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亞杰(武漢工業學院體育部 湖北 430023)
所謂體育教學模式,是指一定的教學思想在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體育教學活動和活動程序。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體育教學模式應該由三個基本的框架構成:第一,要有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制定相應的體育教學目標;第二,制定體育教學過程結構;第三,在體育教學中采用的教學內容、組織形式、教學方法與手段;這三者在體育教學中,實現有機統一才能構成完整的穩固的體育教學模式,從三者的關系看,體育教學過程結構是支撐該模式的“骨架”;教學內容、組織形式、教學方法與手段是教學過程中的“血液與肌肉”,它與“骨架”一起構成了體育教學模式的“機體”;教學指導思想則指導這個“機體”有效地運行的“大腦”。
“三基型”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模式)。強調培養學生基本體育知識、基本的體育技能、基本的體育技術,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學組織形式,該模式是滿足體育教育最基本功能的實現,突出強調以強身健體為主要目的模式。
“一體化”教學模式。提倡把課堂教學、課間操、課外體育活動看作高校體育教學的有機結合起來,把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與增強體質作為教學目的。
“并列型”教學模式。注重學生體育學習積極性培養,能應用體育知識指導體育鍛煉。在實現形式上,基本上采用在大一、二年級同時開設基礎體育課與選修課。
“三段型”教學模式。將高校體育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在大一學年開設體育基礎課,在大二階段開設體育專項課,最后兩個學年以選修課程的形式,使需要運動的大學生根據需要選擇適合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進行鍛煉。
“俱樂部型”教學模式。該模式形成主要基于高校體育場館的利用效率、以及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運動習慣、注重個人社會適應能力為目的而產生的。
前面已經分析,在高校中無論采用哪種單一的體育教學模式都不可能完全實現教學目標,這是由于模式本身就有各自不同的弊端所致的。根據各個高校體育教學資源的稟賦,選擇適合本校的多種體育教學模式,即:做到使體育運動興趣愛好不同的大學生有項目選擇;使身體素質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采用不同的體育教學內容選擇等,力爭做到全體學生參與,全體學生得到鍛煉,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在模式上選擇上盡量豐富。
實事求是地說,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是把學生管理過死,使得體育教學成為“軍訓課”,不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但是“三基”能力學習不再強調絕對不行,這樣會使體育教學失去本質上的意義。因此我們在注重學生主體性學習地位同時,體育教師要注重體育“三基”能力的培養,它是未來自我鍛煉的基礎,是培養興趣的重要手段與橋梁,沒有一點體育技能、知識的同學,如何能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如何實現自覺接受體育教育?
通過體育教育,使學生在體育學習中學會了各種處事能力,比如合作學習、相互幫助等體育教育中的隱性功能的挖掘,但是這種能力的學習是建立在體育課堂教學中良好的人際關系下才能得以實現的。包括相互尊重、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合作的同學關系。教育學理論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是個引導者,而不是決策者,教學本身就是個相互探究的過程。長期以來我國的高校體育教學一直都是刻板地模仿,機械地練習,很少有學生對某個動作提出疑問,原因就是教師的絕對權威不容挑戰。在新的體育教學思想指導下,筆者認為,將來體育教學必將會得到改善。
新課標在體育學習評價中也明確指出,實行多元化評價,克服單一的技能、技術評價。
在今后新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中,應該在評價方式中得以體現。建立體育技術、學習過程、心理素質等多維的評價內容,也是未來體育教學模式進步的重要體現
體育教學模式是實現體育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穩固的操作范型。在現有五種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中,都體現出了各自的優點與缺點,因此在同一所高校實行單一的體育教學模式,不可能完成體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建議根據各自高校的體育教學資源稟賦,選擇適合本校多種不同的體育教學模式,將是未來高校體育教育發展的趨勢。
[1]張守群等.多元化教學模式[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01.
[2]程俊邁.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分析及其發展趨勢[J].體育科學研究,200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