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以“組織化”抑制“割據化”: 1911年—1949年中國政治現代化的背景、范式和展望

2012-12-26 09:37:22張翔
天府新論 2012年3期
關鍵詞:政黨現代化國家

張翔

以“組織化”抑制“割據化”: 1911年—1949年中國政治現代化的背景、范式和展望

張翔

“割據化”的政治權力結構阻礙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同時也成為中國政治現代化的社會輔墊。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如何有效地組織國家政權成為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核心問題,因此,“組織化抑制割據化”也就成為貫穿近代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基本線索。在這個基本線索中,“政黨—國家”模式構成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基本范式?!罢h—國家”模式以國家主義政黨為載體,依靠政黨的“組織化”力量,以“一黨執政”的政黨結構與“政黨—國家”一體化的黨政關系為主要特征。這種政治現代化的范式有利于自上而下的政治整合,克服“割據化”的政治權力格局,從而維系國家政權的統一。但是,這種范式在當前中國社會轉型的歷史時期也表現出客觀的歷史局限性。

政治現代化;組織化;割據化;政黨國家;政治整合

一、導言

政治現代化是政治體系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歷史進程。中國的政治現代化由于其不同于普適范式的特殊性,引起了國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二戰以來,西方學術界就曾興起關于中國政治現代化的研究熱潮,形成了一批有創見的理論成果。但是,總體而言,國外許多學者都不可避免地將民主化作為政治現代化的主要指標,這就導致理論研究具有明顯的一元化、單向化的傾向。雖然這種研究范式受到嚴肅的批評,但是,在關于發展中國家政治發展的研究中,這種一元化、單向化的研究范式依然占據學界主流。①詳見[美]霍華德·威亞爾達.新興國家的政治發展——第三世界還存在嗎?〔M〕.劉青,??勺g.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由于西方學界關于政治現代化的論域結構與中國實際存在較大的差異,以致其研究結論往往局限于歷史史實的累積,②詳見[美]費正清,等.中國:傳統與變革〔M〕.陳仲丹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美]吉爾伯特·羅茲曼.中國的現代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或者,在邏輯范式與現實范式之間存在較大差距③如布萊克關于政治現代化的五大表現,見C·E·Black.“The Dynamics of Modernization”.HAPPER﹠ROW,Publishers,INC.(1967);埃森斯塔得也提出關于政治現代化的四個分析指標,引自[美]C·E·布萊克.比較現代化〔M〕.楊豫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136.。而在國內,雖然學界力圖擺脫民主一元論的影響,從而建構一個中國式的研究范式,但是長期以來,對于政治現代化的研究都傾向史學方法論的研究,研究成果對革命史邏輯還有很大的依賴,“重視價值判斷,輕描述式歸納”的氛圍長期存在,而對于科學地界定近代中國政治現代化的范式也缺乏自覺的分析,從而阻礙了相關研究視域的突破。由此可見,當前國內外學界對中國政治現代化的研究,游離于西方現代化的普世范式與中國特殊的政治話語體系之間,還未形成有效的范式解釋與邏輯體系。

當前,中國正處在政治發展的轉型時期,在這個時代背景中,從歷史維度對中國政治現代化的范式進行客觀地歸納與總結,不僅有助于梳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基本邏輯線索,而且對于推動中國當前的政治發展有借鑒意義。1911年至1949年是中國政治現代化的中軸線,是傳統政治體系向現代國家轉變的過渡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傳統政治與現代政治的各種要素相互影射,離心割據與向心統一的各種力量相互雜糅,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政治現代化景象。因此,對這一時期政治現代化的背景、范式與發展進行細致的剖析,對于把握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歷史脈搏,理解當前政治現代化的發展邏輯有著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二、“割據化”的國家政權結構:中國政治現代化的社會輔墊

政治秩序是政治現代化的必要保障,而國家能力與政治權威則是政治秩序的主要源泉,布萊克將之稱為“現代化領導的強固”。從西方典型國家的歷史經驗來看,政治現代化啟始于國內政權統一與政治權威的鞏固。但是,1840年之后,在封建割據與列強紛爭的作用下,國家政權結構處于“割據化”的狀態中,中國的傳統政治權威所維護的政體整體性正在為割據狀態下的政治離心力所裂化。作為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歷史前奏與社會輔墊,政治有機體的裂化意味著中國的政治現代化必將以國家政權的統一作為邏輯基點。從歷史上看,“割據化”的國家政權結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條約制度”催化了國家主權的碎化

從1840年開始,數次的侵華戰爭與割地賠款侵蝕著中國的國家主權。在簽訂諸多不平等條約之后,清王朝逐漸由一個獨立主權的帝國演變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即費正清所說的“條約共治”的政治格局。這種政治格局是西方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與中國形成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如表1),費正清教授將之稱為“條約制度”〔1〕?!皸l約制度”實質上是清政府對列強參與中國統治的一種政治確認。通過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開始從司法、關稅、駐軍、租地等不同的層面分割清王朝的政治主權,從而導致了中國國家主權的裂化。與此同時,隨著西方國家介入中國的政治統治,作為中國傳統政治權威基礎的“天朝上國”觀念難以為中國的政治主權提供思想上的合法性資源。由此可見,在“條約制度”下,清政府的國家主權開始呈現“破碎化”的特點。在這種歷史境況下,清王朝中許多有識之士雖然也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思與改革,如“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試圖重塑傳統的國家主權與政治權威,但都不能扭轉國家主權碎化的政治局勢。

表1 清王朝主要不平等條約數目表 (1842—1901)

(二)地方割據拉伸了政治離心力的作用

隨著西方列強介入中國的政治統治,中央政權對地方的實際控制能力也逐漸衰退。中央政權衰落的直接反映是中央政府無力在全國范圍內推進自上而下的政治經濟改革。一方面,1840年以來的歷次改革都遭遇到地方割據勢力的掣肘。如表2所示,從1898年至1949年,近代中國主要政治改革運動的失敗結局可以作為表征中央政府衰落的經驗證據。

表2 近代中國政治改革的主要事件 (1898—1949)

另一方面,由于中央政權的衰落,中央政府無力應對全國性的社會經濟問題。清朝末年,土地兼并、貧富分化、人口壓力以及戰亂與賠款所引發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困難,都成為中國亟需解決的社會經濟問題。但是,地方割據逐漸興起,使中央政府的社會經濟改革措施很難在各自為政的封建格局形成改革效能。這種境況一直持續到民國末年,近代中國失業人口狀況 (表3)可以證明,清末以來的社會經濟問題的惡化一直沒有得到改變?!叭狈τ行У膰夷芰?,南京政府也無法解決長期遺留的社會經濟問題”〔2〕。社會經濟的惡化進一步削弱了中央政權的政治合法性,拉伸了政治離心力的現實作用。由此可見,在地方割據勢力的作用下,中國政治離心力日益加大,從而形成政治現代化的結構性障礙。

表3 中國失業人口情況 (1946—1947)

(三)新舊軍閥的轉換維持了“裂化”的政治格局

隨著列強侵入的深入與地方封建割據的興起,列強勢力與地方割據逐漸結合起來,使地方軍閥勢力日益強大,固化成中國政治結構的基本特點。清末以來,地方軍閥的組成與格局發生了數次調整與變動,但是,軍閥割據的基本態勢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這種態勢維持了近代中國國家政權“裂化”的基本政治格局。

客觀地說,近代中國的政治改革從來沒有停止過,從洋務自強運動、改良維新至辛亥革命,時間跨度近百年。但是,這些改革的最終結果只是新舊地方軍閥的轉換,并沒有改變“裂化”的政治格局。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是近代中國政治現代化的里程碑,但是,中華民國失去了傳統政權中的合法性資源,沒有形成有效的中央政權力量,地方軍閥的割據局面并未得到有效地抑止,其結果只能是維持國家政權“裂化”的政治格局。

作為中國政治現代化的社會輔墊與歷史前奏,列強入侵與地方割據的雙重作用使政治離心力成為中國政治社會運動的主要動力來源。長期以來,許多學者大多將中國政治發展的差距歸結為封建君主專制在制度上的落后,①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革命家與學者都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地將制度落后視為中國現代化程度滯后的主要原因。這個分析視角難以有效地解釋政治現代化的內在動力機制與范式選擇的必然性。事實上,清末以來,中國政治發展與西方發達國家實質差距在于,國家主權的“碎片化”與“割據化”無力為中國政治現代化提供基礎與平臺。因此,面對國家主權碎化的現實政治格局,如何引入有序的“組織化”力量改變“割據化”的政治權力格局,將紛繁復雜的社會政治力量有機地納入統一的國家政權體系之中,成為政治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本文將這一任務歸納為“組織化抑制割據化”。

三、“政黨—國家”模式:“組織化抑制割據化”的范式選擇

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作用下,如何自上而下地對國家政權進行有效組織,抵制清末以來的“割據化”傾向,成為中國政治現代化首要的核心問題。在經過一系列復雜的歷史演進后,“政黨—國家”最終成為“以組織化抑制割據化”的模式選擇。

(一)從君主專制到國家主義政黨:國家政權載體的轉置

歷史上,統治中國的歷代王朝都是通過強化君主權威的方式促進中央集權,從而整合不同的社會與政治力量,維系國家政權的統一。但是清末以來,隨著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君主專制已經失去其制度的合法性價值。這意味著建構政治合法性面臨著國家政權載體的轉置。

1.議會政治與君主復辟:兩輪失敗的“組織化”嘗試

自1911年之后,中央政府層面曾經經歷了議會政治與君主復辟兩輪“組織化”的嘗試,但是,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

第一輪,議會政治的悲劇。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遷都北京后,宋教仁等國民黨人力圖引入西方議會政治的模式來實現國家政權的重塑。一方面,通過政治權力由總統向議會轉移,制約袁世凱的總統權力;另一方面,以議會政治為載體組織國家政權,促進國家政權的整合。但是,議會政治的天然缺陷是其內生的不確定性,它只能將“政治過程的結果交由既定的政治力量之間的博弈”〔3〕。而面對“碎片化”的國家政權與“割據化”的政治權力格局,議會政治難以有效地整合裂化的政治權力,也難以抑制割據化中的政治離心力。

第二輪,君主復辟的鬧劇。1914年,袁世凱曾試圖通過復辟君主專制制度的方式來整合“割據化”的政治權力,組織裂化的國家政權,從而填補政治權威的真空。但是,隨著清王朝的覆滅,君主專制制度也已經失去合法的歷史環境,這種逆歷史潮流的方式注定是失敗的。

中國傳統模式與西方民主模式的兩輪失敗,意味著“組織化抑制割據化”必須有新的模式為中國的政治現代化提供制度供給。

2.國家主義政黨:重塑國家政權的新載體

“兩輪”失敗的教訓,引來關于“組織化抑制割據化”新模式的探討與實踐。相較于前兩輪失敗而言,孫中山對這一問題提出了新的答案。面對割據化勢力阻礙國家政權的重塑,1926年,孫中山在廣東重組國民黨,從根本上改革“同盟會”與“新中會”等原有前政黨組織的松散結構,使國民黨成為國家意識強、紀律強、組織程度較高的國家主義政黨。從政治現代化的邏輯來看,孫中山力圖以國家主義政黨為載體,通過政黨特殊的“組織化力量”,抑制政治離心力,整合“割據化”的政治權力格局,從而重新塑造國家政權。從歷史發展的現實經驗來看,作為國家主義政黨,國民黨確實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軍閥割據狀態。南京國民政府于1927年在全國實現了形式意義上的統一,這在實質上是國家主義政黨的組織化力量的作用。但是,國民黨為重塑國家政權的貢獻僅限于一個表面統一的國家政權。統一的國家政權只是通過中央政府與地方軍閥的妥協來實現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南京國民政府只是恢復到清末時期的表面統一。由此可見,1927年后,國民黨及其軍隊只不過是地方軍閥的總頭目,已經失去了國家意識。②具體觀點詳見[美]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M〕.楊品泉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真正實現國家政權重塑的是中國共產黨。相較于國民黨而言,中國共產黨具有國家主義意識,是其政黨內的組織化程度更高。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真正意義上結束了自清末以來的割據分裂狀態,建立起自上而下、有效統一的政權體系,使長期衰落的國家政權得以重塑。從這個角度上看,中國共產黨繼承了孫中山關于政治現代化的主張與實踐,完成了國家政權的再造,從根本上實現了“組織化抑制割據化”的現代化任務。由此可見,自1911年以來,國家主義政黨已經成為重塑國家政權的新載體,同時也是“組織化抑制割據化”的主要力量來源。

(二)“一黨執政”的政黨結構:維系國家政權統一的紐帶

在1911年至1914年間,多黨制的議會共和制曾經是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制度選擇。但是,在割據化的政治權力格局占主流的歷史背景下,多黨制的政黨結構只會強化早已存在的政治離心力,難以整合分裂的政治力量。在中國,這一問題的典型表現是,北京政府時期議會制進一步引發了政治力量的紛爭。據張玉法統計,民國時期具有較為突出政綱的政黨就多達35個,政治性團體更是不可勝數。〔4〕復雜的多黨結構難以將這些復雜的政治力量整合納入統一的政治體系與國家政權中。實際上,新舊制度轉換是一個復雜而艱巨的歷史進程,需要全社會以一致的力量向上運行才能完成轉換,這就需要有統一的權威性力量對政治權力進行有效地整合。如果這個過程還依靠松散的多黨制的政黨結構,政治權力的整合與新制度的建立將面臨更大的困境。因此,對于近代中國而言,“一黨執政”的政黨體制是維系國家政權統一的客觀歷史要求。這其中包含兩方面的歷史訴求,一方面,通過政黨的“組織化”力量,有利于將不同的政治權力納入國家政權體制中,從而抑制近代中國“割據化”的政治權力格局。另一方面,“一黨執政”的政黨結構可以避免多黨結構的政治紛爭,維系統一的國家政權,有利于有效整合國家政權。由此可見,只有在政黨與國家政權之間形成良性的整合框架,國家政權的統一才能得到有效的維系。對于近代中國而言,“一黨執政”的政治體制具有推進政治現代化的客觀歷史必然性。

當然,“一黨執政”對于近代中國的政治現代化是必要的,并不意味著執政黨可以將“一黨執政”簡化為“一黨獨裁”,也不意味著在政治權力格局中排斥其它政治組織的作用。畢竟,任何一個單一的政黨都難以全面整合“割據化”的政治權力格局。因此,在割據化的政治權力與政治離心力的背景中,“一黨執政”的政黨體制在作為維系國家政權統一的紐帶的同時,也必須面對處理執政黨與其他政黨的關系,與定位非執政黨的政治社會功能等問題。從經驗證據上看,南京國民政府在1949的潰敗,在很大程度上是國民黨將“一黨執政”轉變為“一黨獨裁”,打壓其他政黨的政治社會功能所導致的。而中國共產黨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也是因為統一戰線妥善地處理了執政黨與其他政黨之間的關系。

(三)“政黨—政府”一體化的黨政關系:國家政權建構的邏輯導向

政府是國家政權的核心,政府的能力是評價國家政權效能的主要指標。只有以政府能力為保障,建構國家政權才能得以實現。當前學界普遍認為,歷史上中國一直是“大政府,小社會”的治理邏輯。這種觀點容易造成中國政府在政治社會生態中處于強勢地位的誤解。事實上,近代中國的政府能力,尤其是中央政府的能力并不強。誠然,相較于西方的政治發展而言,中國政府的規模在量的角度上的確偏大。但是,從近代中國的歷史經驗來看,清末以來,隨著君主專制制度的瓦解,中央政府的能力長期處于衰落狀態。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中央政府無力推進政治權力整合,也無力承擔組織與重塑國家政權的歷史使命;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失去對地方政府的控制能力,導致地方割據強化了政治離心力??梢哉f,近代的中國政府雖然是個“大政府”,卻也是個“弱政府”。

在這種歷史環境下,有效推動政治現代化就需要有新的力量注入政府,使政府有能力成為政治現代化的領導核心與推動力量。相較而言,國家主義政黨則能夠有效地動員與整合政治資源,具有較強的組織化力量。對清末以來的“弱政府”而言,這些特點有利于政府能力的提升,抑制“割據化”的政治權力格局,恢復政治權力的運行秩序,從而強化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組織國家政權的力量。從實踐經驗來看,從國民黨形式上統一全國到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國家主義政黨確實在宏觀的歷史視角中不斷地推進政府能力的建設。由此可見,“政黨—政府”一體化的黨政關系就成為中國政治現代化的現實需要,這種現實需要也就成為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中特定的邏輯導向。

四、經驗與挑戰:“政黨—國家”模式的歷史貢獻與客觀局限

(一)歷史貢獻:“政黨—國家”模式有效推進了中國的政治現代化

長期以來,由于“政黨—國家”模式與西方典型國家政治現代化的范式有著根本區別,因此,學界對于“政黨—國家”模式的歷史作用有著很大爭議。其中一個典型的爭議點在于,“政黨—國家”模式是否能夠有利于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事實上,簡單的民主政治并不能有效地推進近代中國的政治現代化,而作為中國政治現代化的結果,“政黨—國家”模式有著客觀的歷史必然性。從“分裂”到“整合”的基本邏輯是分析1911年至1949年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基本線索。圍繞這一根本線索,我們會發現,以“組織化”抑制“割據化”是近代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而“政黨—國家”模式則是這一要求的必然取向。

1.“政黨—國家”模式為國家政權的有效運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直以來,1949年以前國民黨在組織國家政權中的腐敗與失敗,導致了“政黨—國家”模式成為政治發展所詬病的焦點。事實上,在1949年后,正是通過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化力量,國家政權才自上而下地得以有效地整合。其成果主要表現在:第一,中國共產黨通過建立自上而下的國家政權,抑制了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這同時也清除了西方列強侵入中國的基礎,從根本上克服了長期困擾中國政治發展的政治離心力。第二,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的中央政府能夠推進有效的經濟改革,從而突破了清末以來的中央政府困境。最典型的是,土地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有力推進,農村地區的貧富分化得到有效緩解,為中國政治現代化掃清了經濟障礙。由此可見,“政黨—國家”模式為國家政權的有效運行提供了制度性保障,避免了國家政權的“分裂”與“碎化”。

2.“政黨—國家”模式中的國家能力為現代化的持續推進奠定了基礎

作為一個后發型的現代化國家,近代中國面臨著巨大的現代化壓力,但是,處在內憂外困的近代中國一直難以有效地推進現代化。雖然在1860年,洋務派開展了“自強運動”①“自強運動”即普遍所稱的“洋務運動”。羅榮渠先生認為,稱之為“自強運動”更為合適,詳見羅榮渠.現代化新論〔M〕.商務印書館,2006.287.,但其成果只是曇花一現,并未推進現代化的持續增長。造成這種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國家政權的“割據化”使政府難以形成合力,從而無法有效地推進現代化進程。相較中國而言,西方典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都與統一、穩定的國家政權緊密相關。因此,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邏輯前提是,建構統一、穩定、高效的國家政權,以此保障現代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在“政黨—國家”模式中,政黨的組織化力量通過黨政一體化的方式為國家政權注入新的整合力量,使原本割據、分裂、碎化的國家政權逐漸得以整合,形成推進現代化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力量。從歷史的經驗證據上看,1949年之后的社會經濟改革與1978后的經濟奇跡都得益于“政黨—國家”模式的基礎支撐。

綜上而言,從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我們會發現,“政黨—國家”的模式選擇是推動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力量源泉之一,有著其特定的歷史必然性。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中,認知這種歷史必然性對于厘清近代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基本邏輯,避免因中西方差異而造成的理論誤解有著參考價值。

(二)新分化與新整合:“政黨—國家”模式面臨的客觀局限

雖然“政黨—國家”模式以政黨的組織化力量為基礎,有效地推進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政黨—國家”模式也漸顯困境。尤其是社會利益大分化的歷史背景中,“政黨—國家”模式正面臨著新的歷史挑戰,呈現出客觀存在的局限性。對這些挑戰與局限性的分析,有助于全面認識與把握“政黨—國家”模式作為中國政治現代化基本范式的特點與規律。

1.社會階層分化對“政黨—國家”模式的挑戰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大發展,社會階層的分化日益加劇,民間社會也隨之成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的由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構成的“2+1”結構②關于“2+1”結構的詳細觀點,見朱光磊.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正在解體,“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薄?〕隨著新階層的出現與壯大,各階層之間的利益分化也日益明顯,利益差別也日益擴大。原有的利益格局越來越難以維系,階層之間的利益沖突與矛盾也就不可避免。與此同時,民間社會與政治整合之間的內在張力逐漸突顯,民間社會的崛起與成熟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在這種歷史背景中,傳統的“政黨—國家”模式面對的是一個日趨復雜的社會階層結構與社會利益格局。政黨自上而下的組織化力量遭遇到自下而上的社會利益表達的訴求,這意味著以政黨為核心的國家政權面臨著新的整合困境,“政黨—國家”模式需要以更大的力量面對新時期社會管理的壓力。因此,作為“政黨—國家”模式的歷史挑戰,社會階層分化使以組織化力量為優勢的“政黨—國家”模式表現出其內在的客觀局限,即“政黨—國家”模式缺乏對社會結構變遷的有效回應。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政黨的政治整合能力,從而有效回應社會階層的多元化,是“政黨—國家”模式在新時代所面臨的歷史性課題。

2.地方政府的離心傾向與“政黨—國家”模式的困境

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的地方政府離心傾向也對“政黨—國家”模式提出新的挑戰。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地方政府的權力呈現出明顯的膨脹趨勢。這種權力膨脹主要由兩方面的因素驅動:一方面,為了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中央曾經對地方實行一定的放權,這種放權意味著地方政府在地方事務中擁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另一方面,計劃經濟體制關于政治權力的制度規范在改革進程中或消失,或失去合法性基礎,然而在新的市場經濟體制中,關于政治權力的制度規范還未形成,這種制度失范的環境給地方政府權力的擴張提供了空間。制度失范與權力膨脹的共同作用,造成了當前地方政府權力運行往往表現為一種失范性擴張的趨勢。加之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競爭關系①周黎安指出,這種地方政府間競爭關系實質上是官員升遷壓力下形成的政治錦標賽,具體觀點詳見周黎安.轉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員激勵與治理〔M〕.格致出版社,2008.12.,地方政府的權力運行表現出一種離心傾向。當前在許多中央政策推進中出現的央地協商困境就是這種離心傾向的典型表現。這種離心傾向正在對傳統“政黨—國家”模式的整合方式提出新的挑戰。近代中國“以組織化抑制割據化”的政治現代化模式正面臨政治權力格局新的離心傾向,因此,如何克服“政黨—國家”模式在當前運行過程中的制度惰性,形成新的整合機制,是“政黨—國家”模式面臨的重大問題。

五、小結與評析

總體而言,當前學界對“政黨—國家”模式持批評態度居多。典型表現在,學界大多對“黨政不分”的黨政關系所造成的弊端持批判態度。誠然,“黨政不分”的黨政關系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職能轉變造成了很大的困境。但是,片面地強化對“政黨—國家”模式的批評,容易忽視“政黨—國家”模式在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中的歷史必然性。尤其是在與典型政治現代化的道路對比中,容易造成對中國政治現代化范式選擇的誤解。事實上,在歷史維度中,“政黨—國家”模式作為中國政治現代化的范式選擇,確實有效地推進了政治現代化中“組織化抑制割據化”的進程。只是隨著中國政治社會的轉型,“政黨—國家”模式的客觀局限性日益顯現。因此,在推動“政黨—國家”模式改革的同時,學界有必要更為理性地看待“政黨—國家”模式的歷史作用與整合效能。更進一步而言,只有全面認識“政黨—國家”模式的特性,才能尋找到促進當前中國政治發展的有效路徑。

〔1〕[美]費正清.中國的思想與制度〔M〕.郭曉兵等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216.

〔2〕張翔.“重塑國家—建設國家—社會民主”:1898年以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過程、特征與方向〔J〕.天府新論,2011,(1).

〔3〕[美]亞當·普沃斯基.民主與市場—東歐與拉丁美洲的政治經濟改革〔M〕.包雅鈞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

〔4〕張玉法.民國初年的政黨〔M〕.岳麓書社,2004.30-40.

〔5〕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59-60.

D693

A

1004—0633(2012)03—013—06

2012—02—14

張翔,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天津 300071

(本文責任編輯 趙榮華)

猜你喜歡
政黨現代化國家
“帶領人民過上好日子的政黨”
布達拉(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邊疆治理現代化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黨制度的“三個新”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工業設計(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現代化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上海金屬(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民主黨派政黨認同的有效構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专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久久a级片| 日韩视频免费|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 亚洲福利网址|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视|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夜夜爽免费视频| 97综合久久| 任我操在线视频|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成人亚洲国产|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黄色免费看|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正在播放久久|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日本在线国产| 亚洲综合色吧|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欧美在线一二区|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久久性视频|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亚洲精品第1页| 日韩欧美网址| 91精品视频网站|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黄色免费看| 久久77777|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国产二级毛片|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午夜小视频|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欧美福利在线| 国产丝袜精品| 91久久夜色精品| 91九色视频网|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找国产毛片看|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国产香蕉在线|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波多野衣结在线精品二区| 在线国产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