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亞丹
四肢骨折術后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肢體腫脹,對骨折順利愈合帶來嚴重影響,甚至會發生骨筋膜室綜合征發生或者深靜脈血栓形成。所以,除了臨床給予有效處理外外,有效的護理干預有也有助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減輕疼痛,提高骨折康復效果。本文觀察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重癥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四肢骨折患者共60例,上述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齡最小為18歲,最大為71歲,平均年齡為(42.3±5.6)歲;其中上肢骨折患者18例,下肢骨折患者12例。患肢術后腫脹程度:Ⅰ級患者9例,Ⅱ級患者18例,Ⅲ級患者3例。對照組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最小為19歲,最大為70歲,平均年齡為(41.8±4.9)歲;其中上肢骨折患者19例,下肢骨折患者11例。患肢術后腫脹程度:Ⅰ級患者10例,Ⅱ級患者17例,Ⅲ級患者3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四肢骨折術后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給予綜合性護理干預:①術前健康宣教。術前讓患者了解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的原因,同時讓患者了解如果預防和消除腫脹,指導患者練習加壓包扎、持續冰敷及功能鍛煉等。②傷口護理。術后對患側肢體給予適當冰敷,觀察傷口處是否出現滲血、滲液等,發現異常情況及時上報臨床醫師,給予及時有效處理,避免腫脹發生。③ 疼痛護理干預: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輕度疼痛屬于正常術后反應,且隨著肢體功能鍛煉后,疼痛會逐漸減輕,但是嚴重的肢體疼痛會影響到患側肢體康復,根據患者疼痛情況可給鎮痛類藥物等,通過轉移患者注意力來緩解疼痛。④功能鍛煉指導:指導患者對患者進行功能鍛煉,術后指導患者進行小幅度肢體運動,根據等長收縮和等張收縮原理,對患者進行等長收縮訓練,使肌肉有節奏的收縮和舒張。根據愈合情況,由被動訓練轉為主動訓練[1,2]。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肢術后消腫時間;對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進行評定,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評定,其中0代表無痛,1~3代表輕度疼痛,4~6代表中度疼痛,7~9代表重度疼痛,10代表劇烈疼痛。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4.0進行統計學分析,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消腫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患肢術后消腫時間平均為5.1±1.3 d;對照組患者患肢術后消腫時間平均為6.9±1.8 d。觀察組患者患肢術后消腫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疼痛情況比較 觀察組輕度疼痛患者16例,中度疼痛患者10例,重度疼痛患者3例,劇烈疼痛患者1例。輕度和中度疼痛患者所占比例為86.7%。對照組輕度疼痛患者10例,中度疼痛患者9例,重度疼痛患者7例,劇烈疼痛患者5例。輕度和中度疼痛患者所占比例為60.0%。觀察組患者干預后輕度和中度疼痛患者所占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骨折是對機體的一種嚴重創傷。四肢骨折術后患者肢體的靜脈回流受阻,導致肢體出現腫脹,再者,切口組織滲出,可引起肢體腫脹。四肢骨折術后多限制性固定,肢體活動減少,靜脈回流減少,導致肢體腫脹。在術后,關節功能鍛煉失當,亦可導致肢體腫脹。針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除了臨床給予有效處理外,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也至關重要。在護理過程中,對傷口護理,有助于減輕腫脹。對患者的功能鍛煉進行正確指導,不但能夠改善肢體早期的微循環障礙,同時也起到提高關節功能作用,促進患者及早康復[3]。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骨折肢體較對照組提前消腫,觀察組肢體輕中度疼痛所占比例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綜合性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四肢骨折患者術后肢體腫脹,護理效果顯著,值得借鑒。
[1] 孟令霞,吳紅彥,李春燕.影響膝關節術后功能康復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齊魯護理雜志,2007,13(16):34-35.
[2] 張立晶.脛骨平臺骨折術后護理及康復的體會.中國實用醫藥,2009,4(10):216-217.
[3] 陳丹瓊,譚曉珍,朱肖奇,等.應用CPM預防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的效果評價.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