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林波
冠脈介入手術在臨床當中可以有效的對患者的冠心病癥進行防治治療,在臨床當中效果較為理想,但患者在手術完成之后,再狹窄情況的發生幾率也較高,約在13%左右,臨床上主要的防治方法就是對患者進行藥物防治治療,臨床當中進行抗血栓、抗凝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癥狀情況。本次主要針對患者手術再狹窄情況,在治療當中通過術后防治及臨床再狹窄后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分析,觀察臨床上的治療效果。
1.1 臨床資料 整理我院60例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34例,女16例,51~78歲,患者均使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治療,其中14例患者在回訪1年檢查過程中,冠脈造影檢查確診術后再狹窄癥狀,在臨床研究當中,對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其中30例患者在手術完成之后使用芪參通脈丸進行防治治療,30例患者沒有使用藥物治療。30例藥物治療患者在研究中分為治療組,30例沒有使用治療患者為對照組,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之間的年齡、性別及術前病史、手術方式和手術效果沒有明顯的差異,研究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在60例患者手術完成之后,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用藥,包括給予患者阿司匹林片300 mg,氯吡格雷片75 mg,1次/d,用藥半年,治療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用藥的基礎上,使用芪參通脈丸進行防治治療,6 g/3次/天[1]。半年后停藥,在術后1年對兩組患者進行回訪檢查,觀察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1.3 治療效果 在完成手術治療之后,1年回訪的過程中共,60例患者當中出現14例患者的冠脈再狹窄,其中治療組患者3例,對照組患者11例,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比較差異明顯,P<0.05,在患者治療后的心絞痛發作當中,治療組患者出現7例,對照組患者出現21例,兩組患者的心絞痛發作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4 再狹窄治療 在14例患者的臨床再狹窄治療過程中,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均給予患者抗凝、抗血栓治療,使用脈絡寧25 mg加25 ml生理鹽水進行靜脈注射,同時使用丹紅注射液10 ml加250 ml氯化鈉中靜脈滴注,連續治療使用2周[2],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觀察。
1.5 統計學方法 研究中所有患者的數據比較統一使用SPSS 13.00軟件分析,采用t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差異。
本組14例患者的治療完成之后,患者中8例患者心絞痛發作情況明顯減輕,患者治療后半個月內心絞痛發作次數平均0.65次左右,在患者的冠脈造影檢查當中,14例患者5例有所改善,其他患者的改善情況不明顯,臨床治療有效率為37.41%。在臨床用藥治療過程中,患者中沒有出現嚴重并發癥或是不良反應情況,藥物使用安全性較高。
冠脈介入手術治療是臨床上對冠心病患者的常見治療方法,在臨床治療當中,這種治療方法非常的便捷,臨床安全性較高,且患者的預后時間較短,對于手術禁忌證患者而言,使用這種手術治療方法治療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3]。但冠脈介入治療后,患者的再狹窄情況在臨床上的發作幾率還較高,特別是在患者手術的防治治療當中,如果沒有堅持使用藥物抗凝、血栓治療,那么患者的再狹窄比例較高,且臨床心絞痛的發作次數明顯上升。
在本次研究當中,治療組患者在手術后進行了防治治療,而再狹窄的發生當中,治療組患者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P<0.05,且患者的心絞痛發作較少,P<0.05,在臨床再狹窄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改善情況不大,只是對患者的血管具有軟化效果,其臨床發作次數減少,在整體的治療方面,效果不明顯。
冠脈介入手術在臨床上是通過支架治療,這種治療方法并不能從根源上對患者的病癥進行徹底治愈,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還需要對患者進行持續藥物治療,從臨床研究結果當中我們可以發現,臨床再狹窄后的治療效果明顯低于手術防治治療的效果。因此,在臨床冠脈介入手術治療時,對患者進行防治治療的效果較為理想,在臨床手術完成之后可以對患者盡心防治治療,同時在生活當中定期對患者進行抗凝、抗血栓治療,提高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防治為主,減少患者的再狹窄發生幾率[4]。
[1]王玉璽.冠脈介入術后再狹窄防治思路探析.遼寧中醫雜志,2010,37(3):449-451.
[2]趙彥華.冠狀動脈成形術術后再狹窄的研究.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8,6(1):21-22.
[3]馬會利.冠心病患者經PCI治療后支架內再狹窄的原因分析.血栓與止血學,2008,14(4):36-38.
[4]姜堅.血清脂蛋白(a)與穩定性心絞痛患者支架置入術后心血管事件和再狹窄的關系.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7,21(12):916-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