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覺
(甘肅靜寧成紀中學)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有效的數學學習來自于學生對數學活動的參與,而參與的程度卻和學生學習產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關,對數學懷有積極情感的學生顯然比對數學缺乏熱情和興趣的學生學得更加輕松有效。因此,教師要熱愛學生、熱愛數學,才能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
教師對學生來說,是滿腔熱情地勞動和獻身于崇高理想的榜樣,是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典范。
有的教師對學生有深厚的情感,愛生如子,而有的教師只是將師生關系看作“教”與“學”的關系,缺乏情感上的升華,更有甚者,把學生看作對立面,視為給自己添亂,有情感上抵觸情緒。實踐證明,教師對學生有什么樣的態度刺激,學生就會有什么樣的情緒反應。教師對學生的情感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教師積極的情感能創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容易引起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識,并在新知識的基礎上聯想、綜合、分析、推理,進行創造性學習。
教師對數學的情感,潛在地感染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波利亞說過:“數學教師的金科玉律是教師對數學的濃厚興趣;如果教師討厭數學,學生便毫無例外地討厭數學。”這說明了教師對數學的情感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響著學生對數學的情感。
在教師傳授知識并幫助學生把知識轉化為智能的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激勵情感,可以這么說,激勵情感的參與度與學生知識接受的好壞、快慢呈正相關。在課堂中若對學生的言行感到滿意時,要投以微笑和贊揚,這樣,學生會在老師的首肯和激勵下懷著輕松、愉快的情緒去學習,就會激發其潛能和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變得聰慧而活躍,從而產生積極的連鎖反應。反之,若對學生的錯誤,你向他不分青紅皂白抱怨一通,則只能導致他的產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則會壓抑其潛能和創造力。
對數學情感是指學生對數學喜歡的程度、態度,有的學生對數學熱愛,有的學生不喜歡數學,這取決于學生對數學的數學動機,不同的學習動機其效應也是不同的。學生對教師的情感表現在:有的學生對教師尊敬、愛戴,有的則敬畏、畏懼,甚至有的則厭惡、對抗、憎恨。學生對老師的不同情感將影響學生自信、智力、情感、個性等的順利發展。
數學學習動機是學習積極性的始動因素,是學習者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心理狀態。不同的需要會產生不同的動機。不同學習動機所產生的內趨力有很大的差異,有的強烈而持久,有的脆弱而又短暫,這必然會導致學習效果的差異。要使動機產生的效應強烈而持久,就要充分激發數學知識和數學活動本身的需要。如在教學中善于設置問題,誘發學生去探究,激起學生要弄懂、學會的愿望。對于較難的問題或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分解,減緩坡度,分散難點,這樣,學生會主動地探索結論,這些結論很容易與學生頭腦中原有的知識相結合,形成新的認知結構。這樣原比死記硬背定理要有效的多。在設置問題時,要注意難易適度,過難或過易都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設置的問題應當是學生經過努力能夠解決的,使他們能感受到解決問題后的喜悅,增強自信心。
學生心態中的最強音是“我在教師心目中的地位如何”,如果他們從教師的表情中受到鼓舞,從而會更勤奮的學習,最終取得超越一般的成績。這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教師的信任與愛將鼓起學生自信、智力、情感、個性順利發展的風帆;如果他們得不到老師贊許的目光,甚至得到的是蔑視、討厭的表情,那么學生也會用同樣憎恨的表情回敬老師,厭惡學習。所以,教師一定要注意培養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首先,教師要關心、熱愛、尊重學生,“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陶行知說過:“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提到的愛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被尊重是每個學生內心最深沉的需求,也是學生進步的內動力,尤其是數學后進生,教師應更多地入愛的甘霖,來保持他們的心里平衡。其次,盡心創設后進生成功的情感體驗。注意設置每類學生的學習內容的層次和梯度,讓每個學生都能相應地體驗到學習上的成就感,讓他們對自己的數學學習有個“自我滿意”感。由于學生來源不同,基礎存在較大的差異,基礎差的同學,存在自卑心理,因此老師應該對他們正面鼓勵,任何時候都不要傷害學生,把自尊、自愛,自我調整的權力留給學生。教師只有耐心引導,熱心輔導,恰當評價,這樣,在和諧的師生關系、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學生才能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才有可能學好數學。因此,巴甫洛夫提出,外界的刺激使人原有的一些活動得到維持和發展,人就會產生積極情感和情緒。成功的情感,才能升華為對繼續學習的渴望。
學生對數學迷戀往往是從興趣開始的,由興趣產生動機,由動機到探索,由探索數學,到越學越愛學,形成一種“樂學——想學——善學”的良性循環;對數學感到厭煩的學生往往越學越厭學,形成一種“厭學——畏學——輟學”的惡性循環。學生情感也會相互感染,如果班上大多數學生都對數學學習懷有積極的情感,數學學習不夠自覺的學生就會被大多數學生熱愛數學、積極學習的情感所感染,從而鞭策自己以大多數同學為榜樣學好數學。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如果能重視滲透情緒和情感教育,運用教學藝術美,激發學生的數學美感,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喚醒學生激情,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并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開展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改善學生情緒狀態,形成良好的學習心境,就會增長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和思維力,充分發揮非智力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實現智商和情商的互補互動,協調發展,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情感,是行為的動力,只有在知識的傳授中插入積極情感的成分,才能為課堂教學增添藝術的“風光”,才能實現教育的“激勵、喚醒和鼓舞”的目的,才能使學生對學習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誘發出旺盛的求知熱情,并從知識所蘊含的思想情感中,產生愛憎分明,揚善抑惡的情感體驗,做一個對自己負責,對社會有用的人。
[1]田萬海.數學教育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3]馬忠林.數學教學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92.
[4]劉新國.重視數學教學 提高教學質量.數學教學研究,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