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106例產后母體D二聚體升高的臨床觀察
徐靜
目的本文對分娩后母體進行D二聚體含量指標的檢測,可及早發現分娩后產婦的高凝狀態,預測及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方法對分娩后D二聚體含量升高的106例產婦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自然分娩組占35.8%;剖宮產組占57.5%,產鉗占6.7%。高危妊娠占66.9%,其中妊娠期高血壓60例、前置胎盤9例、合并子宮肌瘤2例。結論妊娠是婦女的一段特殊生理時期,機體的各項生理指標會有所變化。特別是存在妊娠合并癥及手術創傷使妊娠晚期及分娩后體內會出現一些生理、病理變化,凝血部分和纖維蛋白溶解活性的改變,及早發現可預防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
D二聚體;產后;下肢深靜脈栓塞
妊娠期血液的凝血與纖溶狀態一直是產科關注的焦點,血漿D二聚體的生成或增高反映了凝血和纖溶系統的激活,D二聚體作為繼發性纖溶的分子標志物,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1]。分娩后母體D二聚體的繼續檢測尤為重要,更加有助于早期發現早期診斷靜脈血栓形成癥,并能及早抗凝治療。筆者回顧性分析106例產婦的D二聚體含量升高的相關因素及治療,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對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足月分娩的產婦常規在產后第2天進行血漿D二聚體檢測。年齡在22~38歲,平均年齡27.5歲。
1.2 方法標本采集與處理空腹抽取靜脈血1.8 ml,加于標準枸櫞酸鈉抗凝管,立即顛倒混勻,靜置0.5 h,2 5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漿檢測。采用免疫比濁法,使用Sysmex公司的CA-7000全自動血凝分析儀,檢測試劑盒、標準品及質控物均為Sysmex公司配套。
2.1 母體血漿D-二聚體水平升高的共有106例。自然分娩組38例占35.8%;D-二聚體濃度500~1000 μg/L37占例97.3%,>1000 μg/L1例2.6%;剖宮產組61例占57.5%,D-二聚體濃度500~1000 μg/L57例占93.4%,>1000 μg/L 4例占6.5%。
高危妊娠71例占66.9%,其中妊娠期高血壓60例、前置胎盤9例、合并子宮肌瘤2例。D-二聚體濃度500~1000 μg/L63例占88.7%;>1000 μg/L 6例占11.2%。
2.2 臨床治療對于所有D二聚體濃度升高的產婦均予抬高下肢,臥床休息,使用彈力繃帶。口服草木犀流浸膏對癥治療;>1000 μg/L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復方丹參16-20 ml靜脈滴注抗凝治療。監測D二聚體含量和凝血四項。同時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無一例發展為下肢深靜脈栓塞。
正常妊娠期,特別是隨著孕月的增加,孕婦的D二聚體含量明顯增高。妊娠中晚期,體內凝血成分和抗凝的及纖維蛋白溶解活性出現明顯改變,集體處于一定程度的高凝狀態。一方面,這是機體的一種生理性保護,特別是血凝纖溶處于動態平衡時,有利于分娩時胎盤剝離的止血以及子宮內膜的再生和修復,防止產時過量出血;另一方面,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含量出現明顯的增高,會給孕婦帶來發生DIC及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高危風險。凝血因子增高,激活纖溶系統使D-二聚體濃度增高。D-二聚體是交聯纖維蛋白在纖溶酶降解下產生的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的一個片段,是診斷繼發性纖溶亢進特異性較強的指標。D-二聚體水平的增高反映了機體繼發性纖溶增強,對診斷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組病例中,D-二聚體的測定升高共有106例。自然剖宮產組明顯高于自然分娩組61例,產鉗組無明顯差別。高危妊娠71例占66.9%,顯示妊娠期高血壓、前置胎盤、合并子宮肌瘤等妊娠合并癥患者明顯增高。D-二聚體濃度500~1000 μg/L 94例占88.7%;>1000 μg/L 12例占11.3%。可以看出,D-二聚體水平升高與手術創傷和妊娠合并癥、并發癥有相關性。D-二聚體濃度正常或陰性,可以排除血栓形成和繼發性纖溶亢進[2];D-二聚體濃度升高或陽性,臨床意義有限;但病理妊娠時,D-二聚體濃度可能進一步升高。D-二聚體濃度劇烈上升有助于亞臨床期診斷和動態監測。本組病例經過早期治療,沒有發生下肢深靜脈栓塞病例。因此,產后監測母體血漿D-二聚體濃度具有臨床意義,及時治療是積極有效的。當然,關于D-二聚體預測和診斷母體凝血和纖溶的參考值也需要不斷的臨床驗證。
[1]魏明,孫藝萍.晚期孕婦血漿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水平的檢測及臨床意義.江西醫學院學報,2009,(5):160-160.
[2]王欲,杜鵑.妊娠期及產后母體D二聚體的變化及臨床意義.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1,(11):860-861.
253600山東省德州市人民醫院檢驗科
1.3 臨床D-二聚體參考值為500 μ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