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科技學院人文社科學院 焦曉菲
國際貿易的發展促進了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速,但是一體化的經濟發展形式和競爭的多樣化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知識產品與國際經濟貿易發展之間的矛盾。總的來說,我國對于國際貿易平行進口持支持的態度,但是對于商標問題等知識產權的問題也應該予以一定的重視,從根本上促進兩者的和諧發展。
平行進口,顧名思義,是在國際貿易中,某知識產權在獲得兩個以上國家保護,不經過知識產權人的許可,被第三者從外國知識產權人手中購買并輸入本國的貿易行為。具體來說,平行進口具有以下特點:(1)通過購買的方式完成平行進口。(2)是在兩國抵御法律的支持下進行的平行進口。(3)法律關系具有雙層含義。一方面,知識產權與其相對人之間是通過授予的許可關系而建立起的合同,受到兩國的法律保護;另一方面,第三者通過向一國購買知識產權產品,銷售到另一國,這也是長期以來存在較大爭議的問題。
平行進口是否對產權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了威脅在當前的法律體系中依然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各國的立法和司法體制受制于本國的傳統及經濟發展影響,對平行進口的立場不能從根本上達到統一。
但是在現代自由化的貿易世界上實際上是需要平行進口的支撐作用的,因為平行進口的產品在進口國本國的零售價與外國的批發價存在一定的差異,對唯利是圖的商家而言是一個很大的刺激,在利益的驅使下,進口國通過會購買在國企生產和銷售的額產品,以低于本國價格的方式在國內市場銷售,于是產品的產權人與其發生正面的市場競爭,刺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競爭激烈化。
雖然未經產權人或者許可持有者的許可在第三國購買產品在國內市場進行銷售,在一定程度上對國內統一產品造成較大的沖擊,但是這些都是符合當前國際經濟發展需要的,是貿易自由化的表現形式。促進平行進口的發展有利于加強產品在世界范圍內的流通,提高競爭壓力,從而促進市場的快速發展,提高產品的質量。
商標產權是知識產權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當前市場經濟中的一種新型的財產表現形式,是在商品經濟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下的產物。商品經濟時代,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逐漸提高了市場主體對于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作為一種無形的價值競爭形式,市場經濟為其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而科學技術則為其提供了實現價值的必要條件。
商標產權是知識產權中具有代表性的產權形式,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擺在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上,于是形成了商標產權的協議形式。早在19世紀末,便有了知識產權的多多變國際公約和雙邊協定,隨著科學技術和文化經濟的交流發展,知識產權的國際化程度也不斷的提高。當前,知識產權獲得了一定的國際性保護,就商標產權形成的地域性理論,地域性的理論需要在一定的法律基礎上得以形成,但是根據各國的法律組織體系的差別,形成的知識產權保護形態也不盡相同。也就是說商標產權在一國獲得了應用并不意味著其知識產權人可以根據他國的法律獲得應用,這是保護知識產權的一種有效的形式,但是這種保護形態顯然與平行進口的貿易模式是想沖突的。根據商標產權的地域性原則,其受到國內的法律保護后必然要求其在別國也受到同樣的保護,但是其他國家并沒有義務為其保護,因此在市場競爭中,就盡可能的避免同業競爭者以保護期商標權利。所以,這種保護意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際貿易的平行進口。
一般來說,國際貿易中的平行進口是強調自由化而反對其壟斷的經濟交流形式,而商標產權則是在保護某產品的專利性基礎上實行的行業壟斷,所以,在全球化的經濟市場中,需要平行進口的促進作用。同時市場主體也需要建立自己的商標產權維護自身利益,獲取較多的市場效益。但是如何有效調節平行進口與商標產權之間的矛盾一直是國際貿易中的難點和重點,在現代國際貿易競爭中,一部分國家禁止平行進口,重視產品的商標產權的作用,而另外一些國家則為提升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同時拓展自身的國際市場,對于平行進口采取積極的態度。要較好的解決平行進口和商標產權之間的矛盾,首先需要正確對待其矛盾,分析其內外部的表現形式。
在現代國際競爭中,隨著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產品的國際市場空前廣闊,為了促進某一產品或者知識產權得以充分利用,以最大限度的獲得實現價值,在投入市場之后,權利人將喪失對其的控制權,在市場中得到廣泛的流通。一般來說,在合法的貿易范圍內,只要不侵犯知識產權的專用權利,可以自由的使用或者轉讓產權。在國際貿易市場中,商標產權在全力窮竭原則的支撐下,不需要得到權利人的認可,在市場中進行自由的轉讓和使用,都不屬于侵權商標的行為。這一原則的原始目的是為了防止產權人利用商標的專用權形成市場壟斷。對其權利加以限制,有效的促進商品的自由流通。在國際經濟貿易過程中,當印有某商標的產品投入市場之后,商標的產權人將對其失去控制的權利,也就是說商標產權被用盡了,在市場中進行產品銷售的時候,商標的產權人不能再對其進行阻止。這一原則促進了產品的平行進口,自由流通。
商標的地域性原則是指依據不同地域的法律體系所形成的商標產權是相對獨立的,商標的法律保護只有在本國的法律效應下才有其基本的效果,而對于其他不同的法律則是不受到保護和支持的。由于地域性的差異,法律的基本體系以及對商標的保護措施也不盡然相同。
一般來說,當前的商標產權都是建立在不同的信譽體系和法律氛圍中,以國家的具體情況和經濟基礎獲取不同的保護方式。但是商標產權的地域性保護與貿易交流中的平行進口有一定的矛盾。當市場主體希望改變其商標來適應不同的市場需要和偏愛時,在不能阻止平行進口的情況下,他難以實現銷售目標,在不同的市場領域,產權的保護模式不同,在商標產權沒有收到專業的保護過程中,產權人基本控制不了市場的銷售情況,也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和保護。因為商標權是根據不同的國家法律體系付出不同的價值而形成的,在國家市場中,商標的內容和保護期限、范圍及方式等都不相同,簡而言之,商標權是具有國家標簽的,不具備世界標簽。一旦其跨出了本國的法律保護范圍,就得不到應有的保護,也發揮不了充分的效力。
從理論上來說,這也是當前普遍被認同的商標信譽獨立論,根據不同的地域保護和商標產權人在不同國家建立的信譽進行區別對待。
以往,國家間的經濟競爭普遍采取自我保護的策略,比較偏重于地域保護性的原則,對于商標的保護意識比較強,在國際經濟貿易中,市場沒有當前廣闊,國家的自我保護和產權意識比較強。而隨著信息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國際市場普遍拓寬,世界聯系加強,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流通業不較強,為了適應不同的市場需求,贏得更多的市場效益,則比較偏重與用盡原則。促進了平行進口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世界聯系。
促進商標的平行進口,則必然會促進產品在市場中的自由流通,但是卻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商標權的保護;而過于對商標產權的保護則又會一定程度上阻礙平行進口的發展,也就降低了國際貿易的流通率,同時,容易造成商標產權人的市場壟斷,最終造成世界市場的分裂,不利于整體市場的發展。
以完善法律體系的形式調和商標產權和平行進口之間的矛盾是強有力的形式,通過強制性的手段能夠有效地防止商標產權人的壟斷意圖,同時也能夠有效地促進商標的平行進口,從而促進整個國際貿易的發展。
早在2000年,我國便修訂了《專利法》,其中第63條第1款第1項規定:“專利權人制造、進口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而制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后,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該產品的,不被視為侵犯專利權。”在對商標產權人的權利進行限制的同時,也有效地對平行進口進行了一些規定,在沒有得到專利權人的認同下進行的商標制造和產生被視為侵犯專利權。但是對于具體的平行進口,我國的法律規定依然還屬于比較空白的狀態,雖然有《著作權法》對相關產權人的人身權和財產權有規定,但是對于平行進口問題依然沒有明文規定。《商標法》對商標產權的保護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是根據不同地域的法律規定,產權問題與平行進口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
當前,在國際貿易中進行平行進口有一定的必然性:首先,商標產權作為國際貿易組織的一個重要部分,要符合國際經濟貿易自由貿易的基本原則,平行進口是貿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其次,我國的總體市場地位還比較低,利用平行進口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國參與國際貿易的參與度,提高我國的綜合經濟效益,在吸收先進技術和貿易方式的前提下,提高我國的經濟競爭力,提升我國的國際經濟形象了地位;另外,我國當前依然在廣泛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科研能力,作為一個技術引進大國,在實現平行進口過程中,能夠有效的實現技術和產品市場的廣泛打開;最后,平行進口的貿易業有利于我國迅速調整產業結構,強化自主產業和自主專利權的科學發展,通過平衡進口的合法地位,促進商標權利人對其市場流通做出相應規定,引進技術的同時促進我國技術的進步,維護合理有序的世界貿易市場。
總體來說,需要建立一定的有利于平行進口的法律體系,促進平行進口的廣泛發展,通過協調商標產權與其貿易自由化之間的矛盾,變革傳統的地域性保護,在拓寬市場的基礎上,有效的實現商標的世界流通,促進產品的世界市場延伸,從而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提升國際形象的同時也促進了國際的整體經濟效益。
近年來,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和知識產權意識的提升,國際上對平行進口和知識產權問題也進行了一系列的規則更新。制定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便是重要的表現之一,這些協議一方面保護了商標的產權利用,在用盡的基礎上又保障了自由貿易的發展。
總的來說,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沖擊下,需要平行進口來促進整體經濟效益的提升,同時需要通過貿易國之間的和平協議進行商標產權的相關保護,在達成一致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實現商標的價值利用率。
[1]郭玲.商標商品平行進口若干法律問題探析[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
[2]王金穎.商標產品平行進口的法律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7.
[3]羅玉紅.商標產品平行進口中獨立商譽問題研究[J].法學雜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