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工學院汽車工程系 覃運梅
近年來,我國物流業發展迅速,全國物流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物流的專業化服務水平明顯提高。作為物流業運營主體的物流企業得到快速成長,正朝著經營意識現代化、服務模式多樣化的方向發展。配送作為物流企業的主體業務,其服務能力是物流企業經營水平的體現。提升物流企業配送服務能力已經成為促進物流企業發展和壯大、推動物流業進一步健康有序發展的關鍵。
我國物流企業的配送服務仍存在許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本文先用SWOT方法對物流企業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再提出相應的提升物流企業配送服務能力的策略,為物流規劃決策人員、物流企業經營者提供依據。
SWOT分析主要針對我國物流企業配送服務進行內部環境分析,包括優勢(Strengths)和劣勢(Weaknesses)分析,以及外部環境分析,包括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分析。
物流企業成長速度快,發展靈活。多數物流企業屬于年輕企業,容易接受新理念,如供應鏈物流管理、綠色運輸、業務流程重組、資源整合等物流管理理念都為大多數物流企業所接受。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物流企業,由于企業規模較小,組織結構簡單、運作方式靈活,一般來說只要企業領導支持,新的管理模式、靈活的配送調度模式即可付諸實現[1]。
1.2.1 專業人才不足,管理水平較低
由于起步比較晚,我國物流企業在管理理念、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以及高層次人才等方面仍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具體表現在物流企業供應鏈配送觀念不強,與客戶的合作基本上還處在“合同約束、利益對立”的層面,而沒有達到“戰略合作、互利共贏”的高度;企業市場定位模糊,沒有根據自身條件和優勢形成核心競爭力;信息化進程比較緩慢,有些中小企業甚至沒有信息化建設,嚴重影響物流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物流管理及各個業務模塊的專業人才數量不足,或者人才層次不高,引進人才困難,原有崗位職員沒有機會接受系統的專業培訓,導致業務工作水平不高,物流配送過程缺乏系統優化的組織調度。
1.2.2 組織結構、業務流程設計不合理
許多物流企業職能結構設置不合理,部門間相互脫節,整體效率低下。如有些物流企業的運輸配送、倉儲與庫存、訂單管理、物料計劃及成本控制等物流業務分別屬于生產部門、銷售部門和財務部門,人為地割裂了物流的整體功能,不同部門各自為政,銜接不緊密[1-3]。多數物流企業的各個物流模塊的業務流程不合理,尤其是倉儲、配送環節的作業流程沒有進行標準化、規范化操作,達不到統一標準、整體優化的效果,這些不足嚴重降低了物流企業的管理能力和配送服務能力。
1.3.1 物流企業發展政策環境不斷改善
國家《“十二五”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物流業“國八條”與“國九條”、以及各省市的 “十二五物流業發展規劃”的相繼出臺,從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物流企業發展用地保障、拓寬投融資渠道、促進物流配送車輛通行、取消不合理的物流收費項目、推進物流資源整合等方面出現了一系列有利于物流發展的政策措施。
1.3.2 物流企業集聚發展環境日趨完善
近年來我國各省市依托交通樞紐、制造業及商貿區大力建設發展了功能集成、配套服務完善的物流園區,同時各級政府通過各種措施鼓勵和引導物流企業進駐園區,物流企業發展的集聚效應日益顯現。
1.3.3 物流企業配送服務的基礎設施不斷改善
全國各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巨大成效,合理的路網為物流配送提供了基礎和保障,不同運輸方式設施的銜接促進物流配送多式聯運業務的開展。同時,物流信息平臺的建設與使用、物流標準化技術的推廣、智能跟蹤與實時調度等的應用對物流配送效率和質量的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
1.4.1 物流發展的制度環境仍有待完善
對物流的管理體制還不能適應物流企業發展的需要,物流發展中行政壁壘、行業壁壘的存在束縛了物流企業的合理競爭和健康發展。誠信制度不健全,阻礙物流企業與上下游客戶的合作與交流,不利于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不利于物流企業之間的聯盟合作和合理競爭。
1.4.2 物流市場環境相對落后,物流配送組織規模化程度有待提高
全國多數省市的物流企業依然存在“小而散”的格局,沒有形成有效的區域內、區域間的物流配送信息共享機制,各類物流配送的相關標準、技術的推廣實施仍不到位。
1.4.3 市場需求的升級對物流配送服務提出了新的挑戰
隨著人們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及消費偏好發生了巨大變化,“門對門”配送需求量增大、配送效率要求提高,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物流配送服務的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特征,易變的消費者和多變的消費者需求要求物流具備快速的配送反應能力[3]。這方面特征明顯的是物流快遞企業,隨著人們網購需求量的迅猛增長,物流快遞服務能力明顯跟不上市場需求,尤其是2011年的“雙11”、“雙12”、緊接著是圣誕節、2012年的元旦等節日,網上交易量劇增,多家物流快遞企業呈現“爆倉”現象,配送服務水平下降,投訴量增加,這些問題給物流快遞企業如何提高需求高峰期配送服務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
宏觀策略指的是從物流企業外部,立足于各級政府、物流行業的角度來探討提升物流配送服務能力的相關政策、策略、方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2.1.1 擴大物流企業發展規模,提高集聚發展效應
在鼓勵多層次、多元化物流企業發展的同時,重點培育業務能力突出、配送實力強大的大型物流企業。提倡物流企業進行資源整合,逐步形成具有較強的供應鏈配送能力、較高的物流服務水平和較大的影響力的知名物流企業,擴大物流企業的品牌效應,起到領跑物流業的作用。加快物流園區規劃建設步伐,完善園區配套服務,提高園區的綜合服務能力,鼓勵物流企業退城入園,通過物流園區發揮集聚效應,促進物流企業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提升整體物流服務能力。
2.1.2 落實扶持政策,促進物流企業發展壯大
將政府對物流企業的財政支持、投融資政策等落實到位,為物流企業建設項目、購置重要倉儲、運輸設備等提供保障。加速清理道路交通不合理收費項目,尤其是對物流配送車輛征收的過高通行費。如廣東近期將廣深、華快等高速公路的收費標準調整到了全省統一標準,撤銷了多個公路收費站,取消了一批收費項目,這些措施非常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減少物流車輛通過收費站的運行延誤,提高了配送速度,這一舉措值得其它地區學習落實。另外,在交通管理方面也要落實給予物流配送車輛便利通行的措施,可以對市內物流配送車輛貼上綠色通行標志,準予在市區內通行和停車,解決市區物流配送需求量大但交通受限的矛盾。
2.1.3 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物流配送智能化水平
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公、鐵、水以及航空的運輸網絡,進一步完善各種交通方式之間的無縫銜接,發展多式聯運的物流配送模式,促進配送過程的“一票制”和“一條龍”服務,簡化程序、提高效率。重點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以實現資源和信息的共享,通過信息平臺和網絡將配送貨源信息、庫存信息、成本信息等與合作伙伴共享交流,進行共同配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現代先進技術來提高物流配送作業水平,如把電子數據交換(EDI)、自動分揀、條碼技術運用到倉儲、裝卸、搬運、包裝環節,把智能調度系統、車輛導航技術、實時跟蹤技術等應用到物流運輸作業,對其進行優化調度和實時監控,保證運輸過程的效率和可控性。
2.1.4 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培育高層次物流專業人才
支持高等院校進行物流專業建設,完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鼓勵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習與就業對接的社會需求。提供物流企業相關從業人員進行區域、省際甚至國際學習交流的機會,提高物流企業管理人員及技術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
微觀策略指的是從物流企業內部,立足于企業運營與管理的角度來探討提升物流配送服務能力的具體措施及方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2.2.1 改進物流設備
注重發展技術先進、高能高效的物流設備,有意識按步驟地淘汰陳舊落后、性能低下的機械設備。如根據業務需要,配置搬運工作所需要的起重機和叉車,倉儲系統中的高層貨架及自動化立體倉庫,配送運輸作業模塊中的車輛、新型機車及特種汽車等。同時,要注重物流設備的管理與維護,做好設備的使用、檢測與維修的系統安排,減少設備閑置,提高使用效率,使設備保持在最佳的狀態下進行工作。
2.2.2 提高配送調度能力
結合企業情況,開發或引進先進的物流調度系統,融合智能交通技術如GPS車輛定位跟蹤技術、GIS地理信息系統等進行物流配送調度,提高調度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同時,引進適合于企業管理、配送調度等崗位的高層次人才,達到軟硬件兼備的運行條件,提高物流配送調度的總體水平。
2.2.3 加強配送成本控制
物流配送成本涵蓋了運輸、分揀以及配裝等方面的費用,物流企業要做好控制配送成本的關鍵關節。在配送計劃調度過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平臺和智能調度系統,針對配送貨物的特性和客戶要求做出合理計劃,在滿足客戶需求的情況下,對于一些零擔運輸任務可以采用共同配送模式。進行車輛配載時,根據貨物的類別、體積和重量、配送車輛的容積和容重以及客戶需求的緩急程度來進行優化配載。另外,要確定合理的運輸線路,考慮道路條件、行車成本、交通管理規則、客戶需求的時間窗約束等因素,制定車輛的最佳行駛路線,在滿足配送要求的前提下使配送成本最小。
2.2.4 完善績效考核機制
針對影響物流配送能力的因素,考慮訂單處理效率、倉儲成本、搬運效率與搬運成本、途中運輸時間及運輸成本、準時送達比率及貨物完好比率、滿足特殊需求的配送能力、高峰期需求的滿足率等方面,建立考核指標體系,確定考核指標體系的具體的數學評價方法,并對物流配送服務能力定期進行考核公布,確定獎懲機制。通過考核獎懲辦法的實施,激勵物流配送相關人員努力提高業務水平,引導物流企業發展核心競爭力,同時也可以客觀地評估企業的物流配送服務能力,科學地反映物流企業的整體運營服務水平。
配送服務能力是物流企業經營水平的反映,有效加強、提高物流配送服務能力不僅是企業發展的基礎,也是企業加強競爭力和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本文分別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從集聚發展、扶持政策、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物流設備、調度能力、成本控制以及考核機制等方面探討了物流配送能力的提升策略,以提高物流企業的服務能力,提升我國物流業的服務水平,促進整個社會物流業的發展與壯大。
[1] 毛文靜.我國中小企業物流管理的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0(8).
[2] 何芳,趙亞平,尚曉麗.物流服務水平對企業贏利能力影響的探討[J].商業經濟,2009(4).
[3] 張雪占,欒斌.淺議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的 SWOT分析[J].思想戰線,2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