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譚舉朋
尿液分析是臨床最常用的檢驗項目,不僅用于泌尿系統疾病的診斷與療效觀察以及其他系統疾病的診斷,還可用于臨床安全用藥的檢測和健康狀態初篩,如何為臨床提供快速準確的檢驗結果,涉及每一個環節的規范化操作,包括尿液檢測前的質量控制,檢測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及對結果的綜合分析。分析前質量控制是影響檢驗結果的重要因素,據統計,在臨床反饋不滿意的檢驗結果中,有80%的報告最終可溯源到標本質量不符合要求,分析前潛在因素多[1]。由此可見,尿液分析前的質量控制對減少分析誤差尤為重要,它是保證檢驗結果準確性的一個必備因素之一。結合工作實際,談談尿液標本檢驗分析前的注意事項。
為了正確收集尿液標本,實驗室工作人員、醫生、護士應以口頭和書面形式指導患者正確收集尿標本。如:清潔標本采集部位;明確標記;避免月經、陰道分泌物、糞便、清潔劑等各種物質的污染;使用合格容量,細菌培養的標本,應使用消毒培養瓶或無菌、有蓋的容器。清潔尿:包括中段尿、導尿標本或恥骨上穿刺尿。
容器的材料由不與尿成分發生反應的一次性惰性環保型材料制成;一般應能容納50 ml以上尿的容積;必須干燥、清潔,無污染物,無滲漏,無化學物質。樣本容器必須要標記,標記內容包括:患者姓名、特定編碼(或住院患者的病區、床號)、標本收集時間。標簽應貼在容器上,不可貼在蓋上。
尿液常規檢查標本應按以下原則進行采集[2]:
3.1 尿液檢驗最好留取新鮮標本及時檢查,否則尿液生長細菌,使其中的化學成分發生變化。新鮮晨尿最佳,以清晨第一次尿為宜,較濃縮,條件恒定,便于對比。門、急診患者亦可隨機留取。在留取24 h或12 h尿液時,尿液標本最好至冰箱保存,也可根據檢測目的加入防腐劑。
3.2 尿標本的采集方法多采用自然排尿法,需要注意避免陰道分泌物、精液、糞便等污染;對自然排尿困難或需細菌培養者,可在無菌操作下用導尿法或膀胱穿刺法采集。
3.3 尿中某些化學物質及有形成分不穩定,一經排出后易發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尿中原有或污染的細菌生長也可導致成分改變,如葡萄糖被分解。因此,采集的尿應加蓋后盡快送檢,在采集后2 h內完成有關檢查。
3.4 如不能及時送檢或收集較長時段尿樣,可采取化學防腐(不能用于微生物檢查)、冷藏等保存措施;尿液標本冰箱可保存6~8 h但細胞等有型成分會有破壞,會有結晶析出。
3.5 根據不同檢測目的選擇不同的防腐劑:臨床最多用的尿液防腐劑為:①甲醛,用于尿液有型成分檢查,濃度為400 mg每升尿液,即40%。②甲苯,常用于尿糖和尿蛋白等化學成分的定性或定量檢查,5~20 mg每升尿液。③濃鹽酸,用于定量測定尿醛固酮、兒茶酚胺等,濃度為1 mg每升尿液。⑥沉渣檢查:清晨空腹第一次尿,應在1 h內送檢。標本置于干燥、潔凈的容器尿標本中,至少10 ml。一般情況下,有患者自己采集中段尿。女性患者應清洗外陰部后留取。⑦特殊試驗外,晨尿或隨機尿要留取中段尿送檢,女性在經期不宜做尿液檢查。
4.1 尿液標本必須新鮮,并按要求留取。從排出到檢測應在2 h內完成,否則會影響尿化學成分及有形物質的改變。如不能及時分析,應置4℃下冷藏保存,但冷藏時間最長不得超過8 h。有時冷藏后一些結晶析出會影響結果,因此從冰箱取出的尿標本應在室溫中放置一定時間,使尿標本溫度平衡到室溫后在進行混勻,然后取樣檢測。尿標本不能冰凍,否則會影響某些成分的檢測。
4.2 標本留取后應及時送檢,以免細菌繁殖,細胞溶解或被污染等。送檢標本時要置于有蓋容器內,以免尿液蒸發影響檢測結果。
4.3 藥物等因素對尿化學及有形成分的影響
據王延偉[3]報告,維生素C濃度超過100 mg每升,可使GLU,BLD測定呈陰性反應。大劑量用頭孢霉素或慶大等藥物是,白細胞可出現假陰性,高糖尿、高比重、淋巴細胞尿,室溫偏低時可使干化學結果降低或呈陰性反應。服用呋坦可使白細胞呈假陽性反應。腎炎患者青霉素治療時注入的青霉素,90%以上通過尿液排泄,而這些青霉素可干擾尿蛋白的檢查(使干化學法呈陰性反應)。
實驗室要建立嚴格的接受制度。工作人員在接收標本時,必須檢查標本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標記內容與醫生所填寫化驗單是否一致;從留尿到接收標本的時間是否過長;標本是否被污染。尿標本量不少于30 ml,在特殊病例不可能達到此要求時(如小兒、燒傷、腎衰無尿期),應在檢驗報告單上注明收到的尿量、檢查方法(離心或未離心)。假使尿量少,比如兒科的標本只有4~5 ml,無法離心,就要在報告單上標注,因為離心尿和沒離心尿結果還是不一樣。
尿液分析在分析前相對簡單,但做起來很容易被忽視,則會給臨床的診斷治療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正確采集尿液標本,把握好尿液分析前的質量控制,才可以保證尿液檢驗分析的正確性,讓檢驗報告結論在臨床診療工作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1] 叢玉隆.臨床實驗室分析前質量管理及對策.中華醫學檢驗,2004,8:483.
[2] 劉成玉.臨床基礎檢驗.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4:143.
[3] 王延偉.藥物因素對尿液檢驗結果的影響與分析.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