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勝平(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中學 江西 336400)
既然學校體育加試不是在學生體質下降的背景下被提出的,那是不是說二者沒有絲毫的聯系?其實也不然,“學生體質下降”的事實客觀上的推進了學校體育加試工作在全國范圍內的實行,并進一步提升了學校體育加試在學生升學考試中的分量。1990年,基于學生體質表現出“不容樂觀的狀況”,教育部及時頒布了《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規定初中升高中加試“體育科目”,隨之體育加試在全國二十多個省市逐漸推行開來。2006年,在“首屆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論壇”上,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楊貴仁表示,從1985年開始,中國進行了四次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調查顯示,近二十年中國青少年的體質在持續下降。學生體質下降已迫在眉睫,提升學生體質刻不容緩。鑒于此,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指出,將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實施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制度。體育加試年年執行,學生體育備考年年進行,從學校的運動場到社區的街道旁,每逢中考在即總會看到一批批學生揮汗如雨。時間付出了,精力付出了,金錢也付出了;學生累了,家長累了,學校也累了。到底學校體育加試有沒有起到作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學校體育加試在進行,學生體質在下滑。如果你辯駁:我們學生體質工作從現在才真正剛剛開始,要做評判為持尚早!那么我們先來看體育加試中的兩個個例子,再做討論。
廣州中考體育采用“必考+選考”的模式,不少學生都會選擇相對比較容易、發揮穩定的項目進行考試。今年也不例外,像立定跳遠、仰臥起坐等體能型項目繼續受到考生們的追捧,而一些技術類項目則出現冷場。在廣州市某區考點,就出現無一人選考“一分鐘踢毽子”的情況。
據監考人員介紹,該區共有1.1萬余名考生。今年最多考生選擇的項目是排球,達到4000多名;其次是仰臥起坐,有3000多名考生選擇;立地跳遠也有2000多名考生報考。此三項就占據了大部分的考生。而一些對技術類要求較高的選考項目,選考的考生就較為稀少,比如說籃球、足球25米運球過桿、立定摸高、一分鐘踢毽子等等。全海珠區也只有五六個考生報名,今天早上只有一個考試。對于選考項目800米和1000米,因為對體能要求高,測試時要帶體檢證明及心電圖檢驗報告表等原因,則直接被老師同學打入冷宮,自然而然的排除在16項自選項目之外。
在學校實行體育加試本是懷著美好的愿望,然而我們卻看到了體育加試中的“應試”成分。上世紀末,我們開始認識到我國基礎教育的弊端,在國民教育中掀起了一股“減輕學生負擔,提倡素質教育”的浪潮,將“體”作為實施素質教育最重要的內容。而隨著體育加試的實行,體育也漸漸淪為了應試教育的傀儡。為了應對體育加試,各學校積極備戰,除了每天將課間操時間延長外,一些學校甚至還特意為畢業班學生增加了體育課,并針對部分體育素質較弱的同學組織培訓。為了多爭取一分,學生必須放棄興趣擠出時間為考試做準備,為體育成為這個年代里新的“應試教育”,與以往不同的是,這里是應試“身體”。
因為對學生體質的憂慮,國家出臺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以督促社會各界監督、關注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可是體育加試的實行,在促進一部分學生體質提高的同時,也間接的損害了一部分學生的體質。學生為了體育分不惜犧牲健康,購買一些違禁藥物提高考試成績,也有一些學生為了短期內快速提高體育成績,過量訓練,對身心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唏噓哀嘆,學校體育本是“娛樂體育”、“健身體育”,而體育加試的實行,部分的改變了學校體育的本質。
中考體育加試的實行直接刺激了初中學生對自身體質的重視(或許很多學生是不情愿的參與體育),我們也看到實際的效果。近幾年隨著社會將更多的目光頭像小學生、初中生,對高中生的關注相比則較少。而作為青少年重要部分的高中生,他們的體育參與狀況同樣不容樂觀,學生體質同樣令人堪憂。高中生體育參與意識沒有建立起來,相比初中生課業更繁重,加之沒有一套像中考體育加試那樣的鐵標準強制他們必須參與體育,高中學生的體育參與平均量度甚至低于初中學生。怪不得每逢高考體檢,我們的醫生總會驚訝學生的血壓為什么這么高,肺活量指數為何這么低。
學生體質走到這個檻上,意識觀念的力量已經顯得很薄弱,要提升學生體質單單依賴說教已不可能奏效,怎么辦?制度!面對青少年體質下降的社會問題,初中生我們有中考體育加試,為什么高中生我們不能有高考體育加試。也許對于一部分學生來說,高考體育加試是件痛苦的事情;在實行高考體育加試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問題,但是我們始終堅信一點:“趨利避害”,利總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