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 程鈺淮
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開展國際經濟活動始于上世紀90年代,我國入世后加快了“走出去”戰略的推行,對外直接投資步伐不斷加快。當前,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和領域都不斷擴張,對外投資合作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11年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已經累計達到3800多億美元,投資遍及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發展中國家中居于首位。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投資形式以及投資區域等都呈現出獨有的特點。
第一,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主體數量眾多,金額巨大,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格局。截至2011年底,我國有超過1.3萬的投資者境外設立直接投資企業超過1.8萬家。在這些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中,國有企業的占有數量比重呈現下降趨勢,有限責任公司的比重不斷上升,省區市的對外直接投資者更遠超中央企業。同時,對外投資主體在行業分布上也存在差異,制造業的投資主體占據整體的一半左右,大多分布在紡織服裝業、鞋帽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業以及電器機械器材制造業和工藝品業等。
第二、對外直接投資形式多樣化。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形式也逐漸多樣化,由初期的貨幣投資和實物投資想新建公司和跨國并購等方式發展。當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主要有現匯出資、國外貸款出資、國內設備實物出資以及國內技術專利出資等,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企業與東道國或第三國合資合作企業比重不斷增加。跨國并購、股權置換以及參股等方式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方式。
第三,對外直接投資區域分布也不斷變化。到2011年底,我國對歐洲、大洋洲以及非洲的投資速度則迅速增長,投資金額分別達到82.5億、33.2億和31.7億美元,同比都呈現高速增長趨勢。國內投資主體的分布仍以廣東、浙江、江蘇、福建、上海、北京以及山東等省市為主,東部沿海城市是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地區。
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發展迅速,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更多投資風險,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風險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由于我國特有的政治制度,很多西方國家對我國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敵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獲得了飛速發展,中國威脅論也在世界范圍內抬頭并成為很多國家限制中國經濟發展的借口。政治風險形成的原因眾多,包含投資國的政局變動、貿易政策變動、對外國投資者的保護法律完善等,一旦中國企業發展速度過于迅猛,對東道國企業產生威脅時,很可能遭遇東道國的政府干預,最終導致中國企業的虧損甚至破產。
對外投資企業大多會面臨資金流動、成本以及收益的不確定性的問題,即外匯風險。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中一般會面臨交易外匯、折算外匯以及經濟外匯三大風險。在對外直接投資的過程中,通常會國際范圍內地收付大量外匯或持有外幣,匯率會隨著經濟的發展頻繁波動變化的,對企業的資產和負債價值都會產生影響,直接影響投資。一旦東道國出現大幅度的通貨膨脹缺乏金融穩定性,對外投入的資產和收益都會縮水,面臨巨大風險。
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中存在組織結構、財務管理以及跨文化管理等管理環節的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投資收益。海外投資很多高級管理人員大多由國內選拔,由于本身的企業文化、制度以及群體關系等相對穩定,對外投資中稍顯保守。另外,企業還存在對外直接投資中的經營風險問題。在投資過程中,東道國的經濟制度、政策以及市場狀況都需要事前進行深入考察研究,如果考察不夠深入則投資失誤就再所難免。
我國海外投資企業中仍存在技術風險,一方面來自技術本身特性,另一方面則來自海外市場宏觀技術環境和技術在管理上的欠缺。第一,很多中國企業在對外投資中面臨行業和特定技術的標準差異性,很可能導致既定產品無法滿足當地市場需求;第二,投資中很可能存在技術資料、關鍵培養以及產品樣本泄露的情況,一旦被對手得知則會極大降低企業的競爭力,為企業帶來損失;第三,技術研發中的特性是否具有先進性和是否容易被取代,以及需要的研發資金和事件等都存在風險,會給企業帶來風險。
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歷史以及教育水平都存在差異,所采取的發展戰略也有所不同,針對外資的一系列立法也有差異,因此法律因素也成為對外直接投資的風險因素之一。一方面,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政策法規制度存在體系,缺乏系統的戰略規劃,無法給予企業更多科學有效的政策和信息指導,導致資金流出卻虧損不斷;另一方面,我國與東道國的法律差異也會增加對外投資的風險。
政府需要強化對境外投資的指導工作,幫助企業規避風險。通過制定對外投資的戰略規劃幫助企業明確投資目標,從整體上協調投資資源和力量,并確保對外直接投資在戰略上的長期性和穩定性,以有利的政策降低對外投資的盲目性。同時,政府還可以通過專業的對外投資管理機構來有效管理對外投資風險。設置具有政府和私人身份的雙重身份機構,在按照政府政策制定投資方針和計劃的同時為投資企業解決與東道國的一系列問題。
當前我國對外投資在整體上還缺乏系統的法律規范和約束,現行的一些針對投資的法規由于頒布時間較早,對外投資法律的門類不夠全面,迫切需要制定有中國特色的并且與世界接軌的對外直接投資法,形成以對外投資法為主體、其他法律相互配套的投資法律體系,為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提供更多法律保障。
同樣的資金在不同的投資國產生的效益不盡相同,因此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前必須做好對東道國的考察分析工作,選擇適合自身企業發展和戰略以及產品定位的東道國,并做好風險評估。投資企業要仔細了解東道國的政治環境、經濟水平、文化背景以及穩定狀況,確保企業投資行為能更好融入東道國并能獲取長期受益。在投資前對多個東道國的考察情況進行對比研究,選擇風險最小而受益最大的投資項目。
為盡量降低因為外匯風險以及其它資金運作上的風險,除了初期的原始投資外,投資企業在后期可以開拓多種渠道籌措運營資金,盡量收進一些匯率呈上升趨勢的貨幣,選擇風險較小的幣種。在匯率波動難以判定走向時,企業在投資中盡量選擇多幣種,分散匯率波動風險,降低匯率風險可能導致的損失。另外,對企業的投資資金進行合理分配,正確劃分投資和留用資金,從時間和空間上科學配置資金資源,降低由于資金配置不當引起的財務風險。
首先,實施多元化的經營戰略,包含營銷、生產區域以及生產要素的多角化,及時調整投資策略;其次,加強技術研發,從整體上把握產品技術發展方向,做好關鍵技術和信息的控制,從根本上做好技術風險的防范;再次,構建直接投資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有效提升企業的全面風險管理能力。
[1]韓梅.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風險分析與產業選擇[J].商業時代,2009(01).
[2]王風麗.中國企業海外直接投資風險成因及對策[J].中國流通經濟,2009(03).
[3]王艷麗.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戰略選擇[J].時代經貿,2007(09).
[4]聶名華.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風險的提高與防范研究[J].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