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財經學院體育部 鄧宏濤
狹義上的體育旅游的概念指的就是為了滿足旅游者對于體育運動的各種需求,以達到發展旅游者的身心為目的從而借助于各種體育活動,同時這些活動也起到了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以及促進社會精神文明進步的社會意義。從社會本質上來講,無論是狹義的體育旅游也好,還是廣義的體育旅游也罷,所體現出來的均是社會活動,都是體育產業商品化和產業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所以說,體育旅游的一個重要先決條件就是集體育資源和設施于一身,同時又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來為旅游者提供一項集娛樂、健身、交際和休閑等服務與一體的經營性項目,從而達到了人、自然和社會的和諧統一,體育旅游本身所具備的本質及內涵也就于此。
體育旅游所包含的內容廣泛,其所具備的功能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健身功能是體育旅游的基本功能。相對于傳統的觀光旅游來講,體育旅游可謂是一項更高層次的旅游。旅游者通過對自身所喜歡的體育項目的參與,以達到健美強身、增強體質和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大力發展體育旅游產業,不僅能夠大力提高全民素質,還能夠強有力地振奮民族精神。
其次,體育旅游的另一大功能就是經濟功能。投資環境的改善、就業機會的擴大無不與體育旅游緊密聯系著,同時還能增加國家創匯,促進對外的合作與交流。
1.3.1 健身性與娛樂性
輕松愉快是人們進行體育旅游的總體感受,同時體育旅游還能夠陶冶身心、增進強康,也是人們回歸自然和獲取新的文化積累的一項重要旅游方式。因此,體育旅游也就成為了人們休閑娛樂的熱衷項目了。
1.3.2 觀賞性與參與性
通過舉辦極具觀賞性的體育文化活動、體育賽事和民族體育表演及其他極具傳統特色的體育競賽,使旅游者能夠切身地感受到此項運動的獨特魅力。另外,體育旅游還具有極強的參與性。參與性指的是利用當地特色的體育旅游資源,充分地調動起來旅游者的積極性,盡量滿足旅游者在體育活動方面的需求,并以此來獲得良好的心理感受與自我情感的體驗過程。
實施標準化堤防建設,加大防洪除澇能力建設,提高防洪除澇標準,改善農業基本設施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減輕洪澇災害損失,改變洪澇多災的面貌,是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保障糧食安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是發揮淮河流域防洪體系整體效益的需要,也是標準化堤防建設流域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1.3.3 教育性與互動性
體育旅游的教育性是指人們在體育旅游的過程中學到的一些簡單的運動技巧和其他相關知識以達到增強體能和培養競爭意識及團隊協作能力的目的,從而實現寓教于樂、完善自我,實現體育的教育功能。體育旅游具有較多互動性的運動項目,觀眾于運動員、表演者、對手之間都會形成一定的互動,這一互動有助于提高運動員的成績和參與者的興致。
人們參與體育的意識隨著近年來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也在逐步增強,其中,健身、娛樂、探險等體育活動成為人們選擇的主要方式。同時,我國豐富的地理和氣候特征以及多民族特點都為體育旅游的開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這也是作為推動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一個先決條件。如今,我國的體育旅游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市場和規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近年來,在我國主要大城市周邊地區,建立起了一系列的主題公園,如北京的十渡、深圳的歡樂谷等,并配有齊全的體育娛樂設施,在時間、內容、交通和消費檔次上面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因此吸引了大批的游客。
嘗試刺激類體育旅游也就意味著含有一定的冒險因素在里面,其往往路途遙遠、目標明確、過程艱苦、路線較長、參與人數較多、挑戰性也非常大,對于體力和毅力都有著較高的要求,例如蹦極、懸崖跳水、登山、穿越、漂流,探險等等。 目前來看,冒險類體育旅游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少數的像西藏以登山為主題的體育旅游這一市場規模在國內還是較少的。
另外,觀戰類體育旅游在我國的旅游市場上已初見端倪,呈現出上升的勢頭,但在資源定位、組織、宣傳、安全、票務等相關方面還有待于加強。
雖然,目前我國的體育旅游發展勢頭很好很強,但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不力。我國幅員遼闊,自然和人文資源豐富,極為適合發展體育旅游。但目前來看,我國在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程度上還遠遠不夠,項目和內容均很單一,也缺乏一定的特色。對于地貌資源的開發,僅僅是集中在對名山大川的開發上面,真正地適合開展特色休閑型體育旅游的項目嚴重缺乏。在人文資源的開發上面,也是呈現出了觀賞性多于表演性的局面,參與性極少。也正是這種忽視了參與性的體育旅游,使得城市居民的休閑健身需求得不到滿足,缺乏發展后勁。
第二,體育旅游人才短缺。人才是體育旅游開發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可以說目前我國體育旅游人才的存在現狀,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影響其發展的障礙。首先表現出來的是體育旅游開發方面的專業人才短缺。體育旅游開發需要極為專業的科學論證,以便整體規劃和布局各種體育活動項目。正是這方面人才的短缺,致使我國豐富的體育旅游資源得不到科學的開發,形不成富有特色的旅游勝地。其次表現出來的就是體育旅游營銷人才的缺乏了。體育旅游資源除了開發之外, 還需要進行一定的營銷宣傳才能開拓其潛在的體育市場。因此,需要通曉旅游、體育、營銷多方面知識的復合型人才,而這些就是我國缺少的人才。體育旅游專業營銷人才的缺乏,導致了我國很多的體育旅游產品難以為大眾所熟知,也就不能促使人們產生體育旅游的需求。
第三,缺乏完善的體育旅游法規政策。要想體育旅游走上健康的發展軌道,還需要相應的法規政策來作為保障和管理措施。當前,我國體育旅游的相關法規和政策還沒有出臺,這也就導致了體育旅游市場的無序競爭以及經營單位的混亂,各種防范措施不到位,這就極容易造成體育旅游安全事故的發生,影響體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體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指的就是在與自然景觀、人文資源和生態環境幾者和諧統一的前提下開展體育旅游活動,實現體育旅游的開發和發展。從某種角度上來講,體育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具體實施對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以前那種認為旅游資源是非耗竭性資源,不必考慮其可持續性發展和利用的觀點是錯誤的。在發展體育旅游的過程中,由于旅游人口的急劇增加,資源的相對短缺,給交通、能源、住宿等基礎設施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往往因為旅游目的地人滿為患,超出了其所具有的承載能力,從而影響了體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一定要充分地考慮到旅游環境的承載力規律,糾正環境觀念,保持生態平衡,把生態環境與人口發展規律相互結合起來,以做到對體育旅游資源不衰竭性開發、不掠奪性利用。
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要根據體育旅游的功能、結構和特點,對其進行可持續評價及綜合規劃。同時也就是要根據體育旅游所產生出來的人文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方面的效益來做出一個綜合決策,對其整個的功能區域來進行一個有序的規劃。對于體育旅游項目要合理地開發,遵循旅游的發展規律,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對其造成破壞或者是進行無效益的盲目的開發,最終實現人文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全贏。
體育旅游作為一項特殊商品,對其項目中的基礎設施完善程度要求很高,這些高要求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要滿足現代化體育競賽設施的要求,以能夠達到承辦較高水平的體育競賽來增加旅游客源的目的;二是要不斷地完善住宿、餐飲、購物和交通等各項輔助設施建設,并以此來完善體育旅游專項設施的配備。同時,體育旅游目的地不僅要做到把體育健身的方式方法以運動處方的形式傳授給旅游者,使其身體上得到鍛煉,獲得一定的鍛煉手段; 還要做到寓教于樂,在旅游的過程中得到健身效果和內心的愉悅。這些條件都需要醫療康復診斷、生理機能評價以及娛樂等專業性旅游設施的建設,也就對懂得體育、健身、精于旅游的復合型的專業旅游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使得體育旅游功能得以真正的發揮。
做為邊緣產業的旅游業,其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就是不可異地消費、不可儲存性、不可實用性。體育旅游是以旅游主體對旅游地的感知和參與為實現主體的,而這一主體的實現是旅游者在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都獲得滿足的基礎上得到的陶冶情操、身心愉悅的行為。因此,要想實現體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就應從單純的利用旅游資源轉向開發經營體育旅游品牌上面來。做好旅游產品的規劃工作,在努力提高旅游地設施、資源等硬件的同時,還要提高相關的管理和服務水平。針對旅游地的資源特色,在人力、物力、時間獲得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提高旅游者的滿意度,為當地旅游做好形象規劃,加大宣傳力度,形成體育旅游的品牌特色。例如我國很成功的西藏登山旅游、黑龍江的冰雪旅游、濰坊的風箏旅游、海南的“3S”旅游,都使旅游者對當地產生了未見其形先領其意的效果。這樣一來,既提高了自身的效益,也提升了體育旅游地的品牌形象。
在我國人民的生活中,體育旅游已經占據了相當的份額,成為我國旅游業的重要支柱產業。因此,應盡快樹立起體育旅游的產業觀,以加快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在政策上也要加快制定體育旅游產業的相關政策和制度,指導其協調發展,以此來帶動整個旅游產業的發展。同時,更要注重樹立體育旅游的效益觀。積極對旅游產品進行組合包裝,及時開拓新的旅游產品,以適應旅游者的個性化需求。例如可開發諸如冰雪旅游、探險旅游、空中旅游、水上旅游等專項化地旅游,在旅游產業經營中求效益,促進體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體育旅游在強身健體和休閑娛樂方面的功能已經為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可,成為了旅游度假的首選。在地方經濟的振興方面,體育旅游也是功不可沒的。但對于體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來講,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需要解決,需要在人才培養以及政策的制定上面下大力氣。
[1]陳峰.體育旅游的開發模式及其可持續發展的探討[J].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1.
[2]王桂忠.關于我國體育旅游的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體育科研,2002.
[3]于素梅.體育旅游的內涵及其可持續發展研究[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8.
[4]楊麗娟.體育旅游及其國外研究的最新進展[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
[5]楊弢.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3.
[6]周永松.我國體育旅游發展的回顧以及問題思考[J].讀與寫,2010.
[7]張豐濤.影響體育旅游發展的因素[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