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410081)
競技體育是中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努力發揮競技體育重要的社會功能,同時要注意擺正位置。在全局架構中,要促進競技體育與社會經濟文化的協調發展;在體育事業內部,要促進競技體育和健身體育的協調發展。在現代人類的社會生活中,競技體育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現代社會價值。
在體育的過程中,也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一些精神產品,有的還升華出哲理思想。奧林匹克運動“更高、更遠、更強”的精神,就是人類改造大自然永遠向上的精神;競技體育比賽和各種其他體育比賽幾乎成為公平、公正、公開的代名詞。英文的Fairplay,也是從體育比賽中引申出來的,就是公平比賽,公平競爭,這是人類追求和渴望的永恒目標之一。競技體育精神作為競技體育文化的核心,不僅是競技體育健康、有序發展的需要,也是激發我國運動員發揮競技運動水平,創造優異成績的保證。我國高水平運動員競技體育精神的塑造和完善,不僅是為了實現2008年北京奧運會“人文奧運”的目標,也是為了向世界展現中國運動員的精神風貌。
體育協調發展戰略是中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價值調適的現實支撐,涵蓋比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協調發展更多的內容。它還包括運動主體德、智、技或者學與訓的協調發展,優勢項目與非優勢項目的協調發展,一線與后備、專業與業余訓練的協調發展,競技體育與科技、經濟、政治、文化、衛生等的協調發展。中國競技體育的絕大部分問題均直接或間接與非協調發展有關,客觀說來,今天的中國體育已有了長足的進步,競技體育開始了向世界最先進行列邁進,但這是以掏空業余訓練和后備人才培養資源以及大眾體育嚴重滯后于競技體育的代價換來的。要把中國體育協調發展戰略落到實處,必須同步進行競技體育價值目標、評價體系和管理體制的調整與改革。以北京奧運會為契機和檢驗,可以期待中國(競技)體育發展的持續輝煌。在現代社會開展競技體育順應時代要求協調發展保持體育的重要性和不可磨滅性。
競技體育發展水平的提高,有賴于群體活動的普及、全民身體素質的提高。應當普及群體活動,增強青少年體質,這樣不僅為運動訓練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從運動員的選材、尖子隊員的培養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另外可適當加大投入,廣開運動訓練規模,增加參加系統訓練人數、形成合理的運動訓練隊層次及運動員人才梯隊,達到參訓人數多,運動訓練基礎大,使競技體育的后備人才才有保證。
在運動訓練項目的設置上,既要根據自身的身體素質、經濟實力、體育設施來考慮,又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出自身特點,服務全局。
根據高水平運動員(隊)成才規律,堅持系統的運動訓練至少需10年左右,而僅憑大學的4-5年的運動訓練是不可能達到的。因此,建立以高校為龍頭、小學打基礎、中學成才、大學出尖子為各訓練階段目標的訓練體制。可利用自身優勢,同就近中、小學或本校的附中、附小聯辦業余體校或訓練中心。層層銜接,長期協作,既是培養高水平競技人才的好辦法,也是學校輸送高質量體育后備人才的基地。
由教育部、體育總局相關職能部門聯合牽頭,各省、部級相關教育管理部門具體實施、設立相關專門機構,對系統的教練員有計劃、有組織、多形式的分期分批進行專業技術理論、相關學科理論的培訓或研討會,不斷充實、提高相關理論知識和工作能力,并定期資格考核,競爭上崗。
各相關管理職能部門及高校各級領導要重視競技體育的投入,除專款投入外,可通過多渠道、多形式自籌資金,完善配套設施,以達到或接近國家教委所規定的體育設施配置要求。從而保證高校運動訓練在經費有保障、場館環境優良、教練員全身心投入條件下的正常化、規范化。
加強科學管理,是高校競技體育改革重要措施之一。從縱向管理系統,即上至教育部,下到各區教育相關的職能部門牽頭來制定規劃、明確任務、密切聯系、加強協作,保證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輸送渠道的暢通。從橫向管理系統即學校各級領導要轉變觀念、提高重視程度,使其真正成為高校競技體育改革與發展的決策者、領導者和管理者,把高校運動訓練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1]池建.論競技體育與高等教育的結合[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2):149-150.
[2]侯海波等.國外競技體育強國后備人才培養體制及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29:1-5.
[3]張炳祥.中國職業籃球和諧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蘭馨.美國高校競技體育發展模式及運行機制的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6(7):70-72.
[5]顧玉標.高校競技體育的發展與存在問題的研究.
[6]郭科明.高校競技體育改革之-對高校運動訓練現狀分析與發展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7):964,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