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平
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孕婦的營養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大多數孕婦營養充足,這不僅減少了母親并發癥,而且大大減少了圍產兒、嬰兒病死率。說明良好的營養及補充營養的重要性。但是當前在孕前和孕期營養指導方面存在許多誤區,過分強調補充營養,結果過剩的營養及不均衡的膳食導致孕婦發生肥胖。如何使體重增加適度,既能滿足胎兒生長發育和哺乳的需要,又不至于積累過多的脂肪,避免不良的妊娠結局,是醫務界和孕、產婦都關心的問題[1]。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孕13周前建卡、定期產檢、臨床資料完整的初產婦,單胎頭位足月妊娠,住院分娩者1898例,無明顯骨盆狹窄,無內外科合并癥,無妊高癥、妊娠期糖尿病、胎位異常等病理產科情況,均經陰道試產,除外社會因素行剖宮產者。最大年齡39歲,最小年齡18歲,平均27.5歲。
1.2 方法 根據每位孕婦初診時的身高、體重計算出孕前BMI(實際上是孕13周前的BMI)=體重(kg)/身高(m)2。
測量孕婦分娩前的體重,同理計算出分娩前的BMI,孕期增長的體重指數△BMI=分娩前BMI孕前BMI。根據我國BMI標準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將孕前BMI分為3組:①消瘦組:BMI<17。②正常組:BMI17~23。③超重組:BMI>23。將孕期體重指數增長分為3組:①A組:△BMI<5。②B組:△BMI=5~7。③C 組:△BMI≥7。
隨訪其分娩結局,紀錄剖宮產(除外社會因素)、產后出血、巨大兒、新生兒窒息的例數及陰道分娩產程時間。新生兒體重>4000 g為巨大兒,<2500 g為低體重兒,產后24 h出血>500 ml為產后出血,新生兒apgar評分≤7分或評8分后仍轉入兒科治療者為新生兒窒息。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χ2檢驗。
2.1 孕前BMI對分娩結局的影響 消瘦組的剖宮產率顯著低于正常組(χ2=10.09,P<0.01),超重組的剖宮產率顯著高于正常組(χ2=4.58,P<0.05);超重組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顯著高于正常組(χ2=4.88,P<0.05);消瘦組的巨大兒發生率略小于正常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超重組的巨大兒發生率顯著高于正常組(χ2=5.99,P<0.05);3組產后出血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 孕期BMI增加對分娩結局的影響 A組的剖宮產率顯著低于B組(χ2=20.58,P<0.001),C組的剖宮產率顯著高于B組(χ2=15.16,P<0.001);C組的新生兒窒息率略高于B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85,P>0.05);A組的巨大兒發生率顯著低于B組(χ2=8.9,P<0.01),C組的巨大兒發生率顯著高于B組(χ=9.71,P<0.01);3組產后出血發生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孕婦的骨盆大小、胎兒大小與陰道分娩的難易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而與之相關的孕前體重身高、體重、孕期體重變化這些客觀指標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孕前體重指數與新生兒出生體重具有相關性,這在國內外多個研究中得到證實。孕前超重的孕婦自身能量儲備較多,加之遺傳和飲食習慣的影響,如果孕期沒有較消瘦和正常的孕婦進行更多的能量消耗,則孕育巨大兒的可能性明顯增加[2]。
孕期體重增長與新生兒出生體重呈正相關。在分析分娩的難易程度時,還要考慮身高、骨盆大小等因素,該研究顯示,無論孕前BMI如何,孕期體重指數增長>7時,巨大兒的發生率顯著增加,同時剖宮產率及產程過長的發生率也隨之增加;而孕期BMI增長<5時巨大兒的發生率、剖宮產率顯著減少,小樣兒的發生率略高(例數太少,無統計學意義),其他不良分娩結局沒有增加。
孕期BMI增加過多并未增加新生兒窒息的發生,并且其對產程過長的影響(P<0.01)不如產前超重組顯著(P<0.001),提示孕前超重較孕期BMI增長過多對分娩結局有著更多的不良影響,這也可能與當地女性普遍瘦小,孕前BMI低于國人平均水平,因而孕期有著更多增長空間有關。
[1]高 兢.肥胖與產科異常.國外醫學.婦產科學分冊,1998,25(4):243.
[2]金世宗,姚雪芹,劉媛彥.孕婦過度肥胖對圍產期的影響.中國優生優育,1998,9(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