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汪鴻
安全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它不僅是旅游活動順利發展的保障,也是旅游業發展的前提,可以說沒有安全就沒有旅游業,旅游業的發展實踐證明安全是旅游消費需求及旅游業最基本的永恒的主題。
旅游業存在和發展的的基本內涵就是安全和健康,隨著旅游業突出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綜合帶動功能日益顯現,就必須樹立旅游安全的理念。旅游安全具有全程性、整體性的特點,旅游安全問題不僅會影響到旅游者的整體安全感受,并會影響旅游業的發展和決策。
游客安全風險指的是旅游經營過程中面臨的游客安全風險問題。旅游安全風險系統是由旅游者與旅游景區環境共同組成的一個復雜的特定的相互依賴的系統。
現代旅游業由于各種社會的和自然的因素影響,潛在著許多危險和不安全因素,影響旅游者對目的地決策行為。旅游風險可能是來自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也可能來自旅游者自身和旅游組織者等各方面。解決安全問題,不僅是旅游活動質量的重要保證,也是旅游業做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例如2007年安徽合肥著名的逍遙津公園發生設施事故導致1死1傷,2008年8月貴州黔南荔波縣一起大型游樂設施事故造成5人受傷等。旅游安全問題除直接沖擊旅游企業外,還影響到資源開發,市場的擴大及城市和國家形象。當前現狀是管理失誤、安全意識淡薄、設施設備維護維修不及時等,所以旅游安全問題極待解決。
從理論上分析,有主體安全,即旅游者的安全,共包括六個方面:飲食、住宿、交通、游覽、購物、休閑娛樂。除主體安全外,還有客體安全及中介安全。
按最終表現形式有交通事故、治安、火災、食物中毒、旅游設施事故、犯罪及其他意外安全事故。最常見的為交通事故,一傷俱傷,且往往是群體性的,后果極其嚴重。
旅游業依賴于旅游者對目的地安全性和穩定性的信心,因此,安全成為旅游者選擇目的地的最主要因素,要解決旅游安全問題,首先要對事故形成原因作出分析。
主要包括自然環境問題,例如地震、火山爆發、暴風雨,泥石流、洪水、沙塵暴、危險動植物的侵襲、污染、核輻射、傳染病等。還有社會環境不安全,例如火災、交通事故、犯罪(暴力、搶劫、侵犯人身自由)、暴亂、戰爭等。
傷亡事故的發生不是獨立事件,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引起的,不安全狀態是指造成安全事故發生的物、事件、環境。環境的不安全狀態,會影響旅游者的正常思維,而失去應有判斷力,誘發產生不安全行為,加劇安全事故產生。旅游者無意識的不安全行為,例如扔煙頭、走進沼澤地、毒蛇咬、在懸崖失足等,以上均為產生事故的因素。但背后的深層原因往往是管理失誤。特別是現代旅游業中,增加了很多新型的游樂設施,但由于管理失誤,造成游樂設施悲劇頻發,據不完全統計,從2000年以來,我國各地發生了18起因游樂設施故障所致的安全事故,凸顯出游樂設施的安全監管漏洞。
這些都與從業人員服務行為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例如客房著火、被盜、到山崖邊照相等。旅游者本身不按規范操作,過分自信,遇惡劣事件不能正確處理。
相當一部分景區由于設計不合理,投資不到位,維修不及時,例如“十一”黃金周,到黃山旅游日客流量達2萬人次,但纜車要等2~3小時。
旅游交通事故是安全事故的重中之重,旅游交通事故是旅游安全最主要的表現形態,也是旅游活動各環節影響最大、發生頻率最高的不安全事件之一。例如,2008年6~7月份為例,發生了多起交通事故,6月7日廈門中旅漳州天柱山旅游團翻車3死21傷;7月12日云南世博會國際旅行社接待的四川宜賓老年團39人,在安楚公路上翻車,4死35傷等交通事故。這些都是因車輛使用管理上的漏洞、對員工監管不到位、對車輛租用不完善、維修不及時、發生機械故障、違章、超速、疲勞、疏忽大意造成的。
政策法規系統是安全保障和安全管理的法律依據和基礎,法規有宏觀(即全國性的)和微觀(即地方性的、行業性的、企業性的)兩個方面,形成一個完整的可操作性的指導旅游活動安全有序進行的系統。國家旅游局發布的有“旅游安全管理暫行辦法”、“重大旅游安全事故處理程序試行辦法”、“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責任保險規定”等。為適應旅游業的不斷發展,還將逐步出臺一些相關的法規,目前還只是一些原則性的指導和規定,還有很多空白。且距離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尚有不小的差距,還有待于努力和提高。
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指出,旅游業是戰略性的產業,強調健全的旅游安全保障機制,是“十二五”期間旅游發展應關注的重點之一。一旦發生旅游事故造成重大傷亡,勢必危及旅游安全。因此必須意識到要重在預防,把它扼殺在萌芽狀態,當然,事后對受害人的救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對建立和諧社會有積極意義。
預防及事后處理都要以旅游法規為依據。例如對設施設備或不當服務行為要負法律責任。法規可以約束旅游從業人員的行為,增強旅游人員的安全防范意識。對從業人員至少要求必須有上崗證,更嚴格的要求是建立“領隊”,導游的資格認證制、責任認定制及保險制。
政府除偏重于監督和管理企業安全設備配置外,也要自上而下加強從業人員安全意識培育,提高員工的素質、安全意識和安全防范能力;提高安全操作規范意識,正確的使用設備,加強對設備的維護保養意識,要有安全工作的集體協調意識;提高應急處理能力和技能;提高安全責任意識。要訂崗位安全責任及安全事故責任制,當然也要從職業道德層面來要求。從培訓方法上,除加強基本安全知識培訓外,可進行安全技能的模擬訓練,并加強檢查和考核,同時要加強素質和責任意識教育培養,目的是將安全事故的發生扼殺在萌芽階段。
要強調管理出效益,要變被動預防為主動預防,不能走過場。樹立“安全第一,效益第二”的思想。
在旅游業中,強化旅游安全管理,就是要有意識有計劃地對旅游活動中各種安全風險進行分析、防范,并加以控制和應急處理,以保證旅游活動中的一切當事人物的安全。對政府管理部門首先要做的是對資源進行風險評估。
要采取有效的管理,從制度上保證協調通暢,要明確誰來管,管什么,使目標控制、關鍵點控制和現場控制相結合,加強宏觀監管,完善保險制度,豐富保險產品。對安全事故處理要有規范的管理,安全管理應有政策支持——法規及旅游保險。旅游保險目前有旅游救助保險、旅游人身意外傷害險、住宿游客人身保險等。
消除旅游環境的不安全狀態,完善安全保護設施,例如設護欄、鐵鏈等,清除危險物,加強社會治安。對游樂設施在日常維護過程中堅持自檢,并報告有關故障,在日常運營中要有規范,并要完善設備維護及檢修制度。
控制旅游者的不安全行為,通過宣傳教育、預報災情、警告、巡視等方式加以控制,而對旅游者本身,要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旅游經驗、個性特點、知識能力、對旅游環境的熟悉程度、安全意識來決定自已的行為。
這是事先的預防,它擔負著旅游安全信息的搜集(安全信息、社會治安、政治態勢,疫情災情)、分析(其程度及級別)、對策制定(安全出行的措施)和信息發布等。靠先進的計算機網絡,進行自然災害預警、危險行為預警等。
要預防措施有效,建安全防范系統、建報警點、值勤、巡邏,及時發現潛在危險,維持良好秩序。設施設備和交通工具安全有效,游樂設施、防護欄、電力設施、消防車、纜車、索道、交通工具、要設標志牌和警示牌,消除安全隱患,提供安全服務。通過制度設計,真正建立起旅游安全長效防控機制,將安全理念具體化、人性化,樹立“主動預防”的安全理念,變被動預防為主動預防。
自控系統應包括三方面,首先是制度自控(可企業自設安全管理和安全監控)其次是技術自控(特別是安全裝置自控,實現設備的安全運行)第三是安全文化自控(文化和道德建設)。
建立互控系統,可實現相互制約和相互協調。互控的主體應為國家旅游管理機構、安全機構、旅游企業及旅游者本身。
它是旅游活動進行的后援,施救本身是事情發生中采取積極措施的重要環節,是旅游緊急求援的內在要求,是行業管理的需要,也是國家安全生產的需要,更是與國際接軌的需要。但目前還沒成體系,協調作用較低。旅游安全事故的客觀存在性、緊迫性及其影響的重大性、使救援成為保障旅游活動正常進行和維護旅游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方面。
系統應包括救援指揮中心、安全救援機構、直接外圍機構與間接外圍機構四個組成部分。系統應能把救援機構、外圍機構等相關機構和人員組織起來,團結在指揮中心周圍,成為社會聯動系統,此系統應由旅游接待單位,旅游救援中心、保險、醫療、公安、武警、消防、通訊、交通等部門參與的、由政府牽頭的一個完整系統,事故發生后,要及時發現,妥善處理,做到事事有準備,人人有準備,并有序地、快速地進行救助,以使損失、傷亡降到最小。事后對受害人的救擠,也是必須的,也是道德化和人性化的具體體現。
從普遍意義而言,要提倡三個加強,加強安全意識教育,從而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的能力;加強安全防范意識教育;加強旅游風險教育。特別是對組織者、旅行社、領隊、導游,每組織一個團,都要在安全教育上,給與具體的指導、提醒,以避免或減少事故發生。
交通安全是旅游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旅游業發展的關鍵之一。近年來,旅游交通事故頻發影響到旅游業的發展,為了提高旅游安全效益,要加大預防性投入,一般而言,預防性投入與事后整改效果比是1:5,合理的投入,可提升安全效益,否則在出事故后,損失慘重,一方面事故本身的損失,設備報廢及仃運,事故的分析和處理費;另一方面,還帶來不少外部損失,人員傷亡的醫療費、賠償費、罪款、訴訟費等。可見,投入:收益:風險為1:5:1,這完全符合收益與風險相一致的理論。同時要建立管理制度,加大對車輛的管理力度,加大隊伍建設,實施安全管理。對水上交通也是如此,游客落水、溺水等要有安全管理的辦法。
總之,在現代旅游活動中,旅游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旅游安全存在于旅游行業及其活動的各個環節,為使旅游業蓬勃向前發展,必須要健全安全法規,加強從業人員培訓,樹立安全管理理念,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建立安全預警,安全自控與互控系統及安全救援系統,才能使旅游業向著健康、穩定、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1]趙懷瓊.旅游安全風險系統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6(01).
[2]鄒統釬.探險旅游安全管理研究進展[J].旅游學刊,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