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榮芳(河北聯合大學體育部 河北 063009)
2011年國務院發布《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計劃》要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將發展農村體育納入當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逐步建成城鄉一體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增強農村基層體育公共服務能力。
目前,河北省正在全省廣泛深入開展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體育也是其中重要的內容之一,這對發展農村體育工作是一個很好的促進。要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構建河北省城鄉一體化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把農民吸引到健康有益的文化體育活動中來,力爭使廣大農民的精神面貌發生深刻變化,努力開創農村體育工作新局面。
“十一五”期間,河北省改擴了城區公園、廣場體育健身工程、城市社區健身工程;“雪炭工程”從根本上改善13個貧困縣體育設施的落后面貌。與此同時,全省在各地新建了32個多功能高水平的河北省“環京津體育健身休閑圈”全民健身戶外活動基地。但農村基層體育還是在逐漸萎縮,截至到2010年9月底,全省僅有30多個縣(區)建立了國民體質測定中心(站),186個鄉鎮建有體育彩票公益金援建健身路徑,縣級體育行政部門大部分都與文化、教育部門合并,保留下來的只有20幾個,數量比較少。農村體育場地絕大部分是依托學校,有的在鄉政府只有極少的鄉鎮建有體育文化廣場或體育文化館。從我省近幾年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分布情況看,1.6萬多名社會體育指導員,88%分布在城市和縣城社區,只有12%,即近2000名活躍在縣區,農村體育的骨干隊伍極其缺乏。我省各個城市都在按照“小型、多樣、實用”的原則,立足滿足廣大群眾多樣化健身需求,大力推進體育健身工程建設。但城市越來越擁擠,健身工程的體育場地面積小、少,遠遠不能滿足人民日益高漲的體育鍛煉需求,急需向城外擴張。
1、與企業合作,建立農村體育健身旅游基地
農村體育旅游是以農村風土人情為依托,以體育資源和一定的體育設施為條件,是一種全新的體育旅游方式,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可以通過企業贊助活動予以冠名或免稅等方式打造農村體育運動村、鄉村體育俱樂部、體育文化廣場等,讓企業積極參與到農村體育建設的活動中來,建成一批典型工程,以此來樹立企業形象。在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參照城市社區體育場地的開發模式進行試點。也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適合建什么就建什么,適合怎么建就怎么建,開展登山、游泳、滑雪、滑冰等體育項目。并通過某項活動的開展加強產品的宣傳、展示和促銷活動,這要比通過新聞媒體做宣傳廣告的效果要好得多,既參與了文化活動又宣傳了企業的產品,也為嘗試農村走體育產業化道路提供了契機。隨著農村體育運動村、鄉村體育俱樂部、體育文化廣場的繁榮發展,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這塊擁有最廣大群眾參與的文化陣地,并成為一種投資趨勢。
2、體育產業發展有重點的向農村傾斜
中國的體育場地有一個特點,即大多數不屬于社會,不屬于社區,而多屬于部門和系統。居民體育發展中面對的現實問題是人口眾多,場地奇缺。而目前,農村與體育產業結合實例還不多,大部分農村幾乎沒有商業性健身活動場所。這就為擴大農村體育勞動力市場,發展農村體育產業提供了機會。從長遠的發展趨勢和發達國家的現狀來看,體育產業化進程必將延伸到農村,農村體育的融資渠道必須走市場化道路也是一種長遠趨勢。當然,對于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并不是完全放任自由的。雖然城鄉群眾體育統籌發展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但城鄉群眾體育統籌發展不是按照一個速度同步發展,也不是按照一個模式同樣發展,可以通過市場經濟機制的作用,根據不同的地域發展不同的體育產業,逐步消除城鄉群眾體育的不均衡。政府作為社會體育公共利益的代表者,需要政府在城鄉發展中統籌規劃,改變公共物品、外部性、壟斷、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給農村市場經濟造成無序和混亂,鼓勵體育產業在農村開枝散葉。
3、充分利用大學生村官的作用
2008年“大學生村官計劃”以國家戰略的形勢在全國鄉村正是推行,許多大學生懷揣創業熱情,毅然放棄大城市的優越生活投身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學生村官政策既是中央著眼于農村的改革深化,為農村輸送培養新農村建設帶頭人而實施的“強基工程”,更是農村發展體育,推進農村“全民健身工程”,實現城鄉一體化體育公共服務的一個重要渠道。大學生村官在高校接受過最先進的體育教育,是體育文化在農村的先遣傳播者和組織者。通過大學生村官,建設村居兒童健身工程、村級廣場集體舞健身點,舉辦青少年街舞、象棋比賽、乒乓球比賽、拔河比賽、風箏比賽等等體育活動都不會是遙遠的事情;通過大學生村官,可以扎實推進農村重大節假日和冬閑時的群眾健身活動,保障農村體育健身工程正常實施。
1、增加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堅持提高農村學校體育地位
調查資料顯示,河北省體育場館資源的分布呈現出明顯的“城市優勢”和“農村劣勢”現象。雖然縣一級也通過體育彩票公益金配備了一些小型體育設施,可真正的農村體育設施基本還是空白。要逐步縮小城鄉群眾體育資源的巨大差距,就要循序漸進,分階段、長期、有計劃地加大對農民體育設施的投入。同時,制定省級或地方性政策制度,規定基層獲得體育活動經費的最低比例,加強基層體育經費的投入,本著“多一個體育文化廣場,就少一個賭場”建設原則,讓新農村文化建設基本構件之一的文體廣場文化逐漸成為我省大部分新農村建設中最活躍的文化娛樂與體育休閑方式。
對于一個以“三農”為主要成分的國家來說,沒有富于特色的農村學校體育模式及相關的政策傾斜,應該是一種遺憾。因為農村學校體育對中國農村和農民現代化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農村學校體育是不可替代的生活方式教育,是聯結學生與自然、學生與家庭、學校與社會的體育文化紐帶,是促進體育文化傳承,推動體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后盾。農村學校體育長期以來的教學理念落后、師資缺乏、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已經變成一個讓人焦慮的社會問題和困難,直接影響了農村體育的整體發展格局,要想發展河北省城鄉統籌下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就必須堅持提高農村學校的體育地位。
2、建立高校大學生農村體育實習基地
對于體育教育專業的師范生來說,進行體育實踐課實習是一門必修課。從歷史實習情況來看,絕大部分高校的學生實習單位分布在省市城區學校,少有涉及過農村學校。一小部分高校則要求學生自己找單位實習。這一實習模式因長期缺位于農村,致使他們對農村學校體育存有偏見,即使找不到工作,寧愿改行,也不愿意扎根到農村去。這樣一來,一方面浪費了很多體育師資資源不說,也使農村體育教育更加雪上加霜,與城市體育教育距離越來越遠。如果我省能夠逐步建立穩定的農村體育教育實習基地,并制定如“大學生村官計劃”一樣的“大學生農村體育教師計劃”,并以戰略的形式在我省鄉村正是推行,加強學生實習前的培訓環節,突出對農村體育時效性和針對性的掌握。讓大學生親自參與、策劃、組織農民健身路徑比賽、全民健步走等活動,讓他們在高校所學的知識能學以致用。這對城鄉統籌下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和大學生就業來說是一個雙贏的好趨勢。
3、舉辦城鄉聯合體育比賽
在城鄉群眾體育統籌中,一定要加強運用體育比賽這一有效形式,以不斷滿足城鄉居民日益提高的體育文化需求。與城市市民相比,農民參加比賽交流的活動過少,所以要注意增加農民比賽交流活動的頻度,可以組織城鄉居民共同參與一些簡便易行的各項目友誼比賽,如拔河、賽龍舟、扭秧歌等等。要縮小農村體育與城市體育的差距,還必須建立農村與城區之間的交流機制,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之間、城市社會體育與農村體育之間雙方加強交流與合作,實施社區與村落之間對口扶持與幫助,城區社區定期派遣體育社區指導員到農村指導體育鍛煉,農村定期派遣有一定基礎的體育愛好者到城區社區學習交流,參觀優秀社區指導員指導體育活動,雙方定時開展體育聯誼活動,廣泛開展體育交流,彼此學習先進經驗,促進城鄉體育活動一體化。
體育公共服務是衡量社會發展水平和人的全面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是社會轉型時期我國政府對體育改革提出的一個新的命題。從目前河北省體育公共服務的定位,體育公共服務體制與機制,體育公共服務管理,體育公共服務的模式、結構與政策的框架分析來看,體育公共服務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突破口也在農村。城鄉體育公共服務差距性演進的現實迫切需求走以城帶鄉、以企帶鄉、以市場融資帶動農村的一體化發展道路,形成城鄉體育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城鄉統籌及一體化研究基地項目《河北省新農村體育社會化發展現狀及城鄉一體化健身體系建設研究》,課題編號:201103388)
[1]黃坤明.城鄉一體化路徑演進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56-59.
[2]李洪波,劉紅建,孫慶祝等.價值與困境-體育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發展芻議[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2):61-65.
[3]趙鋒.廣西城鄉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及實證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0(1):56-59.
[4]藍國彬.城鄉體育協調發展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9(05).
[5]樊炳有.體育公共服務的理論框架及系統結構[J].體育學刊,2009(06).
[6]李靜.試論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期刊論文]-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