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遼寧醫學院基礎醫學院)
論如何激發大學生的自我心理管理能力
◆王 丹
(遼寧醫學院基礎醫學院)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飛速發展,大學生的心理較之以往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如何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激發新時期大學生的自我心理管理的能力,有效提高新時期大學生的內在修養,成為現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
心理健康 自我心理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飛速發展,社會的各個方面呈現出巨大的變化,新時期大學生的心理較之以往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如何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變被動為主動,激發出新時期大學生的自我心理管理的能力,使其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效地提高新時期大學生的內在修養,成為現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
現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是以灌輸式的是非教育為主,不能適應新時期大學生的性格特點。90后的新時期大學生有著比以往任何時期學生更強的自我意識,因此灌輸式的教育起到的效果是事倍功半的,甚至是負面的。那么激發他們的自我管理意識,讓學生們在自我管理中成長顯得尤為必要,在成長過程中更加完善自我管理的能力。利用引導并強化他們自我管理的能力達到傳統心理輔導所預期達到的效果。這也是強調激發新時期大學生自我管理意識能力的基本初衷。
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現代社會競爭壓力空前巨大,即便是在大學校園這樣相對單純的環境中也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競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在結合新時期大學生較為脆弱的心理特點,必須要找到一個有效的途徑,幫助他們能夠更好的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只有這樣才能快樂的完成學業,為今后步入社會奠定夯實的基礎。
現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弊端的同時也有其精華的部分。主要矛盾存在于一些對環境的適應、判斷和對自我性格的認識等這類非是非問題上。我們應該在保留固有教育優勢的基礎上引導大學生無論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中,都能通過自我心理的調試,平穩有序的開展學習生活。更加強調大學生自我成長、自我調節能力,在其人生道路上的積極作用,歷練自我的同時,更加完善自己的人格。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運用適合我國國情的心理評估工具,為實現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早期發現、及時干預和跟蹤服務提供參考,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和針對性。每學期開始就應該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與本學期的目標確認。可以嘗試諸如做調查問卷等形式來了解學生本學期學習、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重點及關注的事物或興趣愛好等。以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或情緒波動為主線予以重點關注,每項活動結束后應及時總結,發現問題及時對學生進行有效溝通,消除心理障礙。這樣抓住了學生每一次在活動中的表現,通過他們的日常行為來分析他們的性格特點,有的放矢。
從學生個人來講,除了要明確自己每個學期的學習任務和發展的目標,還要有意識的培養自我心理管理和情緒管理能力。這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至關重要??梢远ㄆ诘淖寣W生自己來總結本階段發生的一些事情,從這些日常的點點滴滴中也可以梳理自己的情緒,總結經驗教訓,從中也得到一些啟示,在老師的幫助和正確引導下可以正視自己、認知自我。
現代網絡高速發展,各種交流的方式層出不窮,網絡與人們的生活、學習等緊密相連,這也是學生獲得信息、了解社會、交流思想和抒發情感的重要途徑,但是網絡在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有一些消極的影響,容易使這些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形成的大學生在這種虛擬的世界中迷失自我。所以我們要利用好網絡,拉近與學生的心里距離,讓他們有一種歸屬感,在他們遇到困難或是問題的時候能夠第一時間想到老師,愿意主動的找老師來解決。
通過校園網、??刃麄髅襟w,積極組織大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活動,使學生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中,切身感受到心理健康對于每個人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自我心理管理能力、調節能力。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和心理學課程,開闊大學生的視野,讓他們能夠重視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從中享受到快樂,并能積極主動的幫助他人來獲得更多的快樂。
現代高校的大學生已經不再是生活在與世隔絕的象牙塔里,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也受著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埃里克森認為,“20~25歲的青年人是內心處于親密對孤獨的時期。處于這一時期的大學生心理正處于向自我同一性發展的階段,容易出現困惑。處理不好,會產生極端的后果。
目前高校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在脫離父母的監護下,一人在外求學短時間內難以適應新的生活,普遍存在著焦躁、厭學等情緒,同時還存在著就業、人際關系、學業等壓力,如不及時加以疏導,會對學生本人、家庭、學校、社會產生不良的影響。而事實上,高校大學生由于心理問題產生的各種不良行為已逐漸浮出水面。關愛學生,不是一味的給予和灌輸,培養他們自我調節和管理的意識,遇到問題有自己的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教育的根本,“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是學生們堅強的后盾。每一個大學生,都能透過這樣的引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積極的人生觀,并將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掌握并運用到成長的過程中去。在每次自我調節的過程中總結過程,思量得失。通過這樣的過程健康、快樂的成長,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內在修為,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永遠保有積極、健康的心態,創造明天更美好的生活。
[1]張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幾點思考[J].價值工程,2010,(13).
[2]曹英,胡鴻,肖麗梅.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7,(7).
[3]唐柏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論[J].湖北社會科學,2005,(12).
[4]袁芳逸.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遵循的原則[J].黑河學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