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馬志宏
(甘南州衛生學校,甘肅 合作 747000)
民族地區衛生職業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王 宇,馬志宏
(甘南州衛生學校,甘肅 合作 747000)
良好的校園文化是無形的課堂,是無聲的良師益友,是體現和影響一個學校整體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因素。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適應新世紀素質教育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當今世界各種思潮激蕩和價值觀念多元化的時代現實需要。結合本民族地區和本學校實際情況,對新時期民族地區衛生職業教育校園文化建設進行初步探索。
民族地區;衛生職業教育;校園文化;實踐探索
甘南州衛生學校位于甘南州合作市,始建于1979年,2006年被甘肅省教育廳認定為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2010年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西醫藥、藏醫藥并重,普教、成教和培訓協同發展的多元化辦學格局。全校教職工中藏族占52.4%,在校學生中藏族學生占73.6%。多年來,學校深入貫徹國家、省、州各項方針政策,結合學校特殊環境和實際情況大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加強思想育人、環境育人、活動育人,努力構建校園大課堂,實現“學校處處皆教育”,有力地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發展和校園持續和諧穩定。現就我校校園文化建設相關實踐探索介紹如下。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導向,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為具體目標,突出“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理念,為學生、教師和學校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和教育環境,逐步形成能夠充分展示學校民族特色、專業特點、個性理念的校園文化,為學校的和諧穩定和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2.1 國家戰略需要
我國的民族地區大多經濟、文化、教育發展相對落后,影響和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培養優秀人才,是新時期國家發展戰略的內在需要,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2.2 教育發展需要
校園文化建設,作為一種價值追求和辦學理念,既蘊含著豐富的管理精髓,也孕育著博大的人文資源。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既是適應新世紀素質教育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提升學校教育教學整體水平的有效手段。
2.3 時代現實需要
當今世界各種思潮激蕩,價值觀念日益多元化,尤其是在“3.14”事件和“7.5”事件發生后,國內外反動勢力和敵對勢力不斷變換手段,將民族地區的學校和青少年學生作為其滲透和利用的主要對象。作為一所地處民族地區的衛生職業中專學校,我校校園文化建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2.4 地區實際需要
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教育發展相對落后,影響和制約著本地區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我州各學校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著力提升教育教學水平,以教育促經濟,以人才促發展,全面推動我州實現跨越式發展,促進我國社會穩定、健康、平衡、協調發展。
3.1 全局性原則
以促進和加強學生、教師、學校和國家的長遠發展、健康發展、全面發展及可持續發展為原則,統籌兼顧、把握全局。
3.2 拓展性原則
不斷開拓校園文化建設新載體,開辟學校常規課堂教育教學之外的第二、第三,甚至第四、第五課堂,協調補充、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3.3 整體性原則
校園文化是學校整體教育教學水平的體現,是學校常規顯性教育和潛在隱性教育的整體合力,校園文化建設要注重學校教育教學各要素及各子系統間相互促進、積極配合、和諧發展的整體效應。
3.4 實效性原則
緊密結合我州、我校特殊環境和實際情況,結合時代特點和形勢需要,積極開展調研、分析討論和實踐探索,最大限度地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育人實效,使學生受益、教師受益、學校受益、社會受益、國家受益。
4.1 師德育人,校風育人
教育德為先,注重和加強師德建設,將師德培養貫穿于教師教學生涯的全過程,老教師引導新教師,優秀教師帶動其他教師,把優良的師德傳統積累起來,不斷充實創新,不斷總結完善,逐漸形成富有本校特色的師德文化。注重和加強校風建設,將校風建設貫穿到教育教學的全方位、全過程中,使全校師生能時時刻刻受到良好校風的熏陶。
4.2 制度育人,規范育人
緊密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通過周密調研、科學分析、積極討論、會議研究、實踐檢驗,制訂出與教育教學相關的各項制度規范,同時不斷強化制度管理的觀念,加強“制度育人”理念的落實。如制訂了教師日常行為規范“八要、八不準”、在校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八要、八不準”,實施班級值周制度等,既優化了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完善了各項制度,又有效地調動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4.3 講座育人,宣傳育人
由外聘專家、校級領導和科室部門負責人對全校師生定期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法制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等。通過校園廣播、校園天使報、宣傳展板、宣傳專欄、標語條幅、國旗下感言等多種形式、多種途徑,積極引導廣大師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牢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4.4 活動育人,比賽育人
充分發揮學生科、教務科、團委和學生會的作用,積極開展夏季田徑運動會、秋季球類運動會、學校趣味運動會、校園紅色歌曲演唱會、校園鍋莊舞比賽、校園廣播體操比賽、學生健美操比賽、“5.12”護理技能大賽等多項活動,培養學生互助友愛、團結合作、勇于拼搏的精神[1],加強學生的集體觀念、競爭意識,加深師生感情,增進各民族學生間的友誼,促進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促進校園穩定。
4.5 教室育人,宿舍育人
在教室張貼名人字畫、名言警句,舉辦學習園地、宣傳專欄,懸掛“八要、八不準”行為規范;實行學生輪流管理班級制度,積極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遵守校紀校規,同時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自覺性。在宿舍、寢室內張貼宣傳標語,時刻提醒學生講文明、懂禮貌、講衛生,勤儉節約、積極向上。
4.6 愛心育人,幫扶育人
通過給每個班級安排專職德育輔導員和協助管理員來補充和拓展班主任的工作,加強各班級學生的德育教育和班級管理工作;通過評定國家獎學金、學校獎學金和各類助學金及貧困補助金等,將溫暖送到學生身邊;通過開展黨員結對幫扶活動對貧困生和后進生進行幫扶。切實解決了學生的實際困難,加強了師生交流,增進了師生感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意識、責任意識和感恩意識[2]。
4.7 設施育人,服務育人
積極爭取,充分利用,大力開展學校教育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通過改善和提升教育環境、教育條件來促進教育教學水平的全面提高;加強后勤保障服務工作,滿足各民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需要,不斷加強供應服務、安全服務、健康服務、衛生服務等各方面工作,采取多種措施,保障師生人身安全、食品安全、飲水安全、消防安全等,為廣大師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4.8 不斷創新,不斷完善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和持久的工作。近年來,我校教育教學整體水平不斷提高,師生綜合素質不斷增強,學生總數不斷增加,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已初步顯示出強大的育人功效。學校將繼續積極開拓和充實校園文化建設新載體,不斷開拓創新,調整思路,總結完善,穩扎穩打,精心構建校園大課堂,實現“學校處處皆教育”,積極發揮以優良校園文化育優秀師生人才的強大教育教學合力效應。促進校園持續和諧穩定,促進學校的發展。
[1]金東海,蔣明之.教育學[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
[2]楊玲,王愛蘭.教育心理學[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
G40-03
A
1671-1246(2012)02-0027-02
注:本文系全國第三屆“人衛社杯”衛生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征文獲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