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欽
我院婦產科2010年1~6月,對100例的住院孕婦實施體位護理,對提高產婦自然分娩,加速產程,降低剖宮產率,促進有效母乳喂養及產婦康復等取得良好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待產婦100例,年齡在20~31歲,單胎頭位,無明顯剖宮產指征的,隨機分成兩組,每組50例,觀察組在分娩的不同時期相應體位護理;對照組自然臨產,體位未予指導
1.2 方法 ;觀察組的孕婦在宮口開全之前,胎膜未破,或胎膜已破,胎頭固定,可行自由活動,站位,蹲位,左側臥位等舒適的體位,避免取平臥位;進入活躍期待產婦,協助待產婦取和胎背相反的方向側臥位,上半身抬高20°~30°;產婦宮口開全,進入第二產程,取平臥位床面后半部抬高30度,膀胱截石雙膝外展雙手抱膝,使髖關節高度曲屈,分娩后,初產婦取左側臥位。其他的產婦是取舒適的自由體位;哺乳時協助產婦側位。對照組孕產婦未特指導。
1.3 觀察指標 以分娩方式,舒適度,有效的母乳喂養建立的時間作為觀察指標。
2.1 觀察組50例中順產44例.胎吸3例,剖宮產的3例,對照組順產的30例,胎吸11例,剖宮9例。
2.2 產后3 h臥位舒適度,觀察組腰酸背痛3例,對照組25例。腹部或會陰部疼痛5例,對照組32例。
2.3 有效母乳喂養時間建立,觀察組1~3 h,對照組2-6 h.
臨產,指導待產婦,在宮縮的間歇期取站,走,蹲,借肋胎兒的重力刺激,使間歇期縮短,宮縮時指導產婦取蹲或站,并在宮縮時進行深呼吸,減輕疼痛和加快宮頸的擴張,這樣就加速產程。進入活躍期,產婦不能走,站,蹲,協助待產婦取與胎背相反的方向側臥位,上半身抬高20°~30°,可加大胎兒向下的重力,在胎背和羊水浮力共同作用下,使胎背向孕婦腹部前方移動,刺激宮頸和盆底肌肉,加強宮縮,縮短產程,避免因產程延長,宮縮乏力而引起產后出血和胎兒宮內窘迫,胎頭和羊水緊貼宮頸,對宮頸和盆底肌肉的刺激加大,反射性的引起宮縮及盆底肌肉收縮,促進胎頭的旋轉利于陰道分娩的胎方位和產程的進展。產程的縮短,減少新生兒窒息和顱內出血等圍產兒并發癥發生。產程縮短,宮頸和會陰水腫可能性就少,降低軟產道損傷和產后出血,減少發生尿瘺和糞瘺的可能。產婦體力恢復就快,會陰愈合好。宮口開全進入第二產程,協助產婦取平臥位,床后半部抬高20°,膀胱截石,雙膝外展,產婦雙手抱膝,令髖關節和膝關節高度屈曲,膝部盡量靠近腹部,可使用恥骨聯合上抬,增大了恥骨弓的角度,提供寬大的分娩空間,利于陰道分娩,也縮短了產程,降底手術產率,減少新生兒窒息和顱肉出血等并發癥發生。同時產婦陰道損傷小,產后出血減少,減少發生尿瘺和糞瘺的可能。產婦體力恢復就快,會陰愈合好,分娩后,初產婦取左側臥位(初產婦大多會陰有切口)減少惡露滲入傷口,利于傷口的愈合,減少子宮因分娩后而成的后屈子宮引起腰酸背痛。經產婦可取自由舒適的體位,分娩后哺乳期,產婦取側臥位,母親只需抱住嬰兒的上半身進行胸腹相貼。又可避免傳統的坐位哺乳時易加重產婦腹部切口和會陰部口的疼痛的缺點,既能減輕母親抱嬰兒時速的重力負擔,又能使母親很好地控制嬰兒的頭部,進行有效的母乳哺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