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衛江
腹腔鏡技術對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的手術治療效果
任衛江
目的腹腔鏡技術對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的手術治療效果的分析。方法采用腹腔鏡技術對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進行手術治療。結果該組共有64例患者,其中例58例成功施行LC,另6例轉開腹。64例均治愈,住院時間5~10 d,平均7 d。術后均無膽漏、黃疸、出血、肝功能損害等并發癥。結論只要熟練掌握腹腔鏡的操作技術,把握手術時機,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行LC治療可取得滿意的效果[1]。
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膽囊切除術;腹腔鏡
1.1 一般資料病例選擇標準:①術前經B超確診為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②無腹部手術史。③發作時間在1~3 d。④無絕對手術禁忌證。本組64例,男48例,女16例。年齡30~62歲。均有右上腹痛癥狀,Murphy征陽性,右上腹壓痛、反跳痛明顯,局部肌緊張,血常規提示白細胞升高至(11.0~12.0)×109/L,中性粒細胞分數升高0.85~0.95。皮膚輕度黃染26例,發熱28例,37.2℃~38.5℃。發病時間<3天例。44例為結石性膽囊炎急性發作,B超明確診斷,膽囊壁增厚>3 mm,呈雙邊影,膽囊內為單發或多發結石,膽囊腫大;5例為無結石性膽囊炎(術前B超及膽囊切除術后切開后未見結石)。
1.2 手術方法氣管插管全麻,常規建立氣腹(13-15 mm Hg),仰臥位,常規四孔法行LC。探查腹腔,查看膽囊水腫、炎癥程度及與周圍組織粘連情況。患者頭高腳低左側位,分離膽囊周圍粘連,充分暴露膽囊三角,確認膽囊壺腹部,解剖膽囊三角,顯露膽囊動脈和膽囊管,順行或逆行切除膽囊。根據膽囊炎病灶的情況決定是否留置膽囊床引流。
手術過程基本順利,平均手術時間30~60 min。本組患者均在入院后1~3 d內積極完善有關術前檢查,確定無手術禁忌證后行LC術,術中仔細分離,充分暴露膽囊三角,確認膽囊壺腹部,解剖膽囊三角,完全顯露膽囊動脈和膽囊管,以確保手術安全完成。本組共58例成功施行LC,術中出血約40~80 ml,無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另6例中轉開腹。開腹原因為:膽囊炎性水腫與周圍組織緊密粘連致解剖層次不清無法鏡下手術4例,術中剝離膽囊致肝臟損傷出血不止2例。64例均治愈,住院時間5~10 d,平均7 d。術后均無膽漏、黃疸、出血、肝功能損害等并發癥或死亡病例。
一般認為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時膽囊壁充血水腫明顯,可致術中滲血較多,膽囊張力較高,夾持困難,膽囊炎性水腫與周圍組織緊密粘連致解剖層次不清故被較多人認為是腹腔鏡膽囊切除的禁忌證[2]。隨著我院LC經驗的積累、器械的更新以及手術技巧的提高,認為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時行LC安全有效。實踐證明:對于大多數腹部疾病,腹腔鏡手術療效優于開腹手術。與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具有以下優點:①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明顯縮短。患者術后即能早期下床活動,能明顯降低術后肺栓塞、肺炎、褥瘡、泌尿系感染的發生率,促進腸道蠕動恢復,提高了老年患者手術的安全性。②手術切口小,切口相應并發癥降低。腔鏡手術多采用2~4孔操作法。待患者恢復后,僅在腹腔部位留有數個0.5~1 cm的線狀瘢痕。與開放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切口小,不會遺留明顯瘢痕。此外,因手術切口小,術后切口感染或切口脂肪液化及腹壁切口疝的發生率明顯減少。③腹腔鏡攝像頭能清楚顯示體內組織的細微結構,與開腹手術相比,視野清晰,因而手術準確、精細,故術中出血少,手術更安全。④因系微創手術,術后疼痛明顯減輕。⑤術后早期即可下床活動,有利于腸功能盡早恢復,降低了術后發生粘連性腸梗阻的發生率。⑥雖然腹腔鏡手術費用較開腹手術昂貴,但由于其能縮短患者住院天數,多出的手術費用可以一部分從住院費用中節省出來。因此,腹腔鏡手術的總住院費用與開腹手術基本持平。⑦腹腔鏡手術對患者免疫系統的干擾明顯小于后者,一些免疫指標在腹腔鏡手術后能更早的恢復至正常。有效率100%,LC組的手術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常規組。結論:LC治療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的療效好,并發癥少。
[1]張勇智,駱成玉,楊齊,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168例.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7,7:678-679.
[2]雷海錄,張康泰,陳勇,等.單中心18726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并發癥分析及預防處理對策探討.中華肝膽雜志,2003,9(2): 79-81.
841100新疆省焉耆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