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職業技術學院 孫翠菊 屈淑萍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周游列國,收弟子三千,通過游說使自己的思想流傳至今并深深地烙入了每一個中國人的文化基因里。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家學說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的“仁愛”核心價值觀念、“禮之用,和為貴”的處事原則、“外信與人”的誠信守則、“正人先正己”的領導準則等都是現代企業管理思想有待進一步開發的寶貴精神資源。
儒家思想又稱為儒學,其發展經歷了先秦儒學、漢代儒學、宋明儒學、現代新儒學四個不斷革新的發展歷程。先秦儒學中的核心思想是“仁”,其主張“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政”、“民貴君輕”、“天人相分”、“人定勝天”。兩漢儒學提出了以禮義治國的主張,反思總結秦亡國的經驗教訓,推行仁政,重視以禮義治國的主張。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使儒學進入百姓日常生活中。宋明理學提倡“存天理,去人欲”,認為“三綱五常”是天理。現代新儒學代表思想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社會改良思想、政權與治權分立的民權學說和五權分立的政體學說、三民主義學說等。
現代企業如何遵循歷史實踐中的優秀正統思想原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抽取儒家思想的精神因素,使其轉化為己用,已成為現代管理思想建設中的積極要素。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仁”作為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體現了樸素的人本意識;儒家的“仁”包含著對天下蒼生的關懷和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尊重。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由愛自己的親人到愛別人的親人,以此類推,以自身為核心把仁愛無限推廣開來,就像一顆石子投在湖面上激起一波又一波的漣漪,向外延伸開來。這種仁愛不是狹隘的,而是一種無私的、不求回報的大愛,是由個人到家庭、社團、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愛的攀登。將來世界將怎樣無限延伸和發展,儒家的這種仁愛也將無限延伸和發展下去。“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2]這是說仁愛是相互的,要想獲得別人的愛和尊重,首先要先懂得愛他人和尊重他人。所謂“愛人”,就是要理解人、尊重人,同情人的“人貴物輕”意識,孟子的“民貴君輕”主張更是把重視個體生命上升到重視天下民生的高度,這都與現代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思想不謀而合。
儒家文化中素來有人本主義傳統,提倡重視人的價值,對人的關心和尊重,被視為人的生命的獨特而崇高的意義與價值之所在。盡管儒家思想的人本與現代的人本在涵義上、階級上、價值取向上有所不同,但重視人、尊重人、關鍵在人、以人為中心這些以人的自然性為基本理論的還是一致的。把“以人為本”思想應用到企業管理上,正如毛澤東曾說“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現代企業管理的思想工作作為企業領導和員工的意向傳達者和矛盾協調者,必須具備“仁愛”思想,充分尊重員工的權利,正確處理員工和企業之間的關系,才能使企業內部團結有力并一致對外擴大市場,為企業創造最大的利潤。
“德者,得也。”“得”有兩層含義:一是“得道”,指個體分享,獲得了“道”,內得于己便凝結為自己的德性。二是“得于人”,“得利”之意。“德”即指道德素質,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以德治國”、“德才兼備”里所要求的道德修養。是一種積極的入世學說,旨在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現代企業道德建設中的“德”,不僅“得于人”,而且在內得于己和外得于人的基礎上還能獲得企業經濟的增加和發展。因此,把“德”和“才”結合起來,企業道德作為企業人員組織道德具有功能調節、導向激勵的功能,對企業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誠信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不少先哲圣賢對誠信有許多精辟的論述。孔子云:“民無信不立,人而不信,不知可也。”孟子也也說過:“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也。”在傳統儒家倫理中,誠信被視為立身之本、立政之本、進德修業之本,它的倫理價值一直都受到高度的重視。現代企業商德的核心是誠信,誠實不欺、重約守信。誠實守信是企業的良心之所在,是企業對顧客、合作者忠實守約的責任感和正義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牢固地樹立契約意識和忠實履約的道德精神,信譽至上,注重商業道德,反對隨意毀約、商業欺詐和言而無信。只有誠信不欺、重約守信,自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才能維護企業的信譽和形象。同時企業成員也要坦誠相待,信守承諾,嚴格履約。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4],孟子也認為教育者在實踐中要行得正,坐得端,不然的話,連家人都難以教化。作為企業管理者,若自身不能堅持自己所宣揚的立場和觀點,或做不到對員工所提出的種種合理要求,管理的效果會大打折扣。“正人先正己”就指企業管理者要遵循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的原則,把言傳和身教結合起來,以自身的模范行為加強管理效果。所謂“人間正道是滄桑”,這里的“正”與“正人先正己”里的“正”均可指公正、正義、正氣。企業管理者應繼承和發揚先賢們的嚴于律己,“正人先正己”的精神,一方面要堅持正道、講正義,必須堅持正確的領導方向,另一方面,要加強自身的修養,付諸實施,做到思想正,心態正,行為正。
儒家思想特別注意根據人的個性和天賦的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培養不同目標的人才,這就是所謂的因材施教,孔子就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孔子有弟子三千,成名者七十二人,在這七十二人當中每個人的性格都大相徑庭,每個人問問題的途徑和方式不一,孔子針對不同人的性格特征,對同樣的問題總能給予不同的回答。冉求天性較遲緩、穩重,孔子就鼓勵他要勇于實行;而子路因為好勇勝人,所以抑制他退讓些。孔子要做到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必須做細致入微的“察言觀色”,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觀察法,觀察每個人的言行,從而了解他們的個性,這種觀察的過程體現的是現代企業領導的管理藝術,針對不同的員工實施不同的目標和方法,不斷協調矛盾,從而達到人崗合一。
孔子認為情感“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詩可以激發一個人的情感,音樂可以陶冶一個人的情操,而禮則可以提升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情感。人是最具感情的高級動物,感情的需求往往支配人的言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關于“尊重和愛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都包含了人強烈的自我情感,一方面希望得到別人的真摯的情感,另一方面也希望自身的情感能有真摯的接受者。因此在企業實施管理的過程中,領導者若能夠抓住員工的情感需求特點,真誠地換位思考,感受別人之感受,不斷增強彼此間的感情和信任,激活情感上的激勵機制,那企業管理就已成功一半了。
儒家思想產生并成熟于封建社會,就不可避免地帶有封建社會的烙印,其自身必定會有許多局限性和弱點。儒家文化的“大一統”理念不僅指政令法令和疆域的統一,也囊括人思想的統一,它要求去除個體化,倡導集體主義精神。這會造成個體精神的嚴重缺失,在企業中表現為不能勇于發揮自己的主張,不能承擔個人責任,不敢創新等;森嚴的等級制度,不利于企業進步與革新。嚴格的尊卑長幼的等級體系,也讓人們在這種文化的潛移默化中接受這種思想,從思想上認同人的不平等。這種思想雖利于統治,卻忽視了人的物質存在,壓制了人的活力與欲望,讓人喪失自由性、進取性;儒家提倡以德治國,這表現在管理機制上就是以德治企、以人為本,實質上是人治機制。容易出現重視人情管理,忽視企業規章制度。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現代企業運行機制必須依靠嚴格的制度規范,但儒家看重的人情關系,必定會導致良好的制度變形。
儒家思想作為我國傳統精神文明的精髓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發揚繼承,但任何思想都有歷史的實用性和局限性。在當今全球化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時期,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昔日輝煌的文化基礎上,創建更完善的思想體系用于當代的管理體制。
[1]汪宇燕,論儒家文化與現代企業文化[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5(09).
[2]孫夢云,李香.儒家的“仁”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時代價值[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