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平 林笑豐 劉琴笑
優化課程體系培養高素質醫學影像學人才
袁小平 林笑豐 劉琴笑
目的 探討優化課程體系培養高素質醫學影像學人才的方法。方法 采用優化課程體系,加強專業特色建設,不斷改進影像學教學內容和改進教學方法。結果 學生的綜合影像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都得到顯著提高。結論 優化課程體系對于培養高素質醫學影像學人才非常重要。
醫學影像學;教育
為適應醫學影像學快速發展的趨勢,優化課程體系,強化教材建設和多媒體建設,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的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醫學影像學日新月異,新技術、新理論不斷涌現,傳統的教材跟不上臨床影像的發展。需要立體化影像學教材建設的新觀念、新思路。不僅需要主教材,還需要相應的輔助教材。教學內容由單純的X線發展到包括多種醫學影像學教學。及時地在教學課件、教學講義和專業課教材中進行補充和更新,才能使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適應現代醫學影像學的發展[1-3]。采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體系;以問題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多安排典型的影像病例分析、進行小組討論、答疑等方式。
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PACS等現代教學手段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進行改革,增強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和效率。理論課采用多媒體幻燈片、問題式解答進行課堂教學,精心編寫教學軟件和課件,變單向教學為雙向教學,采用啟發式、問題式教學,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學生探索意識和創新能力,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提高。醫學影像學網絡教學平臺可為學生提供多層次的教學課件、教學視頻、自學指導、課后練習題和大量的典型病例;采用BRL、TBL等多種教學方式教學;課后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的習題來檢驗自己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的能力。
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影像思維的能力,要有意識地喚起學生思維。對一些重要問題先設疑然后解惑,要善于提出問題,把學生潛在的問題提出來,鼓勵學生先思考、提出問題并發表自已的見解;提倡平等討論與爭辯。分析問題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從感性至理性、從具體至抽象,從個別至一般、從現象至本質。培養學生的影像診斷思維水平,需強化學生的基礎、臨床知識,要善于分析疾病的發生、變化及與影像學表現的關系等情況。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形成需要老師不斷的激勵、培養。教師需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要滿足現有的知識水平,要掌握前沿的影像學知識,教學要深入淺出、抓住重點、解決難點;鼓勵學生多參與影像病例分析、討論,討論的重點是除診斷與鑒別診斷外,還特別關鍵找出誤診的客觀原因和主觀障礙。既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要提高團隊協作精神,使學生整體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
[1] 袁力,劉林祥,李月卿,等.發展中的醫學影像學技術與21世紀醫學影像技術高等教育.醫學影像學雜志,2006,16:98-100.
[2] 游箭,黎海濤,陳偉.實行醫學影像學多媒體教學的體會-傳統X線診斷學教學和醫學影像學教學的比較.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2,10(3):195-196.
[3] 張俊祥,陳建方,時風,等.醫學影像學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與研究.中華全科醫學,2008,6:820-821.
The optimization of course system training high quality medical imaging talents
YUAN Xiao-ping,LIN Xiao-feng,LIU Qin-xiao.Department of Radiology,Sun Yet-Sen Memorial Hospital,Sun Ye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120
ObjectiveTo study the optimization of course system training high quality medical imaging talents.MethodsThe optimizing the course system,strengthen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and constantly improve imag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ResultsThe students'comprehensive image analysis ability,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tegrated quality are improved greatly.ConclusionThe optimization of course system for training high quality medical imaging talent is very important.
Medical imaging;Education
510120 廣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