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炳嫻
子宮瘢痕妊娠(CSP)為受精卵著床于子宮瘢痕處產生的異位妊娠,具有引發陰道大出血及子宮破裂的危險,近年來隨著剖宮產手術的增加,其發病率也逐年上升。筆者回顧性分析了6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其臨床特點和治療進行觀察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7年2月至2010年6月期間我科收治的子宮瘢痕妊娠患者60例,年齡24~41歲,平均(32.6±3.1)歲,均有子宮下段剖宮產史,兩次者有6例。此次妊娠距末次剖宮產間隔6個月至12年,平均4.5年。停經時間36-120 d。60例患者均經B超檢查確診,46例為宮內早孕,12例行人工,34 ,1血性休克。
1.2 治療方法 主要包括:①直接清宮:對血HCG水平接近正常患者在B超引導下直接清宮。②藥物流產并清宮術:給予甲氨蝶呤針(MTX)和米非司酮片劑聯用,一般為MTX 50 mg單次肌內注射,米非司酮50 mg口服,連用5 d左右,待HCG水平接近正常時,B超監護下行清宮術。③雙側子宮動脈栓塞術:介入治療行人工流產,經介入導管在雙側子宮動脈灌注甲氨蝶呤約60~80 mg,明膠海綿栓塞雙側子宮動脈,24 h后B超引導下行清宮術。④子宮次全切除術:經上述方法療效欠佳、術后大出血的患者緊急行子宮次全切除術。術后均復查HCG水平及B超,檢查是否有組織殘留。
2.1 臨床特點 子宮瘢痕妊娠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患者均為育齡期婦女、具有剖腹產史及停經史、實驗室檢查血HCG升高等,本組資料35例患者有不規則無痛性陰道出血,2例患者出血量較大,類似于月經量。15例出現明顯腹痛,余患者下腹部脹痛及肛門下墜感。婦科檢查宮頸無舉痛,宮體大小符合停經期。
2.2 治療結果 本組60例患者中經直接清宮者13例,藥物流產并清宮術者34例,介入治療行人工流產者12例,子宮次全切除術者1例。患者手術過程順利,治療徹底,除1例因大出血行子宮次全切除術外,均保留了患者的生育功能。
3.1 發病原因 子宮瘢痕妊娠為剖宮產術后的遠期并發癥,近年來隨著臨床產科剖宮產手術比例的上升,子宮瘢痕妊娠的發生率也急劇增加,已為臨床所重視。目前醫學界對此病發病原因的認識尚不全面,一般認為是各種子宮創傷造成子宮內膜缺損,受精卵在此處著床后,孕囊被瘢痕纖維組織包繞,絨毛細胞侵入肌層并生長發育,致肌層組織越來越薄弱,最終穿透肌層引發子宮破裂或大出血[1]。造成子宮內膜損傷的原因很多,包括刮宮術、子宮肌瘤剔除術、子宮成形術、宮腔鏡等,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剖宮產造成的子宮瘢痕形成。
3.2 疾病的診斷 本病患者均為有子宮手術史育齡期婦女,當出現停經史、陰道不規則無痛性出血、下腹脹痛、血清HCG升高等癥狀時,應考慮此病的發生。腹部B超檢查多能確診,近年來開展的陰道多普勒超聲檢查更為精準,能清楚看到空虛的宮腔、瘢痕處的胎囊等,孕期較長的能看到胎心跳動,這些均為疾病診斷提供依據。本病診斷較為簡單,但是一旦發生大出血則后果嚴重,因此臨床對此病的敏感人群要提高警惕。
3.3 疾病的治療 子宮瘢痕妊娠造成大出血往往會危機患者生命,臨床均會采取終止妊娠措施。方法有藥物治療、清宮術、介入方法子宮動脈栓塞等,遇有大出血患者無法控制時采取子宮次全切除術切除子宮。藥物治療為非侵入性的方法,大多使用甲氨蝶呤針、米非司酮、天花粉等,方法簡單,便于操作,但所需時間較長,治療過程中隨時會有陰道大出血或子宮破裂的危險[2],并且治療不徹底,因此臨床多與清宮術聯合應用。子宮動脈栓塞為新近發展的治療方法,具有安全有效、創傷小、易恢復、能夠保留生育功能等優點[3],尤其是對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具有更大的優勢,應用前景廣闊。而子宮次全切除術則主要針對于子宮大出血、普通治療效果不佳、沒有生育要求的患者。
3.4 小結 隨著醫學知識的普及,人們對子宮瘢痕妊娠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通過癥狀體征及B超檢查對疾病進行早期診斷和治療,同時根據疾病情況選擇適宜的治療手段,才能真正為患者解除病痛。
[1]黃安安.宮腔鏡診斷異常子宮出血的臨床價值.中國內鏡雜志,2006,12(12):1308-309.
[2]戴鐘英.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部妊娠.實用婦產科雜志,2007,23(6):339-341.
[3]段潔,熊俊,方敏,等.子宮動脈栓塞術在終止子宮瘢痕處妊娠中的應用體會.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7,8(8):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