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財經大學 翟潔
凱瑟琳·雪珀(1989)認為, 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當局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而非僅僅為了中立地處理經營活動)的披露管理。希利和瓦倫(1999)認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運用會計手段或安排交易來改變財務報表的數據,以誤導利益相關者對公司業績的理解或者影響以報告會計數據為基礎的合約的結果。
盈余管理所影響的是報送的會計數據,而非實際的盈利。也就是說,從較長一段時間看,盈余管理知識改變了實際盈利數據在不同會計期間的分布。一般來說,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層為達到某種目的,通過一些操作改變會計報表的某些數據,誤導報表使用者的過程。
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常復雜,下面列舉幾種常見的情況。
(1)業績需要。一些企業的管理層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比如為了業績考核的需要(多拿分紅)、上市融資需要、增發需要等,會對收入和利潤等會計報表數據進行人為的調節。
(2)貸款需要。某些企業為了從銀行獲得借款,或者達到更高的銀行信用評級,需要粉飾財務報表,夸大資產、收入、利潤等指標。
(3)政策需要。在某種情況下,政府部門也不反對做假賬。例如某年稅務部門的稅收任務完成得很好,稅務部門就可能和企業溝通,讓企業本期少納些稅,余下的留到下一年度申報。
(4)項目需要。隨著國家財力的增強,政府投資立項越來越多,各級政府部門設立的基金種類多,數額大。很多企業為了爭取國家或地方政府的某些項目或某些基金,就會去粉飾財務報表,夸大自身實力和項目的前景,套取國家資源。
一般來說,管理層有兩種方法實現盈余管理:會計方法和安排真實交易。目前對會計方法進行研究的文獻較多,所以本文只分析后者。
通常,安排真實交易的盈余管理,既會影響利潤表,又會影響現金流量表。因為公司的管理者真正操作了某項交易或事項的發生。這種操作不但不會增加公司的價值,反而很可能會損害公司的價值。以下分析了其主要手段。
公司的資金來源分為債務資本和股權資本。根據現行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在計算利潤時,需考慮債務融資成本(利息),但不考慮股權融資的成本(股利)。不管企業經營好壞,負債的利息都必須按照合同的規定按期支付,從而形成企業的固定負擔,而股利卻可以不支付,沒有固定的利息負擔。此外,股權也沒有到期日,是永久性資金,不需要償還本金,除非公司清算才可能被償還。當企業還不起債時,與債權人協商,債權轉為股權,相當于把資產負債表右面的部分的負債搬到了所有者權益,資產負債表馬上好看了。同時,由于以后不必再支付利息,現金流出減少,也使現金流量表的數字更好看。而財務費用的減少,使得企業營業利潤增加,企業管理層達到了盈余管理的目的。但是,這種做法增加了新股東,可能會分散公司的控制權,削弱了原股東對公司的控制。
某些成本費用是可由企業管理者決定其支出水平的,如研究和開發費用、人員培訓費、某些維修費等。以上這些成本費用均是面向未來的,不會馬上增加當期的收益。例如研發費用的支出,增加了當期營業利潤的減項,而此項投入卻不能使得企業在當期得到回報。但是,從長遠來看,研發支出很可能在未來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收益。當本期經營不善面臨虧損或業績下滑時,管理者就可能通過減少這種自由裁量性的費用,使營業利潤變得好看一些。顯然,這種操作類似于“飲鴆止渴”,雖然減少了當期利潤表中虧損的數額,卻很可能損害了企業的長遠發展。
為什么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會出現銷量減少而利潤增加的情況呢?這種讓人難以理解的現象的發生,往往是因為較大幅度地降低了產品成本。在銷售收入一定的情況下,成本的降低顯然會使利潤增加。而成本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由于在一定產量范圍內,固定成本是不變的,因此增加產量會使每件產品負擔更少的固定成本。也就是說,想降低單位成本,增加產量便可。這種通過增加產量改善利潤表的方法,可能會給企業帶來很多問題。例如使得以后年度成本上升、發生減值以及積壓毀損等。另外,為了改善利潤表而增加產量,使得存貨周轉率降低,說明企業的資產管理出現問題,降低了資金使用效率。
處置資產指的是企業將無形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等轉讓出去,以獲得營業外收入或投資收益等。當公司業績下滑時,管理層通過這種資產處置行為,增加企業利潤總額,達到改善利潤表的目的。
當公司發現經營業績不佳時,可以放寬信貸政策,或以給予銷售折扣的方式進行促售,以提高營業收入。放寬信貸政策,包括延長應收賬款的付款期限,向信用等級低的購買方進行賒銷;銷售折扣,主要是通過大量的降價促銷,以臨時性增加銷量。信貸政策的放寬,可能使得企業未來期間催款費用大量增加(如訴訟費),壞賬損失也極有可能增加。年底的促銷活動,雖然會暫時提高企業當期的營業收入,但從長遠來看,會損害公司利益。銷售折扣等促銷活動,因鼓勵了購買者一次性的的大批量采購而導致次年購買量的減少,是犧牲未來的收益來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此外,價格恢復后,顧客的購買意向可能會下降,客戶會期望并等待下一次降價。
如上所述,盈余管理可通過多種方法來實現。本文提供了以下方法,幫助投資者和監管當局識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正如上文所說,長期待攤費用、開辦費及其他虛擬資產在未來不能給企業帶來利潤,屬于不良資產,也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分析資產負債表時,剔除這些不良資產,把這些潛在的不良資產總額與凈資產或總資產進行比較,并且把不良資產的增加額和增加幅度與凈利潤的增加額和增加幅度進行比較,以確定該企業的資產質量。
此外,分析報表時,應考慮到一些資產很容易發生損失,如高齡應收賬款,庫存積壓,長期投資和短期債券投資。
無論是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帶來的巨額利潤,還是關聯方交易帶來的大額收益,還是盈余管理的其他行為,在會計報表中基本表現為其,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和其他業務入。對于上市公司,這些項目的利潤很難具有持久性,被看作異常利潤。在一般情況下,異常的利潤水平,反映上市公司盈利的質量和盈余的持久性。異常的利潤高,盈余收益便低,反之亦然。財務報表分析過程中,可將異常利潤剔除,以便分析利潤的來源是否穩定。
關聯方交易是上市的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將關聯交易產生的收入和利潤從公司的總收入和利潤總額中扣除,有利于分析對關聯方交易的依賴程度,確定企業的盈利是否具有堅實的基礎,利潤是否具有穩定的來源。
現金流量分析是指把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投資活動的現金流量凈額,現金凈流量分別與主營業務利潤,投資收益,凈利潤對比分析,以確定企業的盈利質量。在一般情況下,沒有相應現金流的利潤的質量是不可靠的,這樣的利潤結轉的未分配利潤是不能用來給股東分配股利的,會計信息丟掉了“可靠性”的根基。如果從長期來看,凈利潤一直低于企業的現金流量,意味著已確認為利潤的成本可能已經轉換為虛擬資產,不能給企業帶來現金流量。這表明該公司可能粉飾了會計報表。
[1] 陸劍橋.中國虧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實證研究[M].會計研究,2008(9).
[2] 鄭喜雅,徐愛農.新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響研究[J].財會通訊,2004(2).
[3] 汪立,李小晗.新準則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審計要點[J].財會通訊,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