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標
作為一類不伴或伴實質成分的腫瘤,并以囊液為主的囊性腎癌(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其在臨床上少見,屬腎細胞癌的特殊類型。回顧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30例腎癌中存在囊性成分病例的臨床特點、影像學表現、手術治療方式的選擇、病理特點以及隨訪的情況。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30例囊性腎癌,腫瘤平均大小6.2 cm×5 cm×4.5 cm。10例下極,7例中極,13例上極。腫瘤12例左側,18例右側。其中年齡21~79歲,平均51歲,男23例,女7例。臨床均無發熱癥狀,17例無癥狀,3例有腰痛癥狀,1例肉眼血尿。
1.2 診斷方法 30例均行彩色多普勒、CT、B超檢查。其中6例DSA檢查,10例MRI檢查。CT檢查5例(包括3例多房性囊腫)囊腫,25例實性占位。增強后CT值13.5~144 Hu,平掃CT值4.8~42.9 hu。
1.3 治療方法 30例本組患者中初診時即接受手術治療26例,囊性腎癌經術中冷凍病理檢查證實,行根治性腎切除術。腫物呈分隔狀,分隔之間為囊腔,10例有少許膠樣液體者,16例囊腔內無囊液者。初診時本組有4例患者未手術治療,腎癌分別于初診后3、5年復診時診斷,病理回報為腎透明細胞癌,行根治性腎切除術;術后病理回報有5例顆粒細胞癌,21例腎透明細胞癌。
30例本組患者均隨訪1~12年,其中2例死亡,分別于術后第6,7年死于癌腫復發轉移。經腫瘤定期復查未見轉移及復發28例。
囊性腎癌與腎癌囊性相比。前者預后多較好,腫瘤多為囊性方式生長主,而后者腫瘤惡性程度高的表現,病情往往發展較快,是腎實體癌的廣泛壞死和出血。囊性腎癌的概念在WHO腎臟腫瘤組織學分類(2002)沒有提及,臨床表現中囊性腎癌患者與腎囊或腎癌腫類似。
影像學檢查是期診斷中最為重要的手段,CT、B超尤其是高精度增強螺旋CT[1]可作為主要的檢查手段。但可發現囊內具有分隔或實性部分在彩色超聲檢查上有彩色血流信號[2]。可以進一步對術前診斷困難的患者行CT檢查,CT掃描囊性腎癌的主要特點是壁結節鈣化,分隔及囊壁不規則增厚,及不均勻的早期強化等。但囊性腎癌的分隔和壁的真實形態有時因部分容積效應難以顯示,應進一步選擇薄層螺旋或動態 CT 掃描[3]。Bosniak 分類方法首先由 Bosniak[4]于1986年提出并基于影像學的檢查進行的,并用于臨床指導腎囊性疾病的處理。
腎囊腫與囊性腎癌鑒別,而于單腎或雙腎可見多個或一個液性暗區為典型腎囊腫超聲表現,液性暗區常呈“偏心性”分布,大小不一,囊壁均勻光滑,囊腔大小超過整個病灶的1/2[5],極少伴有周圍淋巴結腫大,與周圍分界清楚。CT檢查提示下列囊性腎癌的可能情況均應考慮[6]:①多房囊性腫物,囊間隔或囊壁伴鈣化或增厚。②增強后示實性成分、囊間隔或囊壁明顯強化。③囊壁內有不規則實性成分或結節。④單房囊性腫物,囊壁不規則鈣化或增厚。⑤囊液提示血性囊液或密度不均勻。
如果明確診斷囊性腎癌,需根據腫瘤特點來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比如包膜完整,一般體積較小,轉移不易發生,且根治性腎切除術應在病理分級低與腫瘤分期等綜合情況下進行。
周圍組織在術中應盡量保護好。腎部分切除術可對病變較小或可疑但未能病理診斷的、孤立或局限腎者可進行。盡管在確診方法中術中病理檢查是相對理想的,但術中病理難以確診的實際問題偶爾也會遇到,故因切除范圍不夠而需再次手術或不必要的腎切除現象均有可能發生。
總之,囊性腎癌較少有臨床癥狀,是一種少見的臨床病理亞型,術前診斷的準確性在一定程度上可根據Bosniak分類來提高,并指導選擇治療方案,臨床預后良好。
[1] Bosniak M A.The use of the bosniak classifit:ation systern for renal cysts and cystic tumors J~ .J urol,1997,157(5):1852-1853.
[2] 陳松華,王煉,盧光明.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囊性腎癌中的應用價值.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9,20(4):283.
[3] 李長喜,李海龍,陳潔,等.囊性腎癌的CT診斷價值Ⅲ.醫學影像學雜志,2006,11(7):421.
[4] Bosniak M A.The current radiological approach to renal cysts.Radiology,1986,158:1-10.
[5] 李吉昌,劉紹玲,牛司華,等.囊性腎癌超聲分型及診斷價值的探討.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6,15(2):159-160.
[6] Liu S,Sun G,Guo Z,et al.Muh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aseries of 8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7,2(2):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