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統計學院 趙琳昕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信息工程學院 杜釗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問題凸顯,加之人民幣升值和勞動力、原材料價格上升等對我國制造業的沖擊,如何促進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日益成為研究的焦點。從全球價值鏈的視角看,我國制造業長期以來盛行的是外向型代工模式,其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隨著我國國民收入水平和工資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口紅利逐步喪失,傳統的低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趨于減弱,代工模式面臨升級;二是我國長期以來外向型經濟發展過程中忽視自主創新、過度依賴外部技術的劣勢凸顯,自主品牌和創新能力的培育遭遇了多重因素的制約,產業升級和轉型的動力不足。本文將以電子產品企業為例,分析其代工模式的形成、競爭力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提升我國代工企業競爭力的戰略和建議。
從全球價值鏈的視角看,原本在一國生產的產品,可以利用全球通訊和信息、物流網絡進行優化配置,將產生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和渠道營銷等相分離,依據不同價值鏈環節的特點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的最后組合,從而獲取整體最優的增值模式。從企業成長的角度看,全球價值鏈視角下的企業成長也要置于全球分工體系下,一方面,企業內部的價值鏈決定了自身的資源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企業的成長要從其所處的產業鏈整體來考察,且不是靜態的。
代工模式實際上就是在全球價值鏈和資源配置下產生的一種生產方式,實質是一種合作關系,即委托方和代工方之間的合作,通常包括OEM和ODM兩種模式。前者指的是原始設備制造,即制造商或者代工方根據委托方的產品規格和設計進行單一的組裝活動,然后貼委托方的品牌出貨進行交易,后者指的是原始設計制造,相對OEM提升了一個檔次,指的是制造商自行設計產品并爭取買主購買,通過使用買主品牌出貨的方式。顯然,在全球價值鏈上,OEM處于最低端,不論是技術水平還是附加價值都較低,但卻是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的主要模式。就我國而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OEM方式大量參與了國際分工活動,進入了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價值鏈體系,并已經成為這種代工模式的典型制造業大國。尤其在我國的沿海地區,OEM已經成為主要的制造業生產模式,并以電子信息制造業為典型企業。由于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這種模式雖然短期內促進了我國制造業的發展,但從長遠看卻抑制了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等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隨著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的到來和我國勞動力成本的迅速上升,電子信息制造業亟待轉型。
雖然代工企業的出口恢復明顯,但由于整體競爭力下降,主要代工企業的盈利能力逐步降低,對企業的持續發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同時,要素成本上升,替代品市場增加,消費者議價能力也逐步增強,企業面臨的挑戰逐步增多。總體而言,代工模式下我國電子產品企業的競爭力現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勞動力、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上升對于電子產品代工企業的競爭力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實際上,代工企業進行出口主要依托的就是我國國內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材料等成本優勢,然而近年來,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物價水平的不斷增長,勞動力的工資、生產要素中的土地、電力等價格不斷攀升,給代工企業帶來了較大的挑戰。以2011年為例,據測算,我國制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較10年前增長了3倍多,盡管一些代工企業不斷降低用工成本,但實際的工資支出仍大幅度上升,而從當前經濟增長的趨勢看,未來我國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的趨勢將保持,這對代工企業而言是一個持續的挑戰。
其次,行業競爭逐步加劇,使得代工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當前,隨著標準化程度的提高,生產技術走向成熟,電子產品生產的進入門檻降低,產業競爭加劇。受新進入企業的影響和市場整體需求下降的影響,富士康等主要代工企業的銷售額明顯降低。同時,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加快,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成為市場的熱銷產品,各種消費電子融合趨勢明顯,許多電子企業相互進入對方領域,加劇了傳統電子產品行業的競爭壓力,行業的升級速度也不斷加快。總之,由于來自于上下游企業和自身多方面的壓力和挑戰,代工企業的競爭力已經逐步下降,而從長遠看,這種下降趨勢也將繼續。
如前所述,代工模式下的我國電子產品企業在促進國民經濟增長和完善相關產業支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出口競爭力的下降,加之勞動力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我國電子產品代工企業的競爭力呈現下降態勢。從產業組織視角看,通過品牌差異化戰略,企業往往可以獲取超額利潤,但品牌化與績效之間的關系并不絕對,代工企業有些可以實現轉型升級,也有不成功又走回頭路的例子。同時,代工企業也有其存在的必要和發展的空間,提升代工企業的競爭力,除了可以基于建立自有品牌的思路,還要積極提升原有代工企業的實力,針對當前我國電子產品代工企業面臨的主要挑戰和問題,提升其企業競爭力的思路如下:
首先,短期內要堅持穩健策略,繼續維持其成本和價格領先的能力。全球價值鏈體系下,大型的代工企業仍具有成本領先優勢、資源優勢等核心能力,代工企業在沿海地區面臨成本上升的情況下,積極進行產業轉移是一條有效的出路,同時,改造核心技術,提升機械化水平,也是一條可行的出路。此外,代工企業保持成本和價格領先,離不開政府和金融系統的支持,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效率,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改進代工企業的生存環境,促進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其次,從中長期戰略來看,關鍵在于提升技術創新能力,這是增強其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方式,也是未來建立自有品牌的基礎。一方面,創新能力關系到企業的盈利和持續發展,掌握了新技術的代工企業往往業務量大增;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其進入價值鏈核心環節、提升產品附加值的可能性。
再次,從近期可以實施的積極策略來看,要努力培育企業的渠道控制和營銷能力。當前,電子制造服務已經逐步取代了OEM、ODM成為有力的代工模式,競爭力和附加值更高,實際上拓展了原來的微笑曲線,向價值鏈兩端的高附加值環節進行了相應的延伸,除了設計和生產,通過供應鏈控制和渠道建設,代工企業可以整合客戶資源,增強營銷能力,進而實現競爭力的提升。
最后,從遠期來看,代工企業要著力創建自主品牌,實施差別化品牌戰略。對于電子產品而言,品牌化尤其重要,其更新換代更快,多數消費者缺乏專業知識,品牌就成為消費者信任的主要渠道,完善的品牌可以消除信息不對稱,減少消費者的搜尋成本,實際上使得企業更容易培育核心競爭力。另外,隨著企業營銷和服務能力的提升,代工企業的資源和核心能力將獲得一個升級機遇,通過推進自主品牌的建設,有助于實現長遠利益最大化,培育差異化的競爭能力和優勢。
[1]Aizenman,J.,Gurnain Kaur Pasricha.Selective Swap Arrangements and the Global Financial.
[2]Crisis: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NBER Working Paper 14821.2009.
[3]貝政新,王世文.出口加工制造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國際貿易問題,2011.
[4]程宏輝,羅興.“貼牌”是一種過時的戰略選擇嗎——來自廣東省制造型企業的實證分析[M].中國工業經濟,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