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愛萍,吳展奎
(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醫學部,貴州 凱里 556000)
基于行動導向的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改革初探
宋愛萍,吳展奎
(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醫學部,貴州 凱里 556000)
為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體現“以人為本、貼近臨床、服務社會”的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學模式、手段已不能很好地適應這一需求,基于行動導向的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的改革已成為必然趨勢。
行動導向;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改革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職業教育要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動教育教學改革[1]。培養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是職業院校的根本任務,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課程改革是關鍵。病原生物與免疫學作為醫學基礎課程,由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3門課程組合而成(包括醫學微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免疫學基礎),主要介紹病原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實驗室檢查、特異性防治和機體免疫應答規律。如何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行動導向課程教學改革,值得我們每位從事這門課程教學的教師認真思考。筆者通過近一年的學習探索與實踐,就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最早由德國提出并實施,它對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成為德國職業教育的改革方向,受到國內外職業教育界的一致推崇,我國將這一成功經驗作為項目引進,各職業院校紛紛效仿。行動導向教學模式以強調學習中學生自我構建行動過程,將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整合為職業能力,強調通過行動來學習。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由于受傳統學科教學理念的影響,短時間內要完全改變現行的教學理念與方式,存在一定難度,這無疑是一次挑戰?;诠ぷ鬟^程的行動導向課程教學改革,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全新的理論,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尤其是從事基礎課程教學的教師必須通過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提高自身素養,從根本上接受這一新事物,變“要我做”為“我要做、我會做”。
課程設計要體現“以人為本、貼近臨床、服務社會”的理念,必須以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為導向進行課程設置。理論及實驗教學以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主線展開教學,增強適應醫學相關技術領域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課程設計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可操作性、實用性。作為職業基礎課,課程設計指導思想要突出“四結合”,即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將微生物、免疫學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將目前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及公共衛生熱點問題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將基礎理論與臨床實際相結合。其教學宗旨在于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基礎知識分析臨床現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現有的高職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的教材中,內容繁雜,學科特征明顯,至今還沒有適應教改的配套教材,這就需要任課教師根據職業特點及專業特點,在保證理論知識夠用的基礎上,充分體現貼近臨床、服務臨床的教學理念,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取舍,分析職業崗位群的需求,熟悉各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根據各職業崗位的實際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選取,對缺乏實用價值的純學科理論可大膽刪除,真正體現基礎服務臨床、服務工作崗位。教學內容還應實行動態管理,關注傳染病的流行趨勢,根據國內乃至全球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現狀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如我國局部地區2003年流行“非典”、2009年流行“甲流”,在當時的教學中,就應視具體情況將相關教學內容作為教學重點,體現與時俱進,由于基礎學科存在學時與教材內容的矛盾,故在滿足執業考試需求的同時,本著“必需、夠用”的原則,緊扣醫學各專業執業考試大綱,突出衛生職業教育所必需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體現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和適用性。為了讓學生順利通過資格考試,可根據具體需要,增開醫學基礎理論考試輔導課。
在傳統的學科體系背景下,教師多采用灌輸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講,學生記,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多,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訓練較少?;谛袆訉虻慕虒W改革,要體現以學生為本,以能力為本位。教師要進行角色改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導演”。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互動,讓學生獨立地獲取信息、制訂計劃、實施計劃、評估計劃,在自己動手的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習得專業知識,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教學模式的轉變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加強職業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更新觀念,認真分析生源情況,同時仔細分析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應對方案,否則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常見的行動導向教學法頗多,應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科學選取,如總論知識的學習可采用任務驅動形式,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而病原學知識應采用案例教學法,讓學生通過集體討論,嘗試分析解決臨床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不斷體驗找到答案時的快樂,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如在學習Ⅰ型超敏反應這節內容時,傳統教學法主要由教師按照教材順序進行講授。而在課改實踐中我們結合臨床實際應用,以完成工作任務為出發點,采用案例教學法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課前給學生提供一則臨床常見的青霉素過敏性休克病例,并根據病例提出問題,組織學生從該病例入手討論如何預防過敏性疾病的發生,引導學生思考防止過敏反應發生的關鍵環節是什么,Ⅰ型超敏反應是怎樣發生的,有何臨床特點等問題。并下達任務:統計本班發生過過敏反應的學生人數,嘗試歸納過敏原種類,為其將來做好臨床診療服務工作奠定良好基礎。職業基礎課程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教學,對提升學生方法能力、社會能力都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其實驗技術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可為臨床疾病,尤其是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提供可靠依據,實驗教學是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觀察力、獨立思考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動手能力的重要環節。可打破先理論后實驗的格局及學科體系,創新實驗教學模式,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病原生物部分屬形態學領域,如細菌的形態與結構內容的學習。肉眼無法觀察的細菌,需借助顯微鏡方能看到,由于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容易疲勞。如免疫學應用技術——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實驗原理抽象難懂,可讓學生嘗試完成一個具體的工作任務及實訓項目,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教材網絡思考檢測方法,擬訂計劃,按照規范的步驟進行操作并客觀地記錄檢測結果,思考在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等,并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通過實驗操作體會再學習原理,這樣可提高學生學習的趣味性。訓練學生自主學習,借助網絡平臺鍛煉學生查閱資料、收集資料的能力,學生的實踐技能得到很好的訓練。在實驗課前引導或課后總結中,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信息量大、可載圖片多的特點,制作相應課件,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指導。傳統的繪圖作業仍可以保留,通過繪圖作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科學客觀地記錄實驗結果的習慣。在實驗項目的編排上可考慮模塊形式,分基礎模塊和應用模塊,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考試是檢查教師教學效果、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勵學生認真學習的一個有效途徑。對學生的評定應采取綜合的考核辦法?;诼殬I教育的特點,傳統的以一次考試決定學生最終成績的評價方式已不能適應教學的需要,改革評價方式已成為課程評價的重要課題。應改變人才觀,根據多元智力理論,給學生提供平臺,充分展示每名學生的長處,由終結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轉變,注重過程性評價,增加實驗成績比例,體現“三結合”: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結合、筆試與口試結合。真正發揮考試的功能。學生成績評定比例按理論、實驗成績各占50%計算,理論成績主要包括平時作業、作品(可由學生集體創作)、考勤、課堂問題搶答、期末筆試等。實驗成績包括實驗項目操作、實驗報告成績、實驗課出勤率、綜合技能考核。通過評價體系的改革,營造好學上進的良好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及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
基于行動導向的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改革,尚屬探索階段,通過一年的學習、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們在2010年取得了第一屆課程整體設計比賽二等獎、第三屆實訓課優質課比賽三等獎的好成績。完成了基于行動導向的課程標準制訂,并在本學期教學中具體實施。一線教師肩負著課改的重任,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思考、改進與完善。
[1]余秀琴,李術蕊.合力抓好關鍵戰略機遇 扎實給力職教改革創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20.
G40-03
A
1671-1246(2012)08-01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