物流主體,使之形成多渠道的物流營銷體系,讓物流企業在生鮮農產品物流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主體,通過重點改造輻射面廣、帶動能力強的全國性和跨區域農產品批發市場,加強倉儲、配送等基礎設施和檢驗檢測中心等準公益性設施建設,進而發揮標準化市場的示范作用和輻射效應,帶動和引導農產品批發市場全面改造。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核心主體,大力發展生鮮農產品物流的第三方物流,有效整合物流企業的運輸能力,優化運輸結構,通過第三方物流的專業化運作,節省運輸時間,減少生鮮農產品流通中很多不必要的中間環節,降低其流通成本。物流企業利用自身的運能優勢,可以對菜農或生鮮農產品生產者直接下訂單,盡量減少生鮮農產品生產的盲目性,真正實現“訂單農產品”。
物流業近年來取得迅猛發展,物流裝備制造業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也取得了很大進步,但與快速發展的物流市場需求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生鮮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技術使用情況嚴重滯后于生鮮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現狀。農產品保鮮冷藏運輸對要求物流儲藏和運輸企業加強冷庫建設和冷藏運輸車輛的生產改造。研發冷藏保鮮技術,控制冷藏運輸成本,降低冷藏保鮮損耗率。開發先進的生鮮冷藏包裝技術,加大科研和技術開發投入。
在生鮮農產品的包裝、運輸和裝卸等環節,縮小與國際物流標準之間的差距,積極推行與國際接軌的關于物流設施、物流工具的標準,以實現物流活動的合理化。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制定冷鏈系統技術標準,如冷鏈能耗與效率標準、冷鏈最佳作業操作標準、冷運食品衛生安全標準、冷庫環境溫度與冷藏運輸溫度控制標準、易腐食品運輸車輛制冷配置標準等,推動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化發展,降低農產品流通損耗。有關部門應與生鮮農產品物流相關主體一起聯合制定了生鮮農產品質量標準、包裝標準、儲運標準等,進一步規范生鮮農產品物流過程,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此外,還應加大力度培育生鮮農產品物流核心企業,鼓勵專業第三方物流企業,生鮮農產品加工企業、生鮮農產品超市的發展,實現生鮮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專業化分工,進而降低損耗和提高物流效率。
人才的缺失也是制約生鮮農產品物流發展的瓶頸之一。我國高校物流專業教育及研究力量相對薄弱,尤其是生鮮農產品物流方向的教研工作剛剛處于起步階段,專業物流人才培養嚴重缺乏。物流產業的興起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隨著我國物流產業的蓬勃興起及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物流的專業人才培養和研究必須受重視。政府可以通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農民培訓學校、農業大學等手段,選拔那些文化水平比較高、認知能力比較強的青年農民進行重點培訓,充實農村物流人才隊伍;在相關高校設置農村物流專業,加強對農村物流人才的培養。
[1]趙敏.農產品物流[D].
[2]胡星輝.農產品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的支撐體系構筑[J].中國流通經濟,2010(5).
[3]黃祖輝,劉東英.論生鮮農產品物流鏈的類型與形成機理[J].中國農村經濟,2006(11).
[4]呂玉花.新農村建設中的農產品物流問題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