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連河
患者男,71歲,因肛門腫物3年,便后肛門疼痛1年余,于2011年來院就診。患者入院前3年發現肛門右側腫物約黃豆粒大小,無疼痛、瘙癢等不適,無異常分泌物,當時未在意。肛門腫物漸進性增大,入院前1年余患者大便后肛門疼痛,伴肛門潮濕,疼痛逐漸加重,來院就診,門診以“肛門腫物、肛門濕疹”收入院。既往有混合痔、雙腹股溝斜疝、右上臂神經纖維瘤手術史。查體:一般情況可,淺表淋巴結未及腫大,系統檢查未見異常,肛門右側見粉紅色腫物約3×2 cm,質軟,活動好,分瓣,表面顆粒狀,肛緣皮膚潮紅、輕微皸裂,肛管緊張、觸痛,直腸指診未查。肛門腫物活組織檢查病理示肛周Paget病,盆腔CT及實驗室其他檢查無異常。
患者取俯臥位,1%利多卡因20 ml骶管麻醉。麻醉成功后距肛門腫物基底部2 cm梭形切口切除病變組織,皮下至肌膜,肛管直腸切緣至齒線上0.5 cm,游離皮瓣縫合切口。切除病變組織送病理檢查,再次確診肛門右側Paget病,標本切緣未見腫瘤。
乳腺外Paget病(Extra mammary paget disease EMPD)是一種好發于腹股溝、陰囊、會陰部、肛周等大汗腺較多部位的低惡性癌,一般發生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而肛周Paget病(Perianal paget disease,PPD)是EMPD的一種少見病。典型的PPD的損害特征是邊緣清楚的濕疹樣斑伴有頑固性瘙癢。本病起病慢,病史長,病變初起常為肛周丘疹或鱗屑狀紅斑,逐漸擴張為浸潤斑,類似濕疹,表面常有滲液。肛周頑固性瘙癢常為初起癥狀,可有疼痛,也可能沒有自覺癥狀,僅表現為濕疹樣外觀。病理檢查中發現Paget細胞可診斷為Paget病。Shutze和Gleysteen建議根據浸襲深度進行分類處理,具體分期及相應處理如下:Ⅰ期:局限于肛周病變,無癌腫,行擴大局部切除;Ⅱ期A:局限于病損及惡性腫瘤,行擴大局部切除;IIB:局限于病損伴肛門直腸癌,行腹會陰根治手術;Ⅲ期:伴發的腫瘤已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行腹會陰根治手術加放化療,如可能,行腹股溝淋巴結清掃;IV期:腫瘤發生遠處轉移,行標準的姑息處理[1]。
[1] 杜如昱,王杉,汪建平,主譯.結腸與直腸外科學.第5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