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麗
(沈陽醫學院奉天醫院檢驗科,遼寧 沈陽 110024)
病毒性肝炎檢測的說課探討
趙秀麗
(沈陽醫學院奉天醫院檢驗科,遼寧 沈陽 110024)
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和學法、教學程序4個方面探討病毒性肝炎檢測的說課設計,并應用于實際教學中,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病毒性肝炎;說課;教學設計
說課是教師用口頭語言對自己的教學設計、設計意圖和理論依據等內容進行分析和說明的教學行為,是我國教學改革中涌現出來的一種進行教學研究的有效形式[1]。在說課中,首先要明確的是我們的說課對象是已經掌握豐富專業知識的專家或同行。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說課比講課要求更高,需要重點介紹這節課教什么、怎樣教以及為什么這樣教的問題。筆者以診斷學中病毒性肝炎檢測為例,探討一下說課形式。
1.1 地位和作用
筆者的說課內容是《診斷學》第四篇第九章第四節“病毒性肝炎檢測”,使用的教材是由陳文彬、潘祥林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第7版《診斷學》。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完黃疸等常見癥狀之后來學習的,因此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加深學生對黃疸病因的理解,同時又為以后病毒性肝炎的診斷和治療的學習打下基礎。
1.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應掌握常見病毒性肝炎的檢測項目和臨床意義。
(2)能力目標:①學生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遇到疑似病毒性肝炎的患者應做哪些檢查項目。②能夠讀懂化驗單,知道各項目的臨床意義。
(3)素質教育目標: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工作態度,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
1.3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常見病毒性肝炎的檢測項目和臨床意義,難點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檢測項目和臨床意義。這是因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檢測項目多,檢測結果可以互相驗證,并且有些項目的檢測結果可以直接指導臨床用藥。
筆者所教授的學生是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三年級學生,這些學生已學習了必要的基礎課,如生物化學、醫學免疫學等,診斷學的學習起到了一個銜接作用,是學生進行臨床課學習的起點。出于對專業知識的渴求以及對臨床工作的好奇,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大大激發。
3.1 說教法
通過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我們的教學重點應側重于檢測項目的選擇和臨床意義上,主要采用啟發式教學法[2],結合在常見癥狀中關于黃疸癥狀的病因分析,提出黃疸的原因之一是肝炎病毒的感染,對學生提出問題——如何判斷患者是不是感染了肝炎病毒?感染了哪型肝炎病毒?處于肝炎病毒感染的哪個時期?結合案例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使學生掌握臨床工作中需要的技能。
3.2 說學法
學生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知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學習的方法。大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因此,在課前要預習,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記錄下來,上課認真聽教師的講解,向教師提問,與教師互相探討,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鍛煉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課后要對教師所講述的內容及時進行歸納總結,這樣才能加深理解和記憶。
教學過程包括:導入新課(5分鐘)、新課講授(70分鐘)、總結(5分鐘)、練習(10分鐘)。
4.1 導入新課
用多媒體展示病毒性肝炎病例,結合患者的典型癥狀講解肝炎病毒破壞肝細胞,使膽紅素含量增加,患者從而表現出黃疸癥狀的過程。而如何確定患者是感染了哪一型的肝炎病毒,就涉及我們這節課的要講的內容,從而開始新課的講授。
4.2 新課講授
首先在黑板左側寫下這節課要講的幾型肝炎病毒,然后圍繞這幾型肝炎病毒進行詳細講解;同時,寫下每型肝炎病毒的檢測內容,結合多媒體圖片和內容分別進行講解,重點介紹檢測結果的臨床意義。
4.3 總結
新課講授結束后,圍繞板書總結出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每型肝炎病毒都要進行哪些檢測以及檢測的臨床意義,重點要求學生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檢測項目及臨床意義。
4.4 練習
利用多媒體出幾道練習題,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教師提問,并可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增加師生互動。
[1]徐芳,劉穎.談病理生理學的說課藝術[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15):41~42.
[2]趙樂華,任毅.啟發式教學方法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J].中國地質教育,2009(1):140~142.
G420
A
1671-1246(2012)04-00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