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霞(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梅園中學 湖北 434300 )
歸因理論歸因理論是研究人們活動成敗分析的理論,中學生正處于他們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如何面對以往的成敗得失,不僅影響到學習階段的行為動機,甚至對于將來人格的養成都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作為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對其行為結果做出正確的分析,以積極歸因引導學生的成長。
20世紀40年代,社會心理學家海德提出了歸因理論,他將人類的行為結果歸于人的原因,即“努力”“能力”,和環境的原因,即“任務難度”“運氣”兩個方面,認為人的行為結果由個人壓力和環境壓力共同決定。70年代,韋納在海德的研究基礎上,從三個維度將歸因理論分為:內歸因和外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將人們活動結果歸于四個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和運氣好壞等。
韋納的理論認為,原因的穩定性歸因影響將來成敗的期望,三個維度也會引起相應的情緒和情感反應。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面對諸多的學習項目,學生因為各種原因經常會遇到某種成功或者失敗,成功了肯定會表現的十分高興,失敗者難免沮喪,失去信心,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更應該主動幫助學生分析成敗的原因,引導學生正確積極的歸因。學生如果將失敗原因歸于個人努力不夠,從內部可控制因素找原因,那么他就會因為內疚而產生積極的情緒,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肯定會成功,會更加堅持不懈的學習,如果學生將失敗的原因總結為能力不足這一不可控因素,認為自己無能低能,勢必對自己失去信心,很可能會放棄繼續堅持努力。由此可見,積極的歸因模式有利于引導學生由失敗走向成功,消極的歸因模式會不僅不能激發學習的動機,反而會讓學生更加失去信心。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根據具體情況建立恰當的歸因模式。
研究認為,如果人們習慣于將行為結果歸于一個穩定的因素時,人們會相信將來的結果會更好,于是行為動機水平會有所提高;如果將行為結果歸于一個不穩定因素時,雖然對將來的期望結果不變,但是行為水平會大打折扣,也就是說,人們喜歡朝著自己可控制的因素努力,來達到預期結果,如果不可控制因素過多,他們往往會維持目前的行為水平或者放棄努力。所以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如果將較好的結果歸結于能力,努力等內部原因時,他們會有持續增強的學習熱情,自信心也會大大增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幫助學生做出積極的歸因,適當鼓勵學生多從自身可以控制的方面努力,更加重視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坦然面對失敗,增強學生的信心和學習的興趣。
在體育教學和比賽中,集體項目占有十分重要的部分,在對比賽結果進行歸因時,如果學生將成功歸于全隊的努力時,無疑會提高整個團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教師在引導學生總結成功經驗時,應該教育學生重視團隊協作,要有集體意識和大局意識,才會有持續的成功。
教師由于自身的體育技能優秀,教學經驗豐富,在指定教學內容和目標時,教學難度有時候存在不合理的一面,對學生的學習速度要求過快,期望值較高,這樣,在對教學結果進行評價時,往往將問題歸于學生的因素,而忽視教學難度和教學方法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加強自我歸因,認真分析原因,而不是責怪學生不夠努力或者能力不夠,這樣才能夠公平公正的分析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
積極的心態往往會引導積極的行動和結果,無論是學生成功還是失敗,教師應多多引導學生進行可控歸因,比如,將成功總結為自己的不懈努力,隊友的積極配合,而不是更多的將學生的成功歸于運氣好等等,成功時不驕傲,失敗時不氣餒,成功了更有信心,失敗了也有自尊心,這樣的歸因有利于學生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和人生觀,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一切的成功和失敗。
每個學生在學習成長的路上都會經歷成功或失敗,作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正確的引導不但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而且能夠使學生時刻保持積極的精神狀態,積極面對人生的挑戰。
[1]王霞.歸因理論對中學生運動成績動機培養的啟示[J].科技信息,2011,(27):143-156.
[2]安彥偉.歸因理論對大學生體育學習動機的影響[J].科教平臺,2007,(22):177.
[3]丁麗.讓學生在積極歸因理論引導下充實自我[J].林區教學,2012,(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