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繼云 胡艷珍 王珺
2011年5月至2012年2月,我們針對104例剖宮產產婦術前進行有效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知識的宣教,術后加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護理,效果滿意,無1例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現報告如下。
本組104例,22~42歲,平均32歲,初產婦68例,經產婦36例。體重68~100 kg,肥胖者10例。其中巨大兒13例,臀位22例,羊水污染19例,臍帶繞頸20例,頭盆不稱16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14例。
深靜脈血栓形成有三大因素:靜脈血流滯緩、靜脈壁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手術中,由于硬膜外麻醉作用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縮功能,同時周圍血管擴張,血流緩慢[1]。術后又因切口疼痛等原因臥床休息,下肢肌肉處于松弛狀態,致使血流滯緩。靜脈內注射各種刺激性溶液和高滲溶液,如各種抗生素、高滲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靜脈內膜,導致靜脈炎和靜脈血栓形成。另外,妊娠時胎盤產生大量雌激素,雌激素促進肝臟產生各種凝血因子,同時妊娠末期體內纖維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狀態,產后再加臥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滯緩,從而有發生深靜脈血栓的傾向。
3.1 心理護理 術前孕婦易產生緊張、焦慮的等情緒,護理人員應做好疏導工作,告知不良心理可導致血液粘稠度增高,調整其心態,穩定其情緒,提高孕婦的抵抗力及對疼痛的耐受力。
3.2 術前健康指導 靜脈壁損傷、血流滯緩和血液高凝狀態是導致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多發生于手術后或制動患者[2]。對孕婦及家屬講解術后發生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后果的嚴重性,引起孕婦及家屬的重視,主動配合治療護理。重點宣教以下預防措施:①吸煙者勸其戒煙,以消除煙堿對血管的毒性作用,防止血管痙攣。②進食易消化、富含維生素飲食,多飲水,防止便秘,以免增加腹壓影響下肢靜脈回流。③術后早期進行活動,如:下肢被動按摩,主動屈伸踝、膝關節,以收縮下肢肌肉,促進靜脈血液回流。
3.3 預防靜脈管壁受損 避免術中及術后1-4 d做下肢靜脈穿刺,以保持血管內膜的完整性,盡量選擇上肢靜脈進行穿刺,血管條件差時可以選擇深靜脈置管,輸注刺激性強的藥物時,避免藥物外滲。
3.4 術后肢體活動指導 術后6 h取平臥位,但四肢都可以自由活動,如帶著麻醉泵,下肢麻木不能自主活動時,囑家屬給予被動伸曲下肢關節及腿部肌肉按摩。6 h后可以指導產婦床上活動,臥床期間需定時更換臥位,避免過度屈髖引起下肢回流不暢,避免在膝下墊硬枕,穿過緊的衣物等。術后第二天拔出尿管后鼓勵早下床活動,以利于惡露排出,防止腹腔臟器粘連,促進胃腸功能恢復,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3.5 皮膚飲食指導 術后6 h禁飲食,6 h后可以進食水、稀飯湯、蘿卜湯等流質,但禁食牛奶、奶粉等產氣多的流質,以免腸脹氣。肛門排氣后就可以吃些好消化的飲食,少食多餐,以湯類為主逐漸過渡到普通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營養豐富為原則,多吃蔬菜,多喝湯,適當下床活動。早上5點~7點是胃腸活動最活躍的時間,可以嘗試一下解大便的感覺,養成定時解大便的習慣,預防便秘,便秘可以造成腹內壓增高,影響下肢靜脈回流。術后3 d無大便者,可給予開塞露肛注或肥皂水灌腸。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中國產婦喜歡“捂月子”,做好產婦的解釋工作,減少被蓋,以不出汗為宜。多出汗多飲水,適當下床活動,經常更換衣物,保持身體舒適。定時室內通風消毒,保持空氣新鮮,以防血流減慢、血液粘稠度增高引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3.6 加強術后觀察,早發現、早治療。術后1~4 d為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高發期,應重視產婦的主訴,如產婦有下肢沉重、脹痛感,應警惕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剖宮產術后的常見并發癥,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護理人員應加強術前心理護理,把檢查血液粘稠度列為常規項目。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與產婦對疼痛耐受能力差、自主活動少、被動活動也少有直接關系。護理人員應對術后活動進行示范指導、督促,以達到有效目的。所以,術后早期進行床上活動,盡早下床活動成為重要的預防措施。我們相信:只要我們認真加強宣教,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可以預防的。
[1] 孫靜,曾偉,楊朝霞.子宮切除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相關因素探討.護理研究,2003,17(15):890-891.
[2] 曹偉新.外科護理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