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科技學院 李偉騰 梁瑞蓮
隨著金融危機的消退,世界經濟迎來了后金融危機時代,這對各國的國家政治和經濟治理體系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各國通過加強合作,特別是企業間的各種合作,來應對后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金融衍生品的市場被過度放大了杠桿作用,在美國次貸危機中引發了多米諾骨牌連鎖效應,導致世界金融出現巨大的波動,金融危機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失的同時,后金融危機的危害又在不斷顯現,并迅速地蔓延到我國地區,特別是在江浙地區、珠三角、甚至香港地區,外向型企業的倒閉風潮愈演愈烈。隨著一些公司財務造假丑聞的不斷曝光,人們對公司財務數據的真實性產生了大大的疑問,可以說,業界大多把股市低迷原因歸咎于財務信用危機,財務造假成了人人痛恨的事情,導致很多企業的正常盈利管理也成了金融攻擊的對象,很少有人涉及這個話題,“盈利管理”儼然成了“盈余操縱”、“利潤操縱”、“財務造假”的代名詞。當前我國特有的經濟環境下,由于我國企業普遍存在的內在缺陷,加上我國相關政策的不健全及監管不完善,由此產生了企業盈余管理的泛濫,很多企業為了逃避監管、懲罰,在企業盈利方面走偏了方向,不當盈余管理行為仍刻不容緩。
國內學者對盈余管理的概念大多圍繞上述三種觀點定義:第一種觀點認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為了向利益相關者提供更真實有用的決策信息而進行的一種調整。例如或有事項的不確定性使得其在財務報表中的披露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對其要按照重要性與謹慎性原則并根據其對財務信息的影響程度來決定是否披露以及在何處披露。但在各國相關財務準則中,還沒有對如何判斷影響程度做出明確規定,大多是管理者為了向利益相關者提供更真實有用的決策信息只能憑借個人經驗來決定或有事項的披露。第二種觀點認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與利益相關者展開博弈的過程。主要表現為管理者憑借其對提供財務報表的優勢,在充分利用財務準則的彈性,最大限度增加自身利益的同時損害相關者利益的行為。早在2000年魏明海就指出盡管在財務準則允許的范圍內盈余管理是合法的,但其操縱者是企業管理者,這使得盈余管理的出發點更多的偏向自身利益或局部利益,因此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必定會受到損害。第三種觀點強調的是盈余管理的合法性。孫錚,王躍堂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利用財務管制的空間操縱財務數據的合法行為。其中,合法行為可以理解為:只要在財務準則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的盈余管理,不管是適度的還是過度的都是合法的。
盈余管理不是一種單純的財務行為,它是多方利益沖突的結果,而公司治理機制是用來協調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沖突的一種機制。由于盈余管理的本質就是公司治理問題,所以治理機制的有效性必然會影響管理者的盈余管理。目前我國對這方面的研究較少,余明桂(2006)通過實證分析了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債務融資的影響。楊清香(2008)以2002~2006年我國上市公司為樣本,系統的考察了董事會特征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研究發現:董事會會議頻度與盈余管理程度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分離與盈余管理程度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董事會規模與盈余管理的關系不明確;董事會持股比例與盈余管理程度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獨立懂事比例以及審計委員會與盈余管理程度呈不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張兆國(2009)對楊清香的結論做出了補充,實證分析了公司治理特征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經上述研究后可以發現,在獨立董事比例與盈余管理程度方面存在四種結論:正相關、負相關、U型關系和不相關。在審計委員會成立與盈余管理關系方面有不相關和負相關兩種結論。
審計師對財務報表審計的目的是提高財務信息的可信度,這通常與企業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的目的相沖突,因此審計過程實質上是審計師與管理者的一場博弈。博弈的結果決定著審計質量的高低,如果管理者獲勝,審計師妥協,那么審計質量就較低;如果審計師頂住了來自管理者的壓力,那么審計質量就較高。但生活中經常發生雙方協商失敗,管理者拒絕讓步,審計師發表“保留”甚至“否定”意見后,管理者很有可能更換審計師。因此對于審計與盈余管理行為關系的探討很重要,既能提高審計有效性和審計質量,并能為解釋重要的審計研究變量(例如審計收費)提供新的思路。
財務準則是規范財務信息的一般原則和具體標準,制約著由財務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盈余管理行為,是保障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有用性的有力措施。國外學者Schipper(1989)研究指出盈余管理產生的必要條件是契約摩擦和溝通,也就是說,財務準則不直接引起盈余管理,只是提供了盈余管理的制約條件,更不能消除盈余管理行為。1997年Levitt首次提出了高質量財務準則的重要性,他認為,高質量的財務準則能贏得投資者的更大信任,從而促進流動性,降低資本的成本。Michael D.Yu認為財務信息的質量是財務準則的質量與其實施強度的函數。Demski認為嚴格的財務準則減少了財務的盈余管理。Ralf Ewert 和Alfred Wagenhorfer對Demski的觀點做出了補充,他們通過一個理性的期望平衡模型,發現盈余管理的質量隨著較嚴格的財務準則而提高,但同時又會引起總的盈余管理、實際盈余成本和盈余管理的期望總成本的增加。我國2006年在充分考慮特殊的經濟環境和財務環境頒布了新財務準則以來,國內學者都不同程度的對新準則的有效性展開了研究,張國柱于2009年選取上海證券交易所100家上市公司年報數據為樣本,運用截面修正Jones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盈余管理方面新財務準則較舊財務準則整體優越。王勇于2009年采用資產負債表法對總體應計利潤進行分析,發現新準則的實施確實有效降低了企業盈余管理程度。此外,樂建英于2010年具體指出新財務準則在新債務重組、借款費用資本化范圍的擴大、無形資產的新準則和公允價值運用范圍的拓展等方面擴大了企業盈余管理的空間。李姝、黃雯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以及成對樣本非參數檢驗的方法,研究發現新準則的實施基本達到了準則制定者的初忠。本文認為,新財務準則頒布后,企業盈余管理行為有消有漲,這是因為,對于任何一個財務準則體系其制約性和局限性是先天帶來的,新建立的財務準則在壓縮舊準則中盈余管理空間的同時必定會由于自身局限性而帶來新的盈余管理手段,財務準則與盈余管理間制約與反利用的關系會永遠持續下去。
企業的財務信息披露過程主要是企業向外部傳遞內部信息工具之一,它是外界了解企業的一個重要渠道,但是在信息的披露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再就是資本市場本身就有著信息不對稱性,這就需要企業在盈利管理方面加以改進。
當前我國現有的實際情況決定了我們的企業還是以利潤為追求目標,對企業領導的考核標準還是企業的盈利情況,企業利潤的大小和企業管理層的業績及職位的升遷有著非常大的關系,這就讓企業的領導片面追求企業的業績,導致管理者難免操作利潤。
很多企業為了合理規避先進的流出,在企業盈利方面盡量降低利潤空間,這主要是為了避免企業的稅負,我國在稅法上有著自己的各種規定,但是還有很多政策還是供企業自由進行選擇,比如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有加速和直線的選擇。同時我國在稅務制度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亟待完善,這就給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盈余空間,對于那些新興的企業,例如電子商務企業享受高科技企業所享有的各種稅收優惠政策,實際經營業務卻不符合國家規定的軟件企業或高新技術企業標準。
隨著后金融危機的到來,很多企業出現了財務虧損的現象,但是很多企業為了給市場一個公司運營良好的的形象,往往在企業盈利方面出現一些假象,一些經營業績差,財務狀況欠佳的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例子時有發生。
4.1.1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需要各個方面來支持,第一、強化公司董事會的職能,通過董事會可以更好地制約公司的管理層,同時董事會把握公司的發展方向,對于在公司運行過程發現的一些問題,要及時反饋給公司的管理層,讓管理層更好地發揮好自身的作用。通過強化董事會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第二、加強監事會的功能,加強監事會的獨立性,對監事會的職權和監事制度給予加強和完善,通過加強監事會的職能來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第三、建立和完善審計委員會,對企業的各項進行審計,控制成本,提高效率,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4.1.2 完善公開信息披露
完善公司的內部治理結構我們還可以通過建立公司信息公開制度,第一,我們可以建立多層次的監管體系,逐步完善由證監會、證券交易所、行業協會、中介機構、社會公眾和媒體等共同構成功能相補的監管體系;第二,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形成制度化。第三,加大對違反相應規定的企業的處罰力度,進一步完善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通過上面這三種方式來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
4.1.3 建立內部約束機制
通過建立內部約束機制,可以更好地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內部約束機制的建立可以分為制度性和道德性,制度性的主要是通過對各個部門人員的監管和獎勵來規范員工的行為。道德性的約束主要是,建立道德標準,塑造良好的職業道德,加強對相關人員的教育,提高其基本素質,讓其能夠認識到企業盈余對企業的重要性,從思想上減少盈余操縱的驅動意識。
4.2.1 完善會計準則建設
公司外部相關制度的完善可以通過完善會計準則來作為支撐,從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相應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要做出適時的調整,這主要是因為信息化的發展,讓原來的會計制度和準則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會計電算化的發展,會計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提高可靠性。
4.2.2 完善注冊會計師制度
我國在會計師隊伍建設方面還存在很大的不足之處,通過完善注冊會計師制度來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強化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改革當前不合理的審計委托關系,對會計師得到的職業規范進行加強,優化職業環境。強化注冊會計師的監管作用。
4.2.3 加大懲罰力度
當前我國法律對處罰公司披露虛假信息的處罰力度不夠,基本處于空白狀態,這就需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對那些嚴重操縱市場行為給予更為嚴厲的打擊,情節嚴重的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同時對于相關中介結構建立民事賠償機制。
[1]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論及其研究述評[J].財務研究,2000(9).
[2]陳學宇.論盈余管理[J].財務與財務,2002(9).
[3]蔡吉甫.盈余管理及其治理的博弈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8(1).
[4]孫錚,王躍堂.資源配置與盈余操縱之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1999(4).
[5]余明桂.我國上市公司可轉債融資選擇的實證分析[J].管理學報,2006(3).
[6]楊清香,張翼.張亮.董事會特征與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J].中國軟科學,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