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峰(淮陰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 淮安 223300)
學校體育競賽是推動學校群眾性運動的開展和促進運動技術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吸引廣大學生積極參加鍛煉的主要措施?,F在的學校運動會大多是以一年一次的田經運動會為主。然而通過觀察和調查研究發現,這樣的運動會模式與實際期望的大相徑庭,導致了體質好的與體質差的、技術好的與技術差的學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遠遠沒有達到健康第一的目標。校運會的設計應當更加重興趣、重參與、重能力、淡化競技。學校體育工作的改進,必須要面向全體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一切為了學生。設計出科學合理有效的方法,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進來,真正達到全民健身、正確健身的目標。
學生的身體素質一靠遺傳,二靠后天的鍛煉。而后天的鍛煉又起到關鍵的作用。課堂教學是給學生一個活動的平臺,但沒有給大部分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通過體育快餐式運動會的形式,讓學生都有了機會。學生有了奮斗目標,就有了積極性,平時就能積極參與活動,只要積極參與,學生的身體素質自然就能提高。
為了實現人人健康,健康第一的教學觀,我們就應該對每個學生負責。通過體育快餐式運動會,使弱勢學生群體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增強了他們在體育方面的自尊,從而培養他們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就能自然地加入到體育活動隊伍中來。
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然而體育療法不失為一個良方。運動使學生心情開朗,能融洽地處理人際關系,培養他們自尊、自愛、自強,也能培養他們關愛他人,學會換位感受的過程。
裁判員隊伍也由學生組成,以個別教師的指導和幫助。
以“成績面前論英雄”的應試教育評價模式來排定名次,一定會挫傷大多數人參與運動會的熱情,所以校運會的評價機制也要及時改進,態度與過程更重要。
成立大會組委會,仲裁委員會,校長全面負責,分管校長具體負責,學生工作處、體育教研室、班主任抓詳細落實工作。
學生工作處、體育教研室提前以書面形式通知到各班,使每個學生都清楚競賽項目與其標準,班主任鼓勵學生進行積極鍛煉。
根據學生情況,針對中等衛生職業技術學校來講,建議采用以下十項運動,如:50米、立定跳遠(厘米)、助跑摸高(厘米)、1分鐘跳繩、雙手前擲實心球(2公斤)、(男、女)仰臥起坐、10次投籃、1分鐘排球垂直墊球、握力、1分鐘踢毽子。根據江蘇省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衛生類職業學校)制定相應的得分標準。
每個項目滿分為10分,總分為100分,如有破記錄,則該項分值加倍。100分及以上為特等獎,90-99分為一等獎,75分-89為二等獎,60分-74分為三等獎,59分以下不設獎。適當評選出最快進步獎、公平競賽獎或體育道德風尚獎。
開學初把校動會列入學校學年行事歷,提前作好宣傳動員工作;
開學初體育教師把校動會的項目與標準發放給學生,讓學生提前做準備;
賽前一周體育教師給全體學生裁判進行上崗培訓(人選可以各年級輪換);
賽前把《成績記錄表》分發到學生手中,要求學生認真填寫姓名、班級與學號,并保管好;
比賽時間可以根據學校情況定,學生在10個項目中任選自己喜愛的項目參賽,但必須參加6項以上方為有效。同時要求學生在參賽過程中,不要擁擠在某些項目邊等待,應靈活機動,找人少的項目先比,這樣也保證各個賽點都能按序進行;
大會設立:大會組委會、仲裁委員會、10個競賽組、一個積分中心、一個宣傳組、一個獎品分發組、一個運動器材組、一個調度組;
各個競賽點都必須設有明顯的標記,以便學生尋找,保證各個比賽點都能順利進行;
統計各個比賽項目學生參加人數比例,根據參與的比例情況,為以后比賽項目的設置提供依據;
統計各個比賽項目的最好與最低成績,便于為今后項目分值標準設置提供依據;
統計綜合與單項最好成績的學生,為體育競技比賽選拔人才;
整理出各組別、各單項的最好成績,作為首屆運動會的記錄,以后有超越的作破記錄對待。
單純以田徑競技為主的校運會是不符合現代教育發展趨勢的。項目多并帶有趣味性,增加了學生自主選擇的大眾項目,才能真正成為吸引學生的運動大餐。
傳統的校運會,都是讓絕大部分人圍在運動場周圍,坐而觀之,還要有很多限制,這顯然已經背離了現代教育理念的發展方向。學校體育必須要面向全體學生,體育競賽應該是大家參與的。學校體育的宗旨是“一個都不能少”,要讓每個參與者都能從運動的樂趣中有所收獲。校運會的評價機制也要及時改進,注重態度與過程。
校運會也要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有益于學生的身心健康。除比賽的內容要富有娛樂性外,比賽的方式方法也要多樣化,能起到愉悅身心的作用。
要吸引和組織全體學生都參加校運會,那么內容就必須具有多樣性,因為,學生在年齡、性別、興趣、特長等各個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只有為學生提供足夠多樣的比賽與表演內容,方能滿足學生不同個性的要求。同時,項目設置上,讓學生走出校門,到大自然去登山、越野、定向跑等一類的比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和適宜自然環境的能力。另一方面可把家長請進學校,與學生一起參加比賽,不但可以活躍賽場氣氛,而且還可以擴大學校體育的社會影響。
附表一:
[1]張瑞存,李青.對當前學校體育運動會的探討與研究,石家莊學院學報.
[2]李宏圖.試論學校運動會的改革與對策,山東體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