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萍
頸椎疾病屬于骨科臨床的常見病,經前路頸椎手術能夠改變頸椎病患者的神經癥狀并恢復頸椎功能,頸部的解剖關系十分復雜,給手術操作帶來較大的困難,因此做好經前路頸椎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至關重要[1]。
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期間共收治頸椎骨折患者17例,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齡27~51歲,平均39歲。致傷原因:10例為車禍傷,7例為墜落傷;12例為頸椎骨折,5例為骨折伴脫位;3例出現脊髓損傷伴不全癱,6例為截癱,8例無脊髓損傷。
本組患者均采用頸前路減壓、復位內固定以及植骨融合術實施治療。治療后12例患者治愈出院,4例好轉,1例最終死亡。
3.1.1 心理護理 針對患者的不同心理給予不同的護理對策,按照患者的性別、年齡、職業、病情以及受教育程度等特征,給予詳細的講解手術方法、目的及必要性。多列舉手術成功的案例,請手術成功的患者介紹親身感受,讓患者在心理上做好充分準備,增強其信心,為患者提供良好的環境,以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手術。
3.1.2 術前訓練 ①手勢語言訓練:因前路頸椎手術切口位于咽喉處,患者術后1~2 d常常由于切口疼痛而少言寡語。因此,在術前進行簡單的手勢訓練,為術后與患者的順利溝通做好準備。②呼吸功能訓練:術前指導患者開展呼吸訓練,以提高肺活量,增強肺功能,避免術后肺部發生感染以及肺不張等現象。訓練患者進行人工阻力呼吸訓練、膈腹肌式呼吸訓練以及咳嗽訓練,上述訓練措施交替執行3~5次/d,5 min/次,以鍛煉患者的肺功能[2]。③選擇合適頸托:頸部手術后應采用頸托進行固定,在術前需選擇合適的頸托,頸托能夠有效限制頸部伸曲,防止骨塊移位。頸托位置過低,易出現頭頸屈曲,造成治療效果不佳[3]。位置過高,患者將感到不適,或出現前胸、下顎或枕部皮膚擦傷。④食管及氣管推移訓練:在手術操作時應將氣管推移超過中線,牽拉氣管時間過長易發生嗆咳、喉頭疼痛或由于局部水腫導致呼吸困難,因此有必要在術前開展訓練。將氣管推向非手術切口一側,以確保氣管與食管移過中線為宜。推移時力度應適宜,防止出現嗆咳或咽喉水腫。通常在術前3~4 d開始推移,3次/d,每次推移過中線持續約0.5 h為宜。
3.2.1 病情監測 頸部手術能夠對患者的延髓呼吸中樞以及循環系統造成影響,可造成呼吸功能降低、血壓降低、心率減緩或心電圖出現異常。因此應對患者實施24 h監護,密切關注起呼吸、脈搏、血壓、心電圖以及血氧飽和度狀況。
3.2.2 體位護理 術后患者即佩戴頸托,護士在搬運時應托起患者的頸部、軀干以及下肢,使患者的身體保持直線水平,平躺仰臥在硬板床上?;颊哐雠P時將薄枕墊于肩下,下頜上抬,頭后仰,避免頸前受到壓力,讓椎管縮小。在變換體位時,需要平衡翻身。
3.2.3 確保呼吸道暢通 常規遵醫囑靜脈滴注10 mg地塞米松,2次/d,以避免喉頭水腫,并防止血腫壓迫脊髓,鼓勵患者主動咳嗽,如有必要可進行吸痰及霧化吸入,避免肺部出現感染。
3.2.4 切口引流管的護理 常規置引流管,關注患者術后切口滲血狀況,保證引流管暢通。記錄引流液的色及量,24 h大于100 ml者,表明可能為活動性出血,通常24 h引流量在20 ml以下即可拔管[4]。如果術后引流量多且顏色淺,切口敷料濕潤且有淡黃色血漬印,需注意是否為腦脊液外漏。
3.2.5 頸托護理 按患者體型,使用合適的頸托,術后需佩戴8~10周,患者在坐位及站立時均應佩戴。頸托松緊應適度,不可妨礙呼吸并產生壓瘡。每日對頸托的松緊度進行調整,以可以張口飲食為宜。平臥時將頸托去除,使頸部皮膚放松,但頸部雙側應用沙袋固定。待切口愈合后,每日以溫水擦洗皮膚。
3.2.6 康復訓練 術后開展康復鍛煉,能夠增強肌力,調整患者的活動性與協調性,改善機體所處狀態。對脊髓型頸椎病,在脊髓受壓損傷后,將導致上、下肢的運動功能受損,所以需要重視恢復性訓練。具體方法包括:拇指對指、握掌,再用力伸指練習;上肢肌肉練習;頸部肌肉與運動范圍訓練;上肢帶肌與肩胛活動范圍訓練,上述方法練習3~4次/d,20~30 min/次;步行鍛煉。待患者病情平穩,術后第2天可下床活動。
3.2.7 出院指導 術后需攜帶頸托保護2個月,避免頸部活動量過大;堅持做上肢以及手功能鍛煉,逐步練習較精確的訓練,例如練習寫字、織毛衣或做針線活等;長時間伏案需每隔1 h進行活動頸部一次,并確保姿勢正確;平躺時所用枕頭的高低需適宜,并避免頸肩部受涼。
[1]王誼,蘇麗萍.胸腔鏡下脊柱前路手術后脈搏血氧飽和度的監測與護理.中華護理雜志,2008,38(8):612-614.
[2]王誼,黃孔陽,傅聲帆,等.擴大操作口胸腔鏡下脊柱前路手術患者的護理.中華護理雜志,2007,39(11):817-818.
[3]蘇桂娣.頸椎手術病人的圍術期護理體會.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7(6):1030.
[4]馬金芳.頸椎病患者前路手術圍手術期健康指導.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4(6):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