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偉 王樹霞(新疆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新疆 830054)
“主動體育”的提法大約始見于80年代初,是我國學者提出的教改思想。其本意是要打破“教師說,學生練”的被動式教學。其最終目的是通過加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來達到:(1)增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因素,使學生既懂原理又掌握技術,形成一種綜合性的體育能力;(2)增加學生在教學中的選擇性,使學生更深刻地體驗運動和學習過程的樂趣。
人體運動和人的其他活動的區別在于:人的其他活動是人作用于其他物質的結果,而運動是人以自身的動作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體的物質變化和人體工作能力變化的過程,運動的主體和客體都屬于人的自身。在學校教育中,體育課堂是實施“主動體育”的重要渠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種種努力,都是歸結到一個目的,即學生知道應該學,怎樣學,喜歡學,直至學會。那么,怎樣在體育課堂中構建“主動體育”的教學模式呢?下面淺談幾點粗淺體會。
傳統的教學思想是以傳授知識、技能為宗旨,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把學生放在被動的地位,采用“注入式”的教學方法,不注重發展學生的能力。結果是教師費勁地教,學生盲目地學,既限制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調動不起學生體育鍛煉的自覺主動性,更談不上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和認識。現代教學強調著重研究教學的方法和規律,同時也強調教師的作用,但是這種作用是通過學生來體現的,是以學生為焦點來考慮教學問題的,教學不在于傳授多少技能、技術,而在于開拓學生的思想,教學生如何學,學會知識創造價值。
國家教委體衛司益宗湖教授在如何深化我國體育教學改革時提出:“學校要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使學生終身受益”。
這種提法明確了培養學生終生體育能力是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任務。調查發現,從小學開始到大學畢業,體育教學經歷十幾年時間,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能真正堅持體育鍛煉的入并不多。其原因與學生在校期間沒有能夠主動融人到體育活動中,沒能很好地掌握和運用終身鍛煉的手段和方法有重要關系。因此,將“主動體育”與“終身體育”相結合,選擇不受場地、器材、氣候的限制;不受年齡和性別的限制;少花錢,收效大;即可增強體制,又有實用價值的體育課程內容有著相當大的意義,也同時為體育教學的創新和發展提出了挑戰。
除此之外,只有當教學內容的確定與每個學生的興趣和能力相適應,并且有一定的伸縮性,使學生在自己能力水平上享受到運動的樂趣和喜悅,并在快樂的體驗中,確定出更高的奮斗目標,樹立為實現目標而努力的決心。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從而達到“主動體育”。
這是主動體育的技術基礎。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是當今體育學科發展的一大特征。體育能力是一種特殊的能力,是指一個人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和智力的有機結合,它是在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體育教師應將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始終,把常規教學和能力培養結合起來。要培養學生掌握應用知識技術、技能的能力,培養學生根據素質、體力、體能等進行自我鍛煉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及適應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這方面,傳統教法是體育教師講解、分析動作——示范動作——學生練習,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沒有思考的余地,學生的思維受到嚴重的禁錮,他們的聰明才智被長期壓抑而得不到開發,因此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教師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教師運用什么教學方法,教什么動作,學生要通過自己大腦的思考,先對動作產生一種正確概念,然后學生自覺地、主動并反復練習,加上教師的精心指導,在獲得運動技能的同時也培養了自己的創造能力。
快樂的學習情緒是教學論的一個重要概念,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是現代教學論的一大特點,也是教學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愉快的學習還是教學工作的美好境界。教學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教師講授的課程內容,學生對學習材料本身是具有內在興趣的,這是充分體現學習主動性的最好動機。
主動體育的方法應根據學生自我意識的差異而區別對待,從而使學生增強體育學習的自信心,有意識地培養、鍛煉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嘗試讓學生成為教學評價的主體。
長期以來,都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和教師對自己教學效果的主觀評價,學生總是處于被動評價狀態,使評價不能有效地發揮和促進教學作用,往往挫傷學生對體育學習的積極性。針對以上問題,要改變傳統教學評價中以教師為中心的傾向,建立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培養學生對體育教學評價的主動性。主動參與體育鍛煉,取得進步,同時教師還要關心學生,引導學生,使他們發現問題,敢于指出問題的結癥,從而改進學習方法,使他們獲得體育與健康的知識。
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實施主體體育教學的保證,目前大部分教師由于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教師總是居高臨下,操縱學生的思維,學生按照教師的課堂設計的步驟來訓練,強迫學生學習,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傳統教法,把課堂歸還學生,讓學生當課堂的“主人”,教師主宰者,主講者變為發動者,引導者,鼓勵他們自主探究,主動地、積極地參加鍛煉,從實踐中獲得運動技能;其次,教師要改變姿態,學會傾聽,由訓導都有變為學生的知已,使學生體驗的是微笑、自由、尊重、寬容、理解、民主、平等的新型關系,形成學生自覺地、主動地對動作探究和積極地參加體育運動,從而掌握運動技能。
在教學過程中,適時組織學生討論,給學生自己參加討論,探索的空間,讓學生通過互相討論、變流,對每個動作加深理解,既可增強同學之間的友誼,又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
教師要圍繞動作重點,創設能引起學生認識和爭論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主動思考、討論,啟迪思維。如:側手翻技術重點:直臂伸髖經大分腿手倒立。教師要求想一下“伸髖”動作怎樣?“大分腿”怎樣?學生會說:“身體直立,髖直。”“大分腿”就是做“橫叉”字,接著教師叫一名學生出來,做“靠墻大分腿手倒立”,之后,學生悟出:“伸髖,身體直”,在空中大分腿是這樣的,學生對動作就明白了。
在數學中,教師除了精心設計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外,還善于駕馭教學過程,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掌握討論的時機,靈活地、巧妙地引導學生討論。如籃球中帶球走時,有時一只腳怎樣移動,都沒有帶球走;有時移動就帶球走。這時教師應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及時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學生終于明白前者是把中樞腳移動了,后者是中樞腳沒有移動。這樣,在討論中及時釋疑,消除了學生對動作的疑惑。
在同一班級或同一年級里,由于學生的運動水平存在差異,對同一問題往往產生不同的看法。如:籃球阻擋和運球撞人;有沒有打手等等。有時學生認為前者對,有的認為后者對。此時,教師不急于表態,而是先引導學生,主動討論、交流,從討論中互相啟發,這不僅加深了對技術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學生探索能力。
綜上所述,在構建“主動體育”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學校體育的任務和目的、課程設置、教材選擇、教學組織形式及方法、考核手段、場地器材配置、甚至教師的知識結構水平,都要體現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這樣,才能使學校體育和終身體育的目標統一起來。學校階段是學生生長發育、個性形成的重要階段。學校階段的學生對體育的態度、能力和習慣如何,都將對其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與未來終身體育實踐產生深遠的影響。為此學校階段的體育教育應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觀。在教學實踐上,要對學生的運動能力、自我評價身心健康能力、環境變化自我調節能力、體育運動觀賞能力諸方面進行培養,提高并樹立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使學生真正把體育視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堅持終身鍛練,使之終身受益,為將來的生活、工作、學習打下堅實的身體基礎。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教育事業的發展,體育教學要改革,要改變傳統體育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傾向,通過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運動、參與課堂教學、參與教學評價,成為教學中的主人,建立學校“主動體育”教學模式,必將有助于體育智力效能、心理效能、社會效能的充分發揮,為培養新世紀的體育人才奠定基礎。
[1]孫丹.“快樂體育”與“主動體育”芻議.山東體育學院學報,1999;15(44):79.
[2]張軍.人文關懷下的體育教學模式.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9(5):102-104.
[3]葉亞金,姚平.試析主動體育的方法與體育教學.浙江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20(1):107-109.
[4]付革,畢紅星.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四川體育科學,2006;Mar,l:110-113.
[5]何明英,孫美.在體育教學中應重視主動體育、快樂體育的作用.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6(1):87,88.
[6]王慧霞,胡小浪.重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探討.南昌高專學報,2006;1:70,71.
[7]蘆秋菊.怎樣讓體育教學成為主動體育、快樂體育.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9;1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