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宮腔鏡治療子宮內膜息肉合并不孕癥15例臨床分析
王輝
目的探討宮腔鏡對子宮內膜息肉合并不孕癥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收治15例子宮內膜息肉合并不孕癥患者,結合超聲進行宮腔鏡電切術。結果15例患者均一次完成手術,手術順利,失血量、灌流液量及吸收量均正常范圍,無子宮穿孔、腸管損傷及水中毒等并發癥發生,術后與病理診斷相符,定期隨訪。結論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合并不孕癥的成功率高、準確率高、并發癥少,改善生殖預后,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
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癥;宮腔鏡;電切術
子宮內膜息肉合并不孕癥在臨床上漏診率很高,傳統的診斷方法是診斷性刮宮,不能完全刮出息肉組織,還易造成內膜損傷等[1]。我們采用宮腔鏡檢查及鏡下電切術治療15例患者臨床資料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07年3月至2009年12月,利用超聲、宮腔鏡檢查診斷15例子宮內膜息肉合并不孕癥患者,平均年齡29歲,不孕者以月經紊亂為主要癥狀9例,以陰道不規則出血為主要癥狀4例,合并子宮內膜增厚2例。15例均入院行宮腔鏡下電切術,切除物送病理檢查。
1.2 手術方法 手術時間選在月經干凈3~7 d進行,均在門診行宮腔鏡結合超聲檢查,確定息肉的位置、大小及數目。
入院后常規血、尿、白帶、肝腎功能和心肺功能檢查。術前12 h宮頸管內放置擴張棒,以達軟化宮頸為目的。術前當晚患者陰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200 mg。手術器械采用持續灌流式手術宮腔鏡,24F及27F被動式連續灌流可旋轉電切鏡。灌流液為5%甘露醇液。手術采用靜脈麻醉,常規消毒外陰、陰道、宮頸,鉗夾宮頸前唇,探宮腔深度后將宮頸擴張至10.5~11.5號,置入手術鏡,膨宮壓力100~150 mm Hg,灌流速度260~300 ml/min,電切功率80W,電凝功率60W,宮腔鏡直視下環狀電極電切息肉基底部,完整切除息肉。較多出血可于宮腔內放置氣囊導尿管壓迫止血,同時用宮縮劑、止血劑。放置氣囊導尿管4~6 h取出。手術在B超監護下進行。術后常規預防感染。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χ2檢驗。
15例患者手術順利,失血量少,灌流液量及吸收量均正常范圍,無一例子宮穿孔,無腸管損傷及水中毒等并發癥,無一例并發術后感染發生。
2.1 手術證實情況 手術時間6~20 min,宮腔深度7~13 cm,贅生物單發8例,多發7例,直徑0.1~1.5 cm。宮腔鏡下息肉及可疑物為有蒂的贅生物,呈柱狀或長圓形,表面光滑與周圍內膜顏色相似,質軟,表面無異形、粗大血管。
2.2 術后病理診斷比較 15例患者中,單純息肉11例,頸體交界息肉1例,伴單純增長過長2例,腺囊性增生息肉1例。本組宮腔鏡診斷與術后病理診斷相符合。
2.3 術后療效及隨訪 術后陰道血性分泌物持續5~10 d,量少于月經量。以月經紊亂、不規則出血患者,均100%完全治愈。15例患者隨訪時間12個月,無復發病例。不孕癥患者7例成功妊娠,占46.7%。
3.1 宮腔鏡檢查對子宮內膜息肉(EP)的診斷價值 EP是生育期及更年期前后婦女多發病,可引起月經增多,陰道不規則出血,腹痛等癥狀,也是導致不孕癥原因之一[2]。傳統診斷的方法當息肉較小、子宮內膜處于增生期時,其準確性下降。診刮術作為宮腔內病變的檢查及治療手段,假陰性機會多。由于息肉本身缺乏特異性結構,一旦被刮匙刮碎,病理常難以做出準確診斷。而宮腔鏡下可清楚地看見息肉,刮宮或切除息肉時不會遺漏,其區分良惡性病變的能力大大高于B超。活組織檢查更是保證了診斷的準確性。本組15例EP鏡下診斷與病理診斷一致。
3.2 宮腔鏡下治療子宮內膜息肉(TCRP)的安全性、有效性
TCRP手術可以在直視下徹底切除息肉,不損傷子宮內膜,是唯一能夠看清息肉蒂部自其根部切除的方法[2]。手術時間短,宮腔內操作時間短,膨宮液吸收量降低。電切即凝,出血少。宮腔粘連、宮腔積血和術后感染降低。術中B超監護,避免子宮穿孔。本組15例TCRP無一例術中、術后并發癥,包括感染、子宮穿孔、宮腔粘連、水中毒等。
3.3 EP與不孕癥 在本組不孕癥患者的宮腔鏡檢查中,TCRP術可提高妊娠率。本研究顯示不孕癥患者單純切除子宮內膜息肉后有46.7%成功妊娠,也進一步證實了子宮內膜息肉是導致不孕的原因之一。
[1]段華.宮腔鏡應用范圍、變化及發展趨勢.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3,19:650-653.
[2]夏恩蘭.婦科內鏡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558-560.
453003新鄉,河南第一榮康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