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霞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武進學院)
積極心理學視野下探索高職生幸福教育
◆田淑霞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武進學院)
積極心理學是當代心理學最新進展之一,它以人類積極力量與美德為研究對象,關注人類生存與發展,倡導心理學研究積極取向。在積極心理學的視野下,從家庭和學校兩個角度,分析高職學生的幸?,F狀,并提出了增強高職生幸福感的方法。
積極心理學 高職生 幸福教育
在物質日益豐富,精神產品也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的生活質量大大提高,但生活滿足感卻沒有大幅度提升。在世界范圍內,年輕人普遍存在著抑郁癥狀。在這種情形下,人們需要學習尋找快樂的技能,這種技能可以幫助人們提高韌性,產生樂觀情緒,愿意積極參與事情。美國積極心理學家認為,這種技能在進入社會前就應該被教授。顯然,學校應該承擔起這種積極教育的責任。
作為高校在校生的主體人群高職學生,在學校雖然主要任務是學習應用技能和基礎理論知識,但大多數父母和教育學者也應該把幸福教育看作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即使不是核心(Cohen,2006)。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它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正如Seligman所言“當一個國家或民族被饑餓和戰爭所困擾的時候,社會科學和心理學的任務主要是抵御和治療創傷;但在沒有社會混亂的和平時期,致力于使人們生活得更美好則成為他們的主要使命。
本世紀20年代,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中心,而人才緊缺是不爭的事實。培養人才靠教育,培養制造業應用型人才主要靠高職教育。不容置疑,近幾年我國高職教育發展迅猛,形勢喜人,但透過繁榮表象的背后,我們發現高職生幸福感不容樂觀,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學生成長的搖籃,思想啟蒙之所,情感依托之地。家庭以親情為紐帶,是學生避難的港灣,無時無刻不影響其身心的發展。
研究表明,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能夠賦予學生以良好的自我調適能力,合理調節情緒,從容面對挫敗,自信樂觀、幸福感強。相反,家庭環境惡劣,特別是情感上的缺失,父母感情不和,家庭關系緊張,親子關系不融洽,都將給孩子造成巨大傷害。
另外,有些父母不懂得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善于與孩子進行必要的溝通和交流,把自己的思想強制性地轉嫁到孩子身上,無形地削弱了部分大學生的幸福感。
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過度地關注心理損傷和心理疾病的治療,似乎沒有心理問題就是心理健康。實際情況是每個人都會有心理困惑,又構不成心理疾病,這部分學生的心理化解工作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21世紀是人類追求幸福的世紀,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致力于從積極的層面看待心理現象,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環境的構建提供了新的視野和思路。下面從家庭和學校的角度分析增強高職生幸福感的舉措。
家是幸福的源泉,是對一個人成長最有力的情感支撐。從小到大,家庭環境對學生的成長都有著潤物無聲的熏陶作用。
網絡和社會輿論的發達,使很多家長認為,高職是次等教育;高職是無奈的選擇;這些都給高職學生的幸福觀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作為父母,可以從如下角度著手:
(1)正視高職。《職業教育法》規定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新形勢下,職業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戰略地位。
(2)提高愛的質量。父母之愛是深如大海的,但有質量差別。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平。欣賞孩子不是只贊賞他的優點,而是如何看待他的缺點。你看他總是用“象牛頓一樣”的眼光,他就會真的越來越像牛頓。
(3)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培養“好習慣”過程中如果方法用的不對,恰恰就培養了壞習慣。方法用對了,好習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比如,
“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家長陪孩子學習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監工。而孩子從骨子里是不喜歡一個監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暫時屈從他,內心絕不會聽他的話。所以說,陪孩子寫作業,不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上,而是在瓦解好習慣,是對兒童自制力的日漸磨損。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不考100分,絕不向孩子要分數。庸俗目標只能給孩子帶來庸俗的刺激,不會產生良好的內在動力。
(4)發揮家長應有的智慧
家長掌握著孩子的命運。任何改變孩子的打算,都必須從改變家長自己做起。家長教育理念上的“一線之差”,可以讓孩子的命運有“千差萬別”的不同。
總之,當孩子們得到關心和愛護,獲得愛的體驗時,就會心情愉快,從而自信、樂觀、勇敢地面對困難,反之則會影響孩子的發展,甚至會毀掉孩子一生的幸福。
(1)積極更新觀念,明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說,積極的力量讓幸福可以永恒。積極心理學的目標是催化心理學從只關注于修復生命中的問題,到同時致力于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質。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該包括培養全體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和幫助個別的學生消除心理問題兩個方面。把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與個性品質這一預防和發展性的目標擺在一個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盡快轉變過去以為無病即是健康的認識。教育者要以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為己任,在進行學科教學和日常管理的同時,適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高職生構建良好的組織氛圍。
(2)采取多種渠道,切實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應當讓幸福感教育走進課堂,在我國廣泛推廣幸福感教育,使同學們了解和掌握幸福的方法,減少抑郁。要為學生營造“幸?!杯h境,提升其幸福的感覺。
①主體性教學。是以學生為本,傳授知識為輔,把課程知識的傳授作為教學的基本目標,把提高學生課堂愉悅感和積極創新意識作為最高目標。為了充分調動每位學生的上課積極性,老師不再是主講,而是教學活動的主持者、指導者。作為主持者,教師在講授本章知識的同時,保證部分時間留給學生去交流討論,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從單純的聽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來,成為思者、問者、論者的角色。
②注重師生課后溝通。師生心理溝通是教師打開學生心靈天窗的鑰匙,是教育成功的秘訣之一。教師首先要成為為學生的朋友,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真正的教育意味著人和人心靈上最微妙的接觸,學校是人們心靈相互接觸的世界?!币虼?,建立一種良好的師生課后關系,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情感溝通機會,對緩解學生厭學情緒,提高學生幸福感指數會有很大的幫助。
③加強社會實踐課的有效性。社會實踐課,是融合校內外資源進行教育教學的好形式,是高職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加強和改進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學生課堂學習的知識不能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很多知識點僅處于感性認識階段,助推了某些學生的厭學情緒。因此,學校最大限度地鼓勵、安排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領悟知識,在實戰中增強自我職業效能感,提高學生的課堂幸福感體驗。
幸福感教育對高職生自身的成長是極為關鍵的。高職生處于青年時期,容易受外界影響,同時可塑性極強,如果從現在開始就對他們進行幸福感教育,可使得他們對生命的理解、幸福的獲取以及看問題的視角發生改變。泰勒博士專訪中所說:“幸福是什么?如何找尋幸福?其實,幸??鞓返膴W秘就在你自己手中,在于你的視角、你的理解、你的心態、你的選擇,換一種視角生活,以積極戰勝消極,學會‘自我幫助’,你會發現離幸福更近一步”。我們常說,青年智則中國智,青年強則中國強,健康的心智是我們對青年的期待,也是我們對未來的期待。
[1]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2]姚暢,李繼江.淺析高職學生的幸福觀培育[J].廣西輕工業,2011,(9).
[3]張立.大學生幸福感教育的積極心理學解析[J].社會科學論壇,2009,(5).
[4]宋妍.大學生幸福感的缺失與培養[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
[5]郭玉琴.大學生幸福感與教師課堂教學關系研究[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