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凌云 彭兆龍
重癥腦出血患者的氣管切開術后護理體會
馮凌云 彭兆龍
目的探討重癥腦出血患者氣管切開術后護理措施,減少并發癥。方法回顧性總結86例重癥腦出血氣管切開患者的護理過程。結果本組86例重癥腦出血患者治愈42例,好轉16例,植物生存12例,放棄治療4例,死亡4例,無1例因肺部并發癥死亡。結論正確的護理方法可減少氣管切開的并發癥,提高原發病的治愈率。
重癥腦出血;氣管切開術后護理
對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因重癥腦出血入住ICU,行氣管切開術的86例患者,實施得當的護理措施,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現將方法及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86例重癥腦出血氣管切開患者,男56例,女30例,年齡40~76歲,平均年齡52歲。氣管切開時間為3~7 d,其中GCS 5-8分62例,GCS 3-5分24例。
1.2 結果本組86例重癥腦出血氣管切開患者經過精心治療及護理。治愈42例,好轉16例,植物生存12例,放棄治療4例,死亡4例,其中3例死亡于腦功能衰竭,1例死亡于惡性心律失常,而無1例死亡呼吸系統并發癥。
2.1 心理護理患者均為昏迷患者,心理護理對象不是患者本人,而是家屬,患者病情危重,變化快,需耐心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療及護理工作。
2.2 環境要求病室內空氣濕潤,清潔,每日開窗通風3次,每次30 min,保持室內相對濕度于50%~60%之間,溫度保持在21℃~24℃之間。
2.3 病情觀察首先觀察多參數心電監護儀,了解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壓、呼吸及血氧飽和度情況,接著觀察患者神志、口唇、面色、瞳孔變化,脈率,呼吸頻率及幅度。
2.4 體位護理及排痰方法患者為重癥腦出血昏迷患者,體位多為半臥位,利于顱內靜脈回流,能減輕腦水腫及減少胃內容物返流,降低患者誤吸的幾率。每4 h應用排痰機進行深部排痰,排痰機的振幅25 mm~40 mm,時間為10 min。方法為叩擊頭輕放患者肺部體表投影位置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移動。
2.5 切口的觀察與護理注意氣管切口縫線的松緊,皮膚有無紅腫,有無漏痰,有無異常分泌物及異味,切口有無出血及血腫。常規應用鹽水棉球清潔、碘伏消毒切口周圍皮膚,氣管口應用無菌紗布覆蓋,每天更換紗布2次,保持切口干燥、清潔,以免引起刀口感染。
2.6 套管的觀察與護理注意套管有無移位及脫出。套管應固定牢靠,不可過松或過緊,過松套管易脫出及摩擦切口引起切口出血,過緊影響患者顱內靜脈回流,增高顱內壓,形成腦疝。套管口應用濕紗布覆蓋,以防塵埃及細菌吸入。定期充放氣囊,每4 h放氣一次,5 min后再充氣,防止壓迫氣管缺血、潰瘍、穿孔。
2.7 氣管濕化患者氣管切開術后,氣道失水增加,充分濕化氣道,防止痰痂,堵管,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同時藥物的應用有利于感染的預防與控制。①持續氣道滴液濕化,濕化液一般采用無菌蒸餾水與5%碳酸氫鈉4∶1的混合液。將濕化液裝置安裝于輸液泵,減去頭皮針針頭,將細管置于氣管切開插管內彎曲并固定,滴入速度6~8 ml/h,24 h更換,操作過程保持無菌。②霧化吸入,霧化液體一般為0.9%生理鹽水20 ml +地塞米松超聲霧化吸入,4 h/次,20 min/次。
重癥腦出血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意識障礙,不能及時有效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易引起周圍性呼吸衰竭,加重病情。早期氣管切開能改善缺氧狀態,減輕腦部癥狀。但氣管切開又是醫院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3],所以術后護理顯得尤為重要,其護理關鍵在于無菌操作,加強排痰,保持呼吸道通暢,減少呼吸道損傷,防止肺部感染。總之,嚴謹的護理態度,有效的護理措施能減少甚至避免氣管切開并發癥的發生幾率,提高重癥腦出血的救治成功率。
[1]姜安麗.新編護理學基礎.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338-339.
[2]尤黎明.內科護理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5.
[3]王莉,張曉菊.老年病人長期氣管切開術后分泌物微生物分析.實用醫學雜志,2005,21(8):807-808.
473000河南省南陽南石醫院重癥醫學科
2.5 吸痰護理氣管切開的目的就是排痰,保持呼吸道通暢。所以吸痰時機及方法至關重要。①根據痰液的多寡,血氧飽和度高低,呼吸頻率及幅度確定吸痰時間。除上述時間外,還應注意在霧化吸入和機械排痰后及放氣囊前進行常規吸痰。②掌握吸痰前的準備及操作,吸痰時給予充分的氧療,吸痰時成人壓力為300~400 mm Hg[1],以免壓力過大,損傷氣管黏膜。吸痰管粗細以氣管切開插管內徑的1/2為宜,為直孔,吸痰時動作要輕快,每次吸痰不超過30 s,以15 s[2]為宜,患者血氧飽和度不低于90%,吸痰應充分吸進,氣管切開插管內,口腔鼻腔內及氣囊上方痰液。③每次吸痰后,對患者分泌物多寡,性狀,顏色,進行評估,反饋給醫生,判斷是否存在氣道出血,感染,誤吸等情況。
2.7 嚴格無菌操作吸痰前后均應注意手術衛生,戴無菌手套,口罩,帽子,使用一次吸痰管,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