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財經學院 田巍
產業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區域內特定產業的眾多具有分工合作關系的不同規模等級的企業及與其發展有關的各種機構、組織等,通過網絡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空間積聚。而集群式供應鏈是產業集群與供應鏈相互耦合的一種組織形式,是產業集群供應鏈縱向整合的結果。產業集群的發展升級,須通過“組織性續衍”與基于本地一體化集群價值鏈發展,即集群的供應鏈式整合。
傳統的企業創新模式重視企業的自身創新, 而忽視企業外部環境的創新,很多企業往往投資于同一或大體相同的創新目標,產生很多重復創新, 浪費了有限的創新資源。而合作創新通常以合作伙伴間的共同利益為基礎, 以資源共享或優勢互補為前提,有明確的合作目標、期限和規則, 合作各方在技術創新的全過程或某些環節共同投入、共同參與、共享成果、共擔風險。隨著技術創新的門檻越來越高、復雜性和市場不確定性的增強,供應鏈核心企業越來越多地利用居于產業集群環境的有利條件,從具有緊密合作關系的集群式供應鏈伙伴中選擇合適的對象進行合作技術創新。
創新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和組織模式中進行的,其展開過程涉及到復雜的知識網絡和社會關系網絡。首先,創新的動力受市場需求約束,因此創新活動應該是在與供應商及銷售商相互學習交流的基礎上產生的;其次,單個企業越來越難以依靠自己獲得所有有關知識和擁有各種相關資源。因而企業常常專注與創新增值鏈條上的某一環節工作,合作創新、R&D 業務外包、知識創新聯盟等形式越來越普遍。因此創新成為了企業內部以及企業或機構間相互協調、相互合作的復雜的社會過程,即縱向、橫向的合作創新過程。
從產業集群角度看,首先產業集群聚集強化了社會分工, 產品價值鏈被分散化, 而更加專業化的社會分工和更加精細的價值鏈顯著提升勞動生產率。此外由于產業集群植根于一定區域, 基于這種地源關系使企業之間交易更為簡單化,從而節約了成本和時間。同時在此激烈的競爭市場,更易激發企業的創新熱情。
其次,集群內部產生的大量知識和信息對許多同質化企業是很有用的,同時企業在地理空間上的聚集使得知識和信息的傳播成本下降了, 從而這類知識的交流更加容易和快捷,知識溢出效應為創新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從集群式供應鏈內部來看,技術創新由復雜多因素相互作用促成,歸納起來可從技術和需求兩方面分析,即產業集群環境中供應鏈內部上游研發企業、零部件供應商的技術推動與下游企業反饋的市場需求推動,同時還受到供應鏈網絡及產業集群技術溢出的影響。成功的技術創新是技術和需求兩者的緊密結合。集群式供應鏈核心企業通過契約和長期信任合作關系,將供應鏈上從研發、生產、物流到市場營銷整條供應鏈建立戰略聯盟,從而形成默契的技術信息交流和市場反饋體系,使得供應鏈企業的R&D活動越來越接近市場,及時了解市場需要并結合生產實際狀況,從而推動技術創新。通過集群式供應鏈的縱向整合,提高了技術創新默契配合的響應效率,拉近企業的技術開發、產品生產與市場需求之間的距離,真正實現了技術、生產與市場的統一。
盡管合作創新越來越普遍,但失敗率也達到50%~60%,其中合作伙伴的選擇失誤是失敗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因此集群式供應鏈核心企業需在供應鏈合作伙伴(甚至在集群)中尋找和發展合作創新伙伴。在進行合作創新伙伴選擇和評價時,首先應根據創新的具體內容和不同合作方式,有所區別的設計、選擇評價指標體系和權重,其中需重點關注以下因素:
(1)技術能力高互補性。集群式供應鏈核心企業選擇合作創新伙伴應該選擇技術實力強,與自身能力高度互補的成員。核心企業之所以選擇合作創新,一個重要原因是看重通過和其他合作來彌補自己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資源的不足, 從而實現成功創新。如果合作伙伴技術創新能力和資源不能互補將失去合作意義。
選擇合作創新伙伴并非對方實力越強越好。與合作伙伴實力相差大,可能使自己創新目標難以得到對方的重視;同時在合作創新中,規模大、能力強的合作伙伴可能單方面決定規模小、能力弱的伙伴命運,使弱勢組織產生消極預期,進而降低合作創新伙伴間的信任程度。
(2)相容性。強調企業間團隊工作和有效溝通、解決沖突的能力。合作伙伴若在企業創新文化、合作目標 、管理體制等方面與核心企業存在不相容,就必將帶來合作沖突, 進而影響技術創新的實現。Gilbert等人指出文化融合性、經常保持聯系、信任、合作的目標與企業的遠景目標一致是實現不同企業的業務過程合作的重要因素。
(3)意愿性。在產業集群內,合作伙伴往往處于多個供應鏈網絡中,合作伙伴參與合作創新的積極性常決定于供應鏈合作業務在其業務中所占分額,以及對合作伙伴業務創新發展戰略的一致性等。由于創新合作的復雜性和長期持久的過程, 成員之間的合作關系是否具有長期穩定性, 對于合作雙方都非常重要。
(4)承諾和信譽。承諾主要體現在相互承擔一定的義務和責任,以彌補合作創新伙伴間在內部資源與經營目標方面的差距。合作創新的過程中往往存在信息不對稱,很容易引發道德風險。除了選擇合適的合作方式和利益分配外,另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選擇良好信譽的合作伙伴,從而有效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創新風險。從候選伙伴對已往合作的承諾程度來判斷其加入合作技術創新過程會具有怎樣的承諾,根據候選伙伴的合作經驗、曾表現出來的誠信及聲譽,能可靠預測其在未來的合作行為。
由于創新過程的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以及信息不對稱,合作雙方通常會有較強的采取投機行為的動機(道德風險),從而使創新成功率大打折扣。為提高合作創新的效果,除在合作對象上加以選擇外,合作機制的設計尤為重要。
集群式供應鏈合作創新方式多樣,按照合作契約的不同可分為技術轉讓、委托開發、合作開發等。技術轉讓和委托開發涉及技術交易。合作開發可以是在研發階段合作,然后一方轉讓自己所屬部分的技術使用權,或者包含研發階段和商業化階段的合作。因此集群式供應鏈內創新合作的方式可以分為技術交易和商業化合作。所謂技術交易是指核心企業向R&D企業或上游企業購買技術成果,通過整合或再創新,將其商業化。商業化合作則是擁有技術的上下游企業共同投入技術成果,核心企業投入資源或市場能力,雙方合作共同開發,將新產品進行商業化。
在技術交易合作模式下,核心企業主要以外包形式將研發委托給合作伙伴。雙方合作和收益分配方式有對研發方固定報酬支付、創新市場收益的比例分享、對研發方研發經費預付和研發專用設備的投入等。核心企業在選擇合作方式時,應根據創新成功后收益的大小、研發方風險厭惡程度等因素進行選擇,以激勵研發方提高努力程度,提高創新成功率和自身的創新收益。如在研發方風險厭惡程度高或合作創新成功的收益大時,應選擇固定報酬支付方式;反之,若合作創新成功的收益有限或研發方風險厭惡程度低時,可以選擇收益分享模式。另外研發經費預付和專用設備的投入策略也將有效降低研發方風險而激勵創新。
在商業化合作模式下,由于研發成功依賴核心企業和合作方雙方的努力,以及研發方努力程度和要素投入難以觀測和準確計量,使得合作創新雙方信息不對稱更加嚴重。為此核心企業首先需要界定創新雙方的角色和責任,主動進行信息溝通,以確保雙方配備人員和相應資產、設備的投入。在此合作機制下,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有合作研發方的風險態度、技術能力及它對創新成功和創新收益的貢獻程度等。雙方合作和收益分配方式如固定報酬、按成本付酬、創新市場收益的比例分享等。在合作研發方風險規避程度大,技術能力和對創新成功的重要程度弱時,可以采用固定報酬、按成本付酬以及研發經費預付和專用設備的投入策略,以減輕合作研發方的創新風險和提高自己的創新收益;反之,核心企業應更多采用創新的市場收益比例分享方式,以使合作伙伴能更直接分享合作創新收益,從而更大地激勵其投入到合作技術創新。
最后無論設計何種合作模式與利益分配方式,核心企業必須意識到利益機制的核心應該是雙贏與共享,并使所有合作創新方認識到樹立合作雙贏思想的重要性。任何敗德壞行為雖然能獲得短期利益,但是這種行為將招致其他企業報復。而這種報復對整個集群式供應鏈的創新和成長是毀滅性的,從長遠來看,對企業自身不利。也就是說,短期內實現利益最大化的企業與集群式供應鏈的整體利益具有不相容性,但是長期內兩者相容。而讓合作創新成員樹立雙贏思想,則是從這種短期均衡向長期均衡的一個不斷調整過程。
企業集群環境為集群式供應鏈合作創新帶來了機遇,同時面臨挑戰。由于創新合作伙伴的風險態度、技術能力不同,同時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敗德行為等都將威脅到集群式供應鏈合作創新的成功。因此集群式供應鏈核心企業只有樹立雙贏思想,設計適當的合作創新策略才能有效提高合作成功的幾率和自身的創新收益。本文對這些方面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對促進集群式供應鏈合作創新有所幫助。
[1]戴彬,屈錫華,李宏偉.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技術創新合作伙伴選擇模型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1).
[2]劉春玲,袁琳,郭君等.集群式供應鏈技術創新模式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16).
[3]王少君,尚欣欣.基于產業集群下企業技術創新動力機制的研究[J].濱州職業學院學報,2007(2).
[4]何麗君.合作創新伙伴信任關系的構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1(6).
[5]張學志,史衛.基于技術創新戰略的供應鏈合作伙伴選擇[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
[6]呂強,周彤,李敬銀等.供需鏈節點企業技術創新合作模式選擇的博弈分析[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1(8).
[7]黃波,孟衛東,李宇雨.基于雙邊激勵的產學研合作最優利益分配方式[J].管理科學學報,2011(7).
[8]田巍.產品合作創新的契約選擇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