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試論文化自信的四維根基
王靜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以文化自信作為主體精神支撐。文化自信,本質來講是對本國文化的一種心理認同、堅定信念和正確心態。中國傳統文化深厚的積淀與特質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了歷史根基,國家的強盛是我們提振文化自信的國力支撐,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奠定了文化自信理論根基,黨的領導為文化自信提供了指引力量。認清文化自信的來源,有助于進一步促進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強。
文化自信;中國傳統文化;綜合國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黨的領導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不斷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的發展與繁榮離不開文化自信。只有對自己民族的文化充滿信心,才能不斷促進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強,從而建設文化強國。因此,在建設文化強國的過程中,首先需要一種文化自信的心態。文化自信,從本質來講是一種自覺的心理認同、堅定信念和正確的文化心態,具體體現為在文化發展和文化對比中,一個國家、民族或政黨能正確看待自身文化,理解并認同自身文化內涵與價值,并對這種文化的生命力和發展前途的信心,同時,對待不同文化時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態度,既不自卑,也不自大。文化自信不是憑空產生的,是有著深刻的根源。只有弄清楚文化自信從何而來,才能厘清文化發展的動力,提升文化自覺。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特性,反映了一個民族最根本的氣質,是這個民族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在歷史的傳承中,中華民族不僅鑄造了燦爛的文明,積淀了許多優秀的文化資源,而且還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民族氣質,即民族精神。這是歷史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為我們提供了文化自信的歷史源泉。
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傳統文化一直是我們驕傲和自信的源泉。從先秦諸子百家、漢唐文化,到宋詞元曲,從絲綢之路、四大發明到天文科學、農業技術,社會各領域的成就無一不是我們中華民族值得驕傲的瑰寶。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歷史的過去,是中國傳統文化大放異彩的輝煌時代,我們的文化自信不言而喻。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仍是我們文化自信的來源之一。近年來孔子熱、漢語熱的涌現,強化了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肯定。北京奧運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獨特魅力的展現所贏得國際的贊美與驚嘆,著實提振了我們的文化自信。在將來,中國傳統文化也必然將是我們文化自信的來源。任何一種文化都對世界的發展具有自身獨特的價值所在,中國傳統文化也不例外。21世紀是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全球化的發展對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必然帶來文化交流的深入,但文化交流的深入,并不意味著世界文化的同質,相反,文化的發展將呈現一種相互交融的多元性景象。這就要求適應全球化發展的文化必須具有一種包容的能力,善于汲取借鑒他者文化中的先進部分發展自我,同時,也避免自身文化對他者文化的侵略與消滅。另一方面,全球化的發展進一步凸顯了西方文明中的內在不足,過度的理性與資本的貪婪淡漠了對人的關懷、對自然的關懷。這就需要有一種新的文明觀克服西方文明的不足,引領世界的發展。在這兩方面,中國傳統文化都具有重要價值。“同天下之人謂之仁,仁者,愛人;窮宇宙之理謂之道,道者,達道”的中國傳統文化對理性的追求不是停留在純粹理性的階段,而是講求“仁”與“道”的結合,不偏執于理性,重視人的價值,崇尚天人合一、仁厚無執、睦鄰友好,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講求兼容并蓄,注重文化交流與互融,追求小康大同。這些寶貴的思想契合了世界發展趨勢的要求,能為他者文明提供有益借鑒,促進世界的發展。因此,可以預見,在全球化發展的未來,中國傳統文化仍然將可能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基。之所以是“可能”,是因為要將這種“可能”變為現實,需要我們站在中國傳統文化上,而非躺在其上。何謂站在中國傳統文化上?即返本開新。我們知道,每種文化生命力的強弱,主要在于這個文化能否適應時代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畢竟是農業文明時代的產物,要與現代文明相適應,必然要通過創新賦予其時代內涵。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欲成為文化自信之根源,需要我們有高度的文化責任感與使命感去弘揚傳統文化、創新傳統文化。
文化滋養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體現了文化的精髓。中華文明在其綿延的幾千年形成了具有高度責任感與使命感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恰好給了我們振興與弘揚傳統文化的精神品質。在自立、自強、自信的民族精神的支撐下,中華民族渡過一次又一次危機,創造了無數輝煌。這種自立自強的精神有助于鼓舞激發人們對自身文化復興的信心,使我們堅信,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夠使傳統文化生命力重新煥發出魅力,為文化自信提供了內在動力。因此,在提振文化自信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民族精神的激發作用,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文化自覺,挖掘傳統文化的價值,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以積極的姿態走出去,在與各種文化的交流中,推動文化綜合創新,促進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建設相融合,與社會主義相適應。
縱觀歷史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文明影響的延伸或擴張,每一次文化自信的提振,都伴隨著國家的強盛。近代以來,西方文明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逐漸成為世界的主導文明。這背后,支撐西方文明影響力擴大的正是資本主義制度下高速發展的生產力和經濟實力的提高。西方工業化的物質成果,為西方文明闡述其優越性提供了最具有說服力的證明。龐大商品的堆積,不僅滿足了資本家的欲望,同時也為西方國家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物質基礎。相反,這時諸多傳統文明國家卻因在近代以來的工業化進程中落后于時代發展,逐漸喪失了對自身的文化自信,甚至產生了自卑心理,盲目崇拜西方,認為凡是西方的就是好的,本國的就是落后的。我國也不例外。經濟的落后動搖了我們對自身傳統文化價值的肯定和對其生命力的信心。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我國一度刮起了一股唯西方馬首是瞻的“全盤西化風”。在這股浪潮中,我們不僅險些喪失了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的自信,將傳統文化當做歷史的余孽一股腦兒地全部丟進歷史的垃圾桶。這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資本主義的擴張不僅使農村從屬于城市,同時也使“東方從屬于西方”,這其中就包括對文化的認同。
然而,百年以來這種文化自信喪失的局面因中國的國力的強大正在逐步改觀。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黨的領導下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項建設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中國正在以大國的身份邁向世界。與我國國力強盛隨之而來的是我國文化對世界的吸引力越來越強,以及我國民族自信心與文化自信心的提升。在各種世界的舞臺上,我們都可以看到中國人越來越自信的風采。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不斷認識再認識,重新審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越來越多的人堅信,現代化不應一定要建立在西方文明之上,在東方文明之下同樣可以開辟出自己的社會發展道路。西方文化有優于中華文化的地方,但中華文化也具有西方文化無可替代的優勢。從全盤西化到學國學、穿漢服、祭孔子的傳統文化的復興,這些變化背后所反映的恰恰是國家實力變化帶來的文化認可的變化,既包括他者對我們文化的認可,也包括我們自己對自身文化的認可。這兩方面的認可極大提升了我們的文化自信。因此,文化自信一定程度上來源于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
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軟實力的基礎上,而文化軟實力的發展離不開硬實力。我們知道,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可以分為軟實力和硬實力兩個部分。軟實力主要指一個國家通過其文化、價值觀、社會制度等因素體現出來的無形的影響力與感召力。硬實力是一個國家的經濟、軍事、科技等表現出來的有形實力。二者既相互區別,也緊密聯系。硬實力為軟實力提供基礎,軟實力影響著硬實力的發展。軟實力只有建立在硬實力的基礎上,才有支撐其成為實力的根本。離開了硬實力的軟實力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樣,離開了軟實力支撐的硬實力將會缺乏持續發展的動力。文化自信不僅需要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同時也需要硬實力的基礎。國家經濟實力的提高能夠提升一個國家的文化吸引力與感召力,促進文化軟實力發展和文化自信的提高。促進了生產力提高、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文化,自然就展現出了文化的生命力所在。這樣的文化能夠給人以自信。此外,硬實力的發展能提出更高要求的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發展,從而提振文化自信。因此,我們不能離開硬實力抽象地談論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自信。但是,強調硬實力并不是推崇經濟決定論,認為經濟提高了,硬實力發展了,文化軟實力自然就提高了,文化自信就增強了。文化自信歸根結底是對文化的生命力的堅信,是在硬實力與軟實力相互作用中提高的,是以國家綜合實力為根基的。因此,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重視發展兩種生產力:一是提高物質生產力,二是促進文化生產力的發展。雖然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在不斷擴大,但從總體來看,我國經濟質量仍然不高,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仍有待進一步轉變,科技含量和資源利用率需要進一步提高。我們必須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促進科技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為國家綜合實力奠定堅實基礎。此外,隨著綜合國力競爭的激烈,更多的競爭是體現在經濟基礎上的文化軟實力的競爭。在提高經濟實力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重視文化生產力的提高,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讓文化的發展一方面既滿足人的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并在一定條件下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創造經濟效益。
文化自信除了需要歷史的支撐和實踐的證明外,還需要有科學理論的支撐。只有先進的文化才能站在時代發展的前沿,引領社會的進步,促進人的發展。我國的文化自信不僅來自于歷史的深處,同時也來自于文化理論的科學性。科學的文化理論有助于我們樹立正確的文化心態,能賦予文化發展以正確的方向,幫助我們在把握文化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創造文化繁榮的新局面。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具有理論上的先進性。馬克思主義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強有力的思想武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論根基。
文化的自信來自理性的認識。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理論,它的到來為中國重新思考文化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在東西文明的相遇中,中國傳統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西方不僅以武力征服了東方,同時也以其文化動搖了國人的文化觀。從當時的歷史看來,社會整體上對文化的歷史作用和發展缺乏一個全面科學的認識,不是掉進了無自信狀態,就是陷入了“天朝帝國”般的盲目自信,或是以文化為用的虛假自信中。思想的混亂狀態阻礙了我們對自身文化的定位。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的馬克思主義,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理論基礎和方法。首先,如何看待文化的地位。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為尋求人類社會解放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奮斗。他們將文化提到了人和社會發展的高度。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大步”。〔1〕但促進人發展的文化,不是全部的文化,只有體現時代精神的先進文化才能促進人的發展。其次,如何看待文化的發展。馬克思從唯物史觀出發,分析了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指出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文化作為上層建筑,是由一定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2〕但文化又有其自身相對獨立的發展規律。我們在把握文化發展規律時,要充分看到文化與經濟之間的相互作用,不能采用簡單的經濟決定論。經濟是一定文化產生的基礎,文化的發展為經濟提供了內在支撐與動力,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并不總是同步的。正如馬克思分析18世紀德國古典哲學的偉大成就所指出的那樣,“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能夠演奏第一把小提琴”。〔3〕因此,文化發展的高峰與經濟發展的高峰可能存在時差。最后,對待不同文化的科學態度。世界歷史的發展,必然打破各個民族相對封閉的狀態,產生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在文化的相互作用中,必然有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之分。落后文化要實現發展必須堅持唯物主義辯證法,科學分析文化的積極性與局限性,取長補短,避免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的片面做法。馬克思在分析西方文化時,肯定了西方文化的積極作用,但是,他反對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的殖民式入侵,認為這種做法不僅沒有給東方帶來進步,反而造成了落后。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相比雖然是適應當時生產力發展的先進文化,但是,西方文化中同樣有不可克服的腐朽之處。科學的文化態度有助于我們樹立正確的文化心態。正確的文化心態,是文化自信的基礎。文化心態包括兩部分,一是如何看待自身傳統文化,二是如何看待外來文化。正確的文化心態應該是在面對外來文化,不卑不亢,以客觀的態度審視自我,以積極地姿態學習外來文化,既不自卑、也不自大,寬容與虛心并重。因此,對待不同的文明時,要堅持唯物辯證的方法,既不盲目崇拜,也不自我陶醉,積極吸收外來文明先進之處,在取長補短中更新自身文明。
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我國走出了探索文化定位的黑暗期,樹立了科學的文化觀,取得了文化建設的新局面,相繼創造了新民主主義文化和在社會主義初期文化探索上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是自我封閉的文化,是基于中國傳統文化,根據時代發展不斷推陳出新的,為人民群眾、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它既不同于傳統文化,也不同于西方文明,是融中國國情和時代發展精神為一體的先進文化,代表了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反映了時代發展趨勢,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推動力和凝聚力,能為處于現代化建設中的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安身立命之所,能為中華民族世界形象的重塑提供精神支撐。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下的我國文化建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文化體制改革順利推進、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滿足。這種先進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成就作用到人的心理上必將端正文化態度,提升文化自信心,凝聚人心,從而進一步促進文化繁榮。
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的。文化自覺指的是文化中的主體對自身文化價值內涵、文化地位作用和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和覺醒,是一種理論認識的自覺和實踐責任的擔當。文化自覺為文化自信提供了基礎,離開了文化自覺,則不可能有文化自信。我國的文化自信除了來自于歷史的深厚基礎與現實的支撐外,還在于在我國文化建設中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這個文化自覺首先來自于中國共產黨對文化責任的自覺承擔。一部中國共產黨發展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一部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不斷探索創新的歷史。從建黨以來,黨就一直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圍繞著“中國傳統文化在現時代的意義,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如何發展自身”三個基本問題展開了文化建設的探索之路。
從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開始,黨就表現出了高度的文化自覺。近代以來,面對思想界的文化論爭,中國共產黨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承擔起重塑中國文化的責任。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科學地分析了中國文化的性質、地位、目的及發展,提出了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文化”新民主主義文化的任務。這就解決了文化發展中的民族性、時代性和科學性的問題,批駁了盲目的國粹論、西化論,指明了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是近代以來中國文化自覺發展的水平的表現。新中國建立后,在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基礎上,毛澤東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任務,指出文藝要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并提出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方針,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在繼承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黨繼續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推進文化的建設,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新任務與新要求,將文化建設放在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黨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文化發展道路,“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形成,反映了我國黨對文化建設規律的進一步把握,指明了我們未來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動力、目標、格局等。
黨的文化自覺集中體現在以世界視角關注文化發展。全球化的發展,一方面使得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孤芳自賞,必須積極融入世界文化交流中;另一方面,使得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尤其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這就要求文化發展必須處理好國際國內的關系,處理好文化軟實力與綜合國力的關系。中國文化只有走出去,在與其它文化積極的對話中,才能反思自我,汲取精華,彌補不足;中國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不斷擴大影響,提升國家軟實力。黨根據時代的要求提出了文化建設的“走出去”戰略,解放發展文化生產力的任務,改變了以往被動接受西方文化的局面,在積極與國際交流的基礎上,不斷促進我國文化建設發展。
黨的文化自覺集中表現于以民族文化為根基促進文化發展。離開了歷史的文化建設是虛無主義,離開了時代發展的文化建設是保守主義。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從里到外塑造著我們民族的精氣神。民族要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化。在回答“中國傳統文化是否還有生命力”這一事關的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關鍵問題上,中國共產黨肯定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古為今用”的方針,強調要從傳統文化中開出中華文化復興之路。傳統文化為現代人提供文化之源,并推動社會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用批判的眼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因此,在以民主文化為根基的文化建設過程中,黨既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優秀資源,提出了和諧文化等概念,以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結合。同時,也要注意運用現代形式發揚孔子等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世界有著重大影響的寶貴思想,不斷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促使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黨的文化自覺集中表現于以理論創新推動文化發展。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只有找好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結合點,才能促進文化發展,增強文化自信。中國共產黨對待各種文化奉行的不是拿來主義,而是在深刻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生命力的基礎上,通過理論創新來推動文化發展的。黨根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根本要求,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過程中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文化,如何搞好文化建設”的問題,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任務,強調文化建設一定要走發展創新之路,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咀嚼和吸收來促進文化發展。在這方面,黨做出了先進性表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與理論成果的取得,表明了黨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黨,能夠不斷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的黨。在以后的文化建設中,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不斷推動文化建設。
正如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所總結的那樣:“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4〕相信經歷了實踐檢驗的中國共產黨有能力繼續帶領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不斷開創文化建設新局面,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任務。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456.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9.186.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704.
〔4〕胡錦濤.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1-10-26.
G12
A
1004—0633(2012)03—115—05
2012—02—16
王靜,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 100872
(本文責任編輯 謝蓮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