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香麗
舒適護理模式又稱“蕭氏雙C護理模式”,1998年由蕭豐富(非護理人員)提出其“模式”,提倡護理人員應以患者的舒適作為考慮的重點。舒適護理模式旨在使人在生理、心理、社會·靈性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縮短或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而達到的愉悅感受,促進健康及疾病的康復[1]。目的是使患者身心處于最佳狀態,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療,減少并發癥,促進早日康復。2011年我科對擇期手術的200例患者開展舒適護理。取得滿意效果,護理滿意度明顯提高,現將開展舒適護理的體會介紹如下。
本組患者200例,年齡5~78歲,平均年齡58歲。男128例,女72例,各種骨折93例,椎間盤病變43例,關節置換56例,骨腫瘤18例。
2.1 術前舒適護理 ①做好入院宣教:剛入院時熱情接待,面帶微笑,尊稱問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耐心詳細的介紹管床醫生和護士。周圍環境和設施的應用,并護送到病房。介紹其與同室友認識,消除陌生感和不安,盡快適應新環境。②心理護理:骨科患者術前由于疾病困擾,往往擔心自己能否耐受手術,出現緊張,恐懼,焦慮,耐心細致給他們講解麻醉和手術方式以及我院在治療骨折關節置換等方面的經驗。請已經成功的患者現身說法。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幫助患者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心理上給予最大的支持,使其以良好舒適最佳的心態迎接手術。③生活和飲食護理:為患者創造良好舒適的環境,保持病室整潔,安靜,通風良好,光線充足。生活上給予必要的照顧,指導患者調節飲食,改善營養狀況,增強機體免疫力。鼓勵患者多飲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戒煙戒酒。④術前準備:協助患者完成各項術前檢查。術前禁食12 h,禁水4 h。術前一天術區備皮,剪短指甲,避免劃破皮膚。去手術室前排空膀胱或遵醫囑留置導尿。
2.2 術后舒適護理 ①軀體舒適:術畢患者返回病房,平穩搬患者到床上要注意輕放,以免幅度過大引起切口疼痛。妥善安置各種管道,避免扭曲折疊等,保持引流通暢。根據麻醉需要去枕平臥6 h,6 h后翻身,每2 h一次。為患者蓋好被褥注意保暖。②皮膚護理:保持床鋪干燥`整潔無皺褶避免潮濕等物理刺激鼓勵患者翻身拍背,以防止肺部感染。翻身時動作輕柔,按摩受壓處皮膚,預防壓瘡的發生。③疼痛的護理:2011年國際疼痛學會對疼痛的定義是:疼痛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主觀感受,伴有現存的潛在的組織損傷。在臨床工作中,疼痛已成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4大生命特征之后的第五生命體征,并日益得到重視[2]。疼痛既嚴重干擾患者機體的生理功能和內環境的穩定,還可以影響患者術后早期的功能鍛煉,且疼痛與躁動是誘發血管痙攣的常見因素。術后患者會有切口痛和患肢功能鍛煉疼,我們對輕微疼痛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轉移注意力,聽輕音樂等方法緩解疼痛.對術后中重度疼痛的患者采用患者自控鎮痛(PCA),PCA具有起效快,血藥濃度向相對穩定以及用藥個體化等優點。對疼痛耐受差的患者配合使用止疼藥。④各種管路的護理:做好各種管路的標識并妥善固定,保證管道通暢。經常觀察留置針頭處是否有紅腫現象,貼膜粘貼是否牢固,留置穿刺時間是否清晰。保持尿管通暢,清潔尿道口,經常更換尿墊,預防泌尿系感染。保持傷口處引流管清潔干燥,引流液及時傾倒,以免引流液的顏色和氣味給患者帶來不良刺激。
骨科手術作為一種重大應激,會使患者產生各種生理心理上的應激反應,術前術后患者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等現象,影響手術恢復,降低舒適度。將舒適護理運用到骨科護理中,使患者在住院期間感到舒適和親人般的溫暖,使患者處于最佳狀態配合治療,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傷口愈合。實施舒適護理,體現為因人施護、因病施護、因需施護,是順應現代護理模式轉變的必然結果。實施舒適護理可以完善護患關系,轉變護理服務觀念,提高護理服務意識,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舒適護理順應了整體護理的發展,完善了整體護理的內涵,為護理學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領域。
[1] 周雪華,等.手術患者實施舒適護理的研究進展.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10):26-27.
[2] 趙繼軍,等.護士在疼痛管理中的應用.中華護理雜志.2009,4(44):38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