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54例腦出血患者早期周圍血白細胞變化特點分析
李峰
目的探討腦出血患者早期周圍血白細胞計數特點及與病情程度相關性。方法對本院內二科2010、2011年兩年所收治的54例腦出血患者的入院時的血常規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其特點。結果51.8%腦出血患者白細胞計數增高,62.9%腦出血患者中性粒細胞升高。結論腦出血患者早期周圍血白細胞可以升高,以中性粒細胞升高為主,并與病情程度呈正相關。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可作為腦出血患者判斷病情的重要指標,具有臨床意義。
腦出血;外周血;白細胞計數;相關性
腦出血發病率高,具有高致殘率、高致死率的特點,嚴重影響廣大人民的健康。貴州省凱里市苗族同胞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壓的發病率逐日增高,腦出血的發病數也日趨增多。該組患者苗族人占88.8%。現通過對本院內二科2010、2011年兩年所收治的54例腦出血患者的入院時的血常規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其外周血白細胞計數與病情程度的關系,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為本院內二科2010、2011年兩年共收治的56例腦出血患者,剔除資料不齊患者2個后,余下54例患者均為新發出血并首診我院,均為24 h內。其中:男35例,女19例,死亡2例。年齡36~83歲。平均年齡63.2歲。排除了同時合并有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感染及血液病者。均符合(1996年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腦出血診斷標準,并經顱腦CT掃描證實。
1.2 方法 54例患者入院時(發病后24 h內采血)均立即取外周血做了血常規檢查,完成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及白細胞分類檢查,由本院檢驗科同一臺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用同一方法測定。根據陳文彬主編第五版《診斷學》標準,白細胞總數超過10×109/L,中性粒細胞比例超過0.75視為增高,并對白細胞計數范圍進行統計。對患者按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分(GCS評分),分為輕型組(GCS13~15分)、中型組(GCS9~12分)、重型組(GCS≤8分)。
51.8%腦出血患者白細胞計數增高,62.9%中性粒細胞增高。3組患者中白細胞計數范圍:輕型組5.7~11.39×109/L、中型組9.76~15.55×109/L、重型組11.11~19.62×109/L。白細胞升高的程度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2]。
腦出血患者發病后24 h內外周血白細胞半數以上增高,且以中性粒細胞增高為主[1],并與病情程度呈正相關[2]。腦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細胞增高的機制,可能是腦卒中后腦組織缺血、缺氧引起腦水腫及顱內高壓,導致皮質、下丘腦及垂體軸的神經體液內分泌增強,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血漿皮質醇增加,引起白細胞反應性升高,這種反應在48 h內尤為突出。
另外應激反應對外周血象的影響: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是腦出血的誘發因素,頭痛是腦出血患者的常見癥狀,而突發腦出血對患者本人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思想打擊,故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是腦出血患者的普遍現象。進食(血液對腦膜刺激)、疼痛、情緒激動可使白細胞顯著增多。腦出血患者存在應激反應。當機體受到某種刺激如感染、缺氧、饑餓、創傷、手術、疼痛、寒冷及精神緊張等刺激時,垂體釋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增加,產生一系列反應-應激。應激反應的實質是ACTH和糖皮質激素增加,糖皮質激素可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血液中的紅細胞數和血小板數增多,同時可動員附著在血管邊緣池的中性粒細胞進入血液循環。糖皮質激素還可抑制胸腺和淋巴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使淋巴細胞減少,還可使嗜酸性粒細胞被阻留在脾或肺,使中性粒細胞相對增多。所以外周血中性粒細胞增多。有資料表明,白細胞升高程度與顱內高壓明顯正相關。白細胞增多的程度與腦出血的出血量具有相關性,即出血量越大,外周血白細胞增多越顯著。是患者病情危重及近期預后不良的證據之一,對估計預后有重要臨床意義。綜上所述,腦出血急性期白細胞計數增高及中性粒細胞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腦組織受損的程度、病情的輕重,可以推測其預后,具有較大的臨床意義。
[1] 談永基.實用內科學.第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2009:2835-2840.
[2] 周慶昆.急性腦卒中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細胞變化對預后的影響.實用醫藥雜志,2000,16(11):135-136.
556000貴州省凱里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