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維林
(山東省青州第二中學)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數學課程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造。”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拋棄“教師一統天下”的傳統教學觀念,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就數學教師而言,應盡快地適應新舊課程的過渡,由傳統型教師向新型教師轉換。我們應充分考慮數學的學科特點,以及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與人合作的良好品質,為學生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1.課堂教學要體現生動性與直觀性
現行的中學數學教材內容比較抽象,對一部分學生來說,要他們學好數學還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情。因此,數學教師不但要對教學內容及其內涵了如指掌,而且還要處理得生動有趣。把“抽象”轉化為“直觀”;把“枯燥”轉化為“趣味”。為此,在新課程標準下,以學生的
生活體驗為基礎,在數學教學中加強數學學習和現實的聯系,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現實生活,結合生活實際學習數學。這是數學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特征。而且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當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學生才會學得有趣、輕松。
2.課堂教學要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的確,一個高明的數學教師不是在教學生學數學,而是在激發學生自己在學數學。數學知識必須基于個人對經驗的操作交流。通過對知識的感知、消化,形成獨特的數學知識結構,才能被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一部分可以言傳身教,但許多精妙處卻只能自己去意會的。這個過程是學生自覺主動的過程,是任何數學教師都不可能包辦代替的。
3.課堂教學要體現漸近性和科學性
在實施數學新課程教學中,強調讓學生去體驗數學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立足于學生發展的角度,讓學生全方位地去體驗課堂,體驗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的過程。我們知道,每一個知識體系的形成都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而每一位學生的知識結構的形成也是需要一定時間和條件的。因此,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把握好要學習的新知識與前后所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在講授新知識時,首先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為鋪墊,以學生的認知能力為基礎,逐步呈現新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使學生延伸和拓展,這樣不僅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掌握新知識創造了有力的條件,同時也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4.課堂教學要體現信息技術的輔助性
新課程標準下數學課堂教學,在前面已經指出,應從多個方面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如增加反映信息時代特征的新的內容(如算法),利用信息技術探索數學規律(如利用計算器、計算機畫出指數函數、對數函數等的圖象,探索、比較它們的變化規律),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如處理統計中復雜的數據)等。通過信息技術中的工具觀察、探究、實驗,從中歸納出一般規律,提出猜想,然后再加以證明,這種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學習過程正是人類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一般過程。這有助于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發現規律,滲透數學思維方法,使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和解決問題。
我們教育工作者延續多年的傳統教學方法在素質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受到嚴重沖擊。就我本人而言,我國的傳統教學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從而導致了較好的學習效果。新課標教學下提倡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自主學習并不等于讓學生放任自流,教師必須成為學生合理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改革后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也應合理的采納吸收傳統教學中的優秀成分,為提高教學效果打下堅實基礎。
1.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我國傳統數學教學方式,在進行概念教學之前有一個新課引入的環節,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并非馬上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一般來說我們先進性問題情境的創設,或者復習舊知識為引入新課做好知識上的準備,或者介紹生活實例為學生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2.啟發式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為了能使最主要的教學內容呈現出來,避免學生走太多的彎路,教師在師生互動環節上多采用教師問、學生答的模式,教師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后由學生得到答案。
3.以活動促發展,通過反復練習使學生思維得到強化。在傳統教學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環節就是課堂練習,也就是應用概念解決問題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學生自覺地、主動地完成老師精心準備的配合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練習。在傳統教學方式中特別強調“精講多練”“變式練習”。所以我認為傳統數學教學中的課堂練習,即課后練習,并非沒有有價值的活動。通過練習,使學生真正實現對知識的掌握。它絕不是“機械聯系”“死記硬背”“灌輸式教學”等教學方式的典型,它能夠以活動促進學生的發展,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強化。因此,新課改下的數學課堂教學絕不能忽視強化練習的作用。精編練習,反復強化,使學生所學知識得以鞏固。
4.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從創設生動具體的問題情境入手,組織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態度點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微笑帶進課堂。少一些訓斥,多一些關愛;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勵。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不斷提升課堂藝術,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達到愿學、愛學、樂學的境界。
5.提倡探究性學習
一些教育專家和教育工作者研究發現,人們的學習主要依賴于兩種方式。一種是接受式學習,另一種是探究式學習。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在我們的傳統教學中,我們教師過多地采用了接受式學習,聽、記成為學生最主要的學習方法。新課標下,增加了許多探究性學習,就是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接受式與探究式并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的集體參與。教師積極創設問題情境,注意問題的層次性,給每個學生都提供參與探究的機會,鼓勵學生自我探究、自我發現,教師再加以適當的組織和引導,集思廣益、思維互補,從而找到問題的答案。
6.提倡合作式學習
數學的學習渠道是多方面的,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不單單靠教師的講授,小組合作就是一種很好的輔助學習方式。留給每個小組一定的探究問題,在大家的充分參與下,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思考過程進行再現;而且對于不愛發言的學生,也在小范圍內給了他一定的表現空間。合作學習給學生思維的發展創造了空間,而且容易在和同伴合作的同時,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形成你追我趕的局面。這種方法是學生不僅自己能積極主動的學習,還能有效地指導他人學習,使學生可以從中更深刻地體驗到課中成功的樂趣。
7.改變傳統教學中固有的評價模式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處于疲倦狀態下的頭腦,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識。”傳統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只是對學生的課業情況和考試成績來評價。新課改后,對學生的評價,不只是看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品質、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質等各方面的綜合評價。
總地說來,在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積極參與、動手、動腦、動口、相互交流合作的狀態,這樣學生的思維、表達、實踐、合作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1]代艷.課堂中的新理念“何去何從”——由兩堂數學公開課所想.數學教學研究,2006,(2).
[2]冷衛.芻議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高中數學教與學,2005,(11).
[3]裴華明.關于數學教材處理的幾點思想.數學教學研究,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