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梅
(南華工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7)
基于蝴蝶效應的大學生低碳教育及培養路徑
劉鳳梅
(南華工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7)
低碳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21世紀國家發展的重要競爭力組成部分,在低碳經濟發展的整個動力系統中,大學生的低碳意識和行為能引起整個系統長期而巨大的蝴蝶效應和連鎖反應,因此應在理論路徑、實踐路徑和生態路徑方面加強大學生的低碳教育。
蝴蝶效應;低碳經濟;低碳教育;路徑
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是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Lorenz)1963年提出的。對于這個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一個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后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意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引起整個系統長期而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蝴蝶效應在社會學核心理念是:看似微不足道的細小變化,卻能以某種方式對社會產生微妙的影響,甚至影響整個社會系統的正常運行。可謂是細節決定成敗。
低碳經濟是一種正在興起的經濟模式,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09年發布的《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途徑研究》,將低碳經濟界定為“一個新的經濟、技術和社會體系,與傳統經濟體系相比在生產和消費中能夠節省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還能保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勢頭”。
發展低碳經濟符合我國現代化進程發展的需要,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化解能源危機、提高生態承載力的必經之路,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自身需求,是我國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的需要,是我國應對在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上所面臨的國際壓力的需要,同時也是我國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需求。在未來社會,低碳毫無疑問會成為一種競爭力。而面對低碳未來,作為中國未來主人和中流砥柱的當代大學生應該如何應對?
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當今社會的時代特征,建設低碳社會已經成為我國的戰略重點和全民教育的重要方向。[1]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曾在《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講話中特別強調要“堅持與時俱進,創造性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增強實效性三個方面狠下功夫”。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應將富有時代氣息的低碳經濟教育問題納入自己的視野,并進行理論和實踐探索。[1]
發展低碳經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以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威脅,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加強低碳意識的培養,促進廣大民眾的低碳發展和環境意識的提高,樹立強烈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高等學校是培養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的基地,在對其培養對象進行思想教育和專業知識傳授的同時,應將低碳意識教育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培養學生的節約消費意識、能源高效利用意識、環境保護理念、低碳發展理念等,強化他們的低碳意識。未來社會國民經濟各部門的主要決策者和管理者都將不可避免地來自于大學生,他們的低碳意識對未來能源利用、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將產生重要影響;大學生是未來消費的主導者,在生活中積極培養大學生的節約消費觀念,有利于推動廣大民眾的節約消費觀念的形成;當代的大學生又是未來家庭教育的主導者,父母的理念對下一代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當代大學生低碳意識毫無疑問會由下一代傳承和發揚。綜上所述,在高等學校實施低碳教育,大力培養學生的低碳意識,對于全民普及低碳知識,樹立低碳理念,全面推進可持續發展都將產生蝴蝶效應。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和發展的骨干和主力軍,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要實踐者。引導他們自覺而有機地融入低碳經濟時代,把握低碳經濟時代特征,自覺踐行低碳行為,將會對未來社會的建設起到模范和榜樣的作用。在高校通過開展“低碳我先行”的實踐活動,通過促成人與環境和諧統一的綠色校園的建設,可以幫助大學生在當前的學校中養成低碳生活習慣,畢業后當他們擔任企業員工、機關工作人員、政府官員等社會角色,會將其生活習慣帶到社會生產實踐的各個領域,并將直接影響到我國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成效。作為培養和造就人才的高等學校,通過教育使學生養成節能、減排、節約的良好習慣,不僅可以保證大學生們能自己帶頭行動,將低碳生活進行到底,更重要的是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改變起帶動作用,使未來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有更加核心的依靠力量,從而產生蝴蝶效應。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制度經濟學家諾思的路徑依賴理論強調: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并讓你不能輕易走出去。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來看,大學生低碳教育就是一個確立學生低碳理念和意識,提供低碳生產和低碳生活行為指導等內容的制度安排,它是一種新的德育觀和新的德育范式。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成長的關鍵時期,對大學生進行低碳意識教育,會對他們以后的生產和生活實踐產生深遠的影響。高校所培養的精英人才的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這項戰略任務的成敗,這也是我國建設低碳經濟的路徑模式。路徑依賴類似于物理學中的“慣性”,好的路徑會通過慣性和沖力,產生飛輪效應,進而對事物發展起到正反饋的作用,事物發展因而進入良性循環;不好的路徑會對事物發展起到負反饋的作用,可能會將事物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下而導致停滯,這樣事物的發展就進入惡性循環狀態。因此,在高校實施低碳教育,是提前對未來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進行教育投資,這種教育投資可以為在我國實現低碳經濟的路徑依賴方面發揮蝴蝶效應。
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我們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中央16號文件對新時期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出新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學是關系到大學生健康成長、國家長遠發展,以及培養大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觀需要。[2]因此,思政課必須和時代的發展相結合,將低碳經濟理論和知識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將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環境友好型社會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戰略貫穿其中。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也是我們宣傳低碳理論、傳授低碳知識的有效路徑之一。
開辟第二課堂實踐活動陣地,以進一步強化低碳經濟理論教育的實效性。低碳教育的實效性,不僅僅表現在受教育對象的知理中,更主要的表現在受教育對象的導行過程,要注重在實踐中做到知行合一。所以,應通過科學的策劃和精心的組織,動員和吸引大學生參加到低碳生產和生活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使他們能在具體的行動中提高認識水平,提升實踐能力。為此,第二課堂社會實踐活動陣地的開辟,讓學生從身邊自己的所作所為掌握怎么樣去實現低碳生活和低碳生產的技能,這也是他們踐行低碳行為的有效路徑之一。
低碳經濟理念在社會的關注下,為更深層次開展環境教育提供創新視閾,環境教育可從知識、技能、意識等為低碳理念的實施提供教育基礎。因此,高校應將低碳發展和低碳管理的思想融入到學校的教學科研和后勤管理工作中,提倡水資源節約利用,空調適度開放;提倡網上辦公,減少紙張利用;加大校園的美化綠化力度,增強碳匯能力。通過環境教育平臺,著重對受教育者加強日常生活中的低碳知識教育,讓受教育者培養低碳意識,獲得低碳技能,實現課堂環境教育與低碳實踐教學的有效結合。[3]建設低碳校園,營造低碳環境,是對大學生進行低碳教育的生態環境路徑。
[1]高鳳香.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視角的大學生低碳經濟教育略論[J].價值工程,2011(2).
[2]胡恒麗.試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低碳”教育[J].文教資料,2010(11)下旬刊.
[3]陸汝成.低碳教育與高校的實踐路徑探析[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
G642.3
A
1671-2277-(2012)01-0040-02
喬 健
【職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