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立清(江蘇省射陽職業高級中學 江蘇 鹽城 224361)
游戲是自由的,在游戲中學生可以達到忘我的程度,全部身心融于其中,體驗著自由、挑戰、勝任帶來的愉快,展示著生命的活力與價值,完全不必要考慮練習失敗被人恥笑的滋味和被老師訓斥的狼狽;在游戲中學生與客體、他人、環境相互作用,借助于不斷發展的語言的中介,自由的進行各種模仿、操作與探索,滿足著他們探求外部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因此可以說,游戲也是學生發展的動力,是學生獲取社會經驗的一種獨特方式。
游戲不僅是小孩愛玩的,成年人照樣樂此不疲。山東衛視有一檔節目叫“男生女生向前沖”,上海衛視的一檔節目叫“如魚得水”,“挑戰水立方”,以及一些城市的水上樂園里的節目等等吸引了不同年齡的成年人。我分析了這些節目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市場,原因有三:(1)希望拿大獎。(2)能出鏡,露露臉。(3)有趣,娛樂性強。本人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有趣,娛樂性強。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大的動力”。為什么這么多人對這些節目感興趣,歸根結底是因為它有趣,娛樂性強,能夠減壓。娛樂是以心理愉悅為過程和目的,展示人的能力的活動方式。
由此,筆者聯想到體育課堂教學,如果在課堂上能讓學生保持如此高的興趣,能有參加上述節目那樣的激情,那么學什么,練什么都容易,學習也能事半功倍。體育游戲則是幫助教者達成此目的的重要方法之一。各位同仁已經認可了體育游戲的優點,在體育課堂上經常會采用體育游戲的方法進行教學,本人對我們常用的體育游戲有些想法,課堂上我們現在常用的游戲如“貼燒餅”、“老鷹抓小雞”、“迎面接力”、“大網魚”等等,有優點,有趣味性,但是活動量較大,欠缺娛樂性,缺乏新意,不適合理論課用。在游戲中學生反饋給教者的表象是:低年級的學生比較感興趣,高年級的學生不屑玩;剛開始玩一兩次還樂意參與,再次玩時積極性則不高;在室內體育理論課上不可以用。由此筆者想為何不借鑒一些娛樂節目的方法,增強體育游戲的娛樂性,因地制宜,把那些方便在體育課堂上操作的游戲引入到教學中,根據班級人數合理組織,并制定合適的獎懲措施,達到娛樂、健身、育人的目的。下面本人推薦的幾則適合在體育課堂實施的游戲。
3.1.1、游戲對象:初中、高中學生。
3.1.2、參與人數:約45人。
3.1.3、游戲參與率:100%。
3.2.1、游戲一
游戲名稱:腳踏實地
游戲道具:四張板凳,若干體育知識問答題
游戲目的:1、鞏固體育知識,擴大學生的體育知識面。調節體育室內課的氣氛,提高理論課的效率,在游戲中幫助學生增長體育知識。2、增強團隊意識,培養學生的交流協作能力。
課堂組織:以一節課為例,20分鐘師生一起學習有關體育知識,如體育保健、比賽規則、體育史、體育美學等等,20分鐘游戲,5分鐘導入和總結。
游戲方法:以每組四人為例,搬四張板凳到講臺一側,老師隨機點名四人為一組,站到四張板凳上,老師提問十道體育知識問題(八題是本課的內容,兩題是課外知識題),要求一人為代表回答,限時5秒鐘,回答正確則繼續下一題,回答錯一題則抽掉一張板凳。
游戲規則:1、未參與的學生不得提示,若有違反則接受重罰(內容老師定)。
2、參與的四人可以討論。
3、四人可以抱團,背負,掉下一人則算輸。
4、十題回答正確,且未掉下板凳的一組為贏。
5、對全班都不會的問題,老師集體解答。
創新一面:寓教于樂,娛樂性強。
3.2.2、適合室外課
游戲一
游戲名稱:電激舞
游戲道具:3只盒子,每只盒子能容納15只乒乓球,盒子一側開口10厘米× 5厘米,兩端固定繩子可系于腰間,45只乒乓球,3只紙簍,紙、筆。
游戲目的:1、增強身體的協調性,彈跳力。
2、增強團隊協作能力,集體意識。
課堂組織:10分鐘導入和小結,35分鐘游戲。
游戲方法:6人為一大組,三人為一小組,三人把裝有乒乓球的盒子系于腰間,1分半鐘內,可以利用跳、蹦、扭等方法使盒內的乒乓球掉出來,其他3人撿起掉下的乒乓球放入紙簍內,時間到則記錄下掉出乒乓球的個數;后兩小組互換練習,最后兩小組的成績累加則為一大組的總成績。
游戲規則:1、游戲中不能用手碰及盒子。2、掉出乒乓球總數最多的一組為贏。創新一面:有趣,娛樂性強。
以上是本人在教學中摸索出的幾則游戲,集趣味性和健身性,育人、娛樂性為一體,反饋較好,實際為拋磚引玉,相信同仁們會有更好的想法。但班級人數較多,要充分發揮體育游戲的作用,游戲課要合理組織,在游戲的過程中注意強調組織性和紀律性,這是游戲順利進行的保證。體育活動源于生活,體育游戲應結合教學內容設計的新穎些,一定要在合理性上多下功夫,避免流于形式,牽強附會。