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 劉武強
促進福建省民營企業發展是海西建設的重要戰略之一。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福建省民營企業發展迅猛,在促進經濟增長、增加財政收入、提升經濟結構、擴大社會就業、推動科技創新、改善人民生活、促進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福建省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生力軍。據統計,2010年,福建省規模以上民營企業達26.67萬戶,占全省企業總數的78.4%[1]。福建省社會投資總量的65.8%、稅收收入60%、就業人口的85%均由民營經濟解決。然而,融資困難一直制約著福建省民營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
從福建民營企業目前的情況來看,銀行貸款仍然是主要融資渠道,其次是發行股票,用得最少的是發行企業債券;而民間借貸是許多中小民營企業融資的重要依托,但融資成本較高。據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調查顯示,2010年福建省民間借貸樣本市場發生額擴大,樣本平均利率比上年略有提高。[2]由于國家政策、社會環境和企業內部的原因,民營企業在融資方面困難重重,具體表現為:
(1)抑制通脹的政策客觀上增加民營企業獲取銀行貸款的困難。為抑制通貨膨脹,央行從2010年開始扭轉貨幣政策取向,從“適度寬松”轉向“穩健”,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把好流動性總閘門”,自2010年1月以來央行連續10次調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截至2011年7月央行年內三度加息,由于民營企業的基礎比較薄弱,資產規模、信用評級、抵押擔保等都不占優勢。對于商業銀行來說,由于信貸額度有限,為降低經營風險他們只好選擇大企業,造成了資本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支持。
(2)債券發行規模管理的政策限制了民營企業通過企業債券融資的可能性。根據我國《公司法》的規定:“股份有限公司、國有獨資公司和兩個以上的國有企業或者其他兩個以上的國有投資主體投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為了籌集生產經營資金,可依照規定發行公司債券”。我國《證券法》也規定:“發行公司債券,必須依照公司法規定的條件,報經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審批”。目前,我國公司債券發行的各項指標均由國務院統一確定,實行的是規模管理,債券發行時優先考慮農業、能源、交通及城市公共設施項目。因此,民營企業進入債券市場,受到規模和行業的限制,難度很大。
(3)國內外資本市場較高的準入門檻也使得民營企業上市融資艱難。從國內情況看,企業發行股票上市融資有十分嚴格的限制條件。其中,主板市場上市對資本、股本、盈利的要求;二板市場規定的上市條件、上市程序等與主板基本相同,無法真正解決有限的上市資源與龐大的上市需求之間的矛盾;2009年推出的創業板市場也要求連續兩年盈利且累計不少于1000萬元、凈資產不少于2000萬,這對于處于創業期或成長期的民營企業也有不小的難度。海外資本市場融資也有較高的上市要求,上市首發費、上市維持費均比較高,一些不可預測的費用對于民營企業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4)民間借貸缺乏保障,成本高、風險大。目前,我國還未健全規范民間融資法律法規,民間融資借貸雙方信息嚴重不對稱,融資成本較高,風險較大。目前,福建省泉州市民間借貸月息達到10‰~12‰,利率水平比商業銀行高得多,受央行加息政策的影響,民間任借貸的利率水平也持續上漲。高昂的利率負擔造成民營企業經營成本急劇增加,缺乏法律保障和制度約束也增加了民營企業的經營風險,使民營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不占優勢。
(1)福建特有的“閩商文化”、“家庭觀念”為關系型融資提供了文化橋梁。福建悠久的經商傳統造就了閩商文化的特有稟賦,即“善觀時變、順勢有為、敢冒風險、愛拼會贏、合群團結、豪爽義氣、戀祖愛鄉、回饋桑梓”。[4]濃厚的文化積淀促進了近現代福建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在泉州,做衣服的洪門和做鞋子的丁氏南北相望,這兩個姓氏也是泉州鞋服兩大行業家族企業的代名詞。洪肇明和洪肇設兩兄弟打造出勁霸和柒牌,丁氏家族的丁志忠、丁伍號、丁水波分別打造出安踏、361°、特步,在當前的鞋服行業可謂家喻戶曉。早期的閩商在家族、行業內結成了商業網絡,同宗、同族、同鄉、同文給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促使他們傾向于在家族內部或人脈網絡內尋找合作伙伴。
(2)產業集群化為關系型融資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目前,福建民營企業集群發展迅速。據統計,全省已形成60個左右的產業集群,涵蓋建材、服裝、鞋帽等行業,工業總產值約3800億元,約占全省的52%。[4]在福建省產業集群內部,除了少量的大型工業企業外,幾乎都是民營企業,總數近4萬家。產業集群內部企業之間相互滲透,互相了解,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能在集群內部進行經常性的資金融通,為民營企業的關系型融資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3)政策的持續優化為關系型融資提供較好的政策環境。2005年7月,中國銀監會出臺了《銀行開展小企業貸款指導意見》,要求各銀行加大對民營企業的貸款支持。同年,《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提升民營經濟發展水平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對民營經濟發展加大金融支持力度。2009年12月,福建省委孫春蘭書記提出,要進一步落實好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的優惠政策,引導和促進閩商回歸,把福建打造成投資創業的熱土。在較好的政策環境下,福建省2010年新增的企業貸款中,中小型企業(多為民營企業)增量貸款占比達到了91.1%。全年福建省小型企業貸款增量達1154.5億元,僅次于浙江、江蘇、廣東和山東四個省。[2]
(4)民營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發展初具規模,為關系型融資提供有效的保障。截至2009年6月,福建省民營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達238家,注冊資本167.5億元,累計為近1.7萬戶民營企業提供擔保,累計擔??傤~達1048億元。[5]在市場需求和政府推動的雙重作用下,福建省已初步形成了出資形式多樣、機構層次豐富的民營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有效地改善了民營企業關系型融資環境。
(1)家族企業相對落后的管理制度不適應關系型融資的相機治理機制。實施關系型融資要求出資者在與企業的關系型融資關系中,知曉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情況,適時介入企業內部管理,對關系中小企業形成有效的相機治理機制。而福建多數民營企業實行家族式管理,產權相對集中,管理相對落后,導致企業在經營發展上決策失誤概率較高,風險較大;而信息不透明,也增大了信貸風險。[4]家族式的企業管理模式、產權過于集中、信息不夠透明都不利于相機治理機制的形成,也就阻礙了關系型融資的發展。
(2)銀行業不發達不利于對民營企業“意會信息”的掌握。前文已述銀行貸款仍然是民營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由于中小銀行更愿意與民營企業保持長期的合作關系,因此在提供融資服務方面擁有信息優勢(林毅夫、李永軍,2001)。然而,與廣東省和浙江省相比,福建省金融服務系統相對不發達,銀行機構數量較少,特別是中小銀行數量更少,且從業人員少,不利于對民營企業意會信息的掌握。而且福建省銀行資產總額小,可貸資金有限,創新能力低,關系型融資技術不熟練,對民營企業支持不足。
(3)產業集群化也對民營企業發展關系型融資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由于集群企業之間關聯性強,互相參股滲透,財務信息的真實性難以把握,這就加大了銀行貸款的代理成本和信貸風險。根據風險平衡和規避原則,銀行要求的貸款利率也應該較高。
(4)民營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不健全阻礙了民營企業獲得關系型融資。盡管福建省信用擔保機構近年來獲得長足的發展,但專門針對民營企業的信用擔保機構數量還比較少,而且大多數資本規模比較小,平均每家注冊資本不足1000萬元,擔保能力有限。
(1)民營企業應完善企業經營管理,樹立誠信經營的理念,為出資者提供良好的“意會信息”。福建的民營企業要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明晰產權,規范管理,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民營企業要把企業信用文化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以良好信用文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使民營企業對內有凝聚力,對外有競爭力。
(2)有效引導民間資本,成立更多的中小民營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緩解信息不對稱。建議政府認真貫徹《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精神,在工商登記、政府資金支持、稅收、人才引進等方面大力扶持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業。激發民間資本活力,把社會閑散資金轉化為投資資本,成立更多的中小民營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增強民營企業的金融服務能力,有效地掌握民營企業的意會信息,緩解信息不對稱,增加了民營企業獲取關系型融的可能性。
(3)完善出資者與民營企業的相機治理體制,為福建民營企業獲得關系型融資提供保障機制。關系型融資要求投融資雙方平等互惠、協調發展。企業應該是一個獨立經營的法人,出資者不能盲目干預企業經營。出資者通過持有關系企業一定的股份,了解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情況,適時介入企業的內部管理,完善資本退出機制,對關系民營企業形成有效的相機治理機制。
(4)完善民營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形成有效的關系型融資風險共擔機制。要建立政府、商業機構、企業共同參與的多元化的民營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吸引民間資本成立民營擔保公司,建立再擔保機構,有效分散擔保風險,降低單筆擔保損失的實際代償率。政府應積極研究制定有關法規,建立貸款銀行、受保企業與擔保機構的風險共擔機制,明確風險分攤比例。
[1]卿松,孫福明.關于福建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的思考[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7).
[2]中國人民銀行福州中心支行.2010年福建省經濟金融運行分析報告[J].福建金融,2011(2).
[3]劉武強.我國民間中小企業關系型融資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建議[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7).
[4]鄭希強.發展福建省中小企業關系型借貸的探索[J].福建金融,2008(12).
[5]唐錦虹.論完善民營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風險防范機制——以福建省擔保業為例[J].福建金融,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